《东汉形势(140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东汉形势(140年)

公元25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东汉时期。都雒阳(今河南洛阳)。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灭更始政权。十月,刘秀乘机占洛阳,定为国都。二年,赤眉军弃长安东归,刘秀占长安。建武三年,刘秀歼灭了赤眉农民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建武五年,先后平定了盘据渔阳郡(今北京密云西南)的彭宠、南郡(今湖北荆州)的秦丰和齐地(今山东淄博一带)的张步。建武六年,又平定了盘据江淮的李宪、董宪、庞萌,统一了关东。之后以笼络手段使河西的窦融归附。建武九年,平定今甘肃天水一带的隗嚣。建武十二年,消灭了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割据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的卢芳于建武十六年归附,后逃往匈奴。这样,经过十二年的作战,刘秀终于削平群雄,完成了统一大业。

东汉初年,刘秀吸取西汉外戚篡权和农民暴动的教训,进一步强化皇权。东汉继承了西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仿照西汉设立十三州刺史部。东汉功臣封侯者多,但均无实权,外戚不许干政,对宗室诸王控制很严。“三公”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权在皇帝直接掌握的尚书台。东汉前期六十余年,政治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东汉时期,边疆地区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乌桓、氐族、羌族、西域各族及东北、西南和南方各族。他们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光武帝时罢撤了不少郡县,匈奴的一部分南移塞内,称南匈奴,助汉守边。北匈奴则时常扰边,胁迫西域诸国。明帝时,曾多次出兵反击北匈奴,北匈奴向西远徙。公元73年,明帝派窦固出兵击败北匈奴,在伊吾屯田,窦固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近三十年,力促西域诸国助汉戍边,使西域诸国再度全部附汉。安帝时,匈奴复控制西域部分国,东汉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又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东汉为巩固对南方的统治,先后平定了交趾郡贵族女子征侧、征贰和岭南越族等少数民族的反叛。

东汉时内迁至甘、陕地区的羌人,时常与匈奴合兵骚扰汉境,东汉与羌断续作战,近四十年之久。汉与羌的长年交战中,前期作战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后期,护羌校尉段颎根据羌人快速、强悍但兵力分散的特点,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快速奔袭、包围和穷追猛打的战法,先后平定了西羌和东羌。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争权夺势,政治腐朽,赋税日益繁重,特别是土地兼并愈甚,农民纷纷沦为“徒附”或奴婢,加上战争与天灾造成众多流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184年爆发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农民战争——黄巾起义。

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东汉政权已趋于瓦解,导致了后来的群雄割据。至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入朝后,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

东汉帝系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