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屯村的满族关氏,是清顺治年间(1644—1661)入关后,又出关的京八旗人,被命迁打牲乌拉城之后,由兵变采珠的珠户了。因此,自称是“京都关”。
自清乾隆十二年(1747)始,这户人家同东北地区所有佛满洲人家一道,因接受了祭祀规范的指令,于是失去了“野祭”内容,越年后只保留下来了“家祭”内容。为什么只保留下来“家祭”内容呢?因为“家祭”祭的是本宗族祖先和入关前后金盛京“宫廷祭”的个别内容事象。
截至1984年为计,只剩下两代叉玛和一代栽力了。老叉玛是关志远,小叉玛是关柏榕、关建华、关英福(有名无实),老锅头是关丙正。祭用《神本》名叫《敬义神书》,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戊辰龙年)农历正月二十日,记录人是老叉玛关丙秀(时年二十一岁)。
1985年农历正月间,由富育光、尹郁山、王宏刚三人负责组织抢救录制了该氏宗族祭祀活动全过程,含修谱,不含“拜寿”内容。为什么?因为“拜寿”主人公的“寿星”扮演者,是赶来看热闹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傅英仁老先生。录制地点:关丙正家(正房)。工作日:三天半(含夜间)。具体内容、程序简介如下:
第一道程序:升坛摆供
时间:第一个祭日:午后1时之前。
地点:正房西屋
内容事象:设供桌(神案)、摆供品、进香火。
操作人:总族长(大穆昆达)、支族长(小穆昆达若干)。
第二道程序:打打糕《跳饽饽神》
时间:第一个祭日:午后1—4时之间。
地点:西屋、中堂屋
内容事象:先打打糕,后《跳饽饽神》。
操作人:老锅头关丙正、助炊人(帮手若干)。
操祭人:关柏榕、关建华二人。
制打糕程序有五:一是“淘米”。米是小黄米,淘米盛具是木槽盆(亚拉呼托吞)。二是“震米”。“震”为舒醒之意,震米盛具是木盆(服寺黑)。三是“蒸米”。蒸具是饭锅(木陈)和笼屉。四是打。工具是打糕石、打糕榔头(推库妈拉)。五是制作。一律为妇女手制作。
唱《跳饽饽神》的歌词是:
哈书里哈拉,
关家哈拉,俄林得。
某属(相)阿娘、阿哈舍莫,背坤得。
……
第三道程序:领牲、摆件子、跳肉神
时间:第二个祭日:夜幕降临之后(杀头一口祭猪)。
地点:西屋、中堂屋
内容事象:一是在杀牲前,举行“领牲”仪式,全家族人跪地。二是杀牲后,举行“摆件子”仪式。三是摆完件子后,举行“跳肉神”仪式。
操作人:锅头、助炊人(若干)
操祭人:由叉玛独唱《领牲》神歌,由锅头“摆件子”,由栽力和叉玛合唱《跳肉神》神歌。
诠释一:领牲猪肉,叫“阿木孙肉”,或叫“阿木孙大肉”,是敬献给祖先神明的。未几,人与祖先神共享其肉。
诠释二:领牲,指的是通过往猪的耳朵眼里灌净水,若见其猪受到刺激后摆动耳朵,以示神领心会。若见猪耳朵不动,以示神祖怪罪了。此时此景,全族人须双跪于地,继续灌水,继续说辞,待神领心会和心领神会后,族众则欢心鼓舞开来,否则静跪静等,一动不动。
诠释三:摆件子,即将整猪大卸分节后,刻意地分割成十块(十个部位),再将十块骨肉拼成个整猪状。有猪头、血脖、脊背、左肋条骨肉、右肋条骨肉、四蹄连肉、猪尾等,唯独没有五腑六脏和下水。其中将前左蹄脚割下后,横放在猪嘴里,呈叼状,以示“自残骨肉”。
诠释四:于午后9时掌灯后,将杀猪时用的一把尖刀插入猪头上,随即“跳肉神”。
唱《领牲》的歌词是:
哈书里哈拉,
关家哈拉,俄林得。
阿哈舍莫,扎浑得。
恙哈阿吉孙,西杜非,
合合力舍莫,杜书勒非。
……
唱《跳肉神》的歌词是:
哈书里哈拉,
关家哈拉、俄林得。
其属(相)舍莫,悲坤得。
……
第四道程序:《跳白天肉神》
时间:第三个祭日:白天。
地点:西屋
操祭人:叉玛、栽力(若干)。
唱《跳白天肉神》的歌词是:
哈书里,哈拉咧,
关家哈拉,俄林得。
某属(相)阿哈舍莫,悲坤得。
……
第五道程序:背灯祭吃背灯肉
时间:第三个祭日:午后7—9时之间。
地点:西屋
操祭人:叉玛、栽力(若干)。
诠释一:宰杀第二口猪时,没有《领牲》过程。原因是,这口猪敬的不是本宗族的神祖,而是与满族世家毫不相干的一位汉家风流女神,神名叫“奥都妈妈”。
此俗源于《清宁宫》爱新觉罗氏皇族自家的《背灯祭》。传说该女是明辽东辽阳城总兵官李成梁妾夫人喜兰,在公元1572年,1573年期间,曾与努尔哈赤私恋过,后来两人私奔而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下。清朝统治者为愚弄子民,于是奉为神明,直至被子民所接纳为不明真相的汉女风流神。
诠释二:背灯,指的是在祭礼过程中,除神案上蜡烛依燃外,其余灯火一律熄灭(含锅灶门口遮避),门窗一律关闭,家狗不准嚎叫,家鸡不准鸣啼,切切在昏暗、宁静的气氛中进行。背灯的另外一层意义是,这位汉家风流女神死时,是裸体状,容不得正大光明。这无疑是清王朝统治者造神的结果。
诠释三:在跳《背灯祭》神之前,诵唱具有祝贺之义的唱词,俗称“佛箔密”。
《佛箔密》的唱词是:
那丹那拉,浑香其,
恩杜立箔,精纳刻。
胡拉拉悲舍,恩杜立箔,精纳刻。
纳克林舍夫,恩杜立箔,精纳刻。
代民姑娘,恩杜立箔,精纳刻。
左所林卧车库,恩杜立箔,精纳刻。
合箔稍,阿查非,
代民嘎四哈,恩杜立箔,精纳刻。
什山箔,阿妈拉,一四合刻。
《背灯祭》的神歌是:
乌车发箔,翁苦非,
胡兰商家,吉克非;
尊托押哈,吉打非,
娘妈吉干,吉打非;
代牙哈,吉打非,
哀心撮苦,美分不可打非;
因打浑,吉干秘克非,
一寒抹林,我林开。
……
第六道程序:吃背灯肉
待跳毕后,灯火复燃、门窗开启,全族人共享其肉。此肉不叫“阿木孙肉”,而叫“背灯肉”。
第七道程序:吃小肉饭、祭天
时间:第四个祭日:上午7时至午后2时,宰杀第三口祭猪,既不《领牲》,也不“摆件子”。
地点:室内、室外
操作人:锅头、助炊人(若干)
操祭人:总族长、支族长、叉玛、栽力。
诠释一:将猪身上各个部位的肉分割少许,煮熟后,统一剁成小碎块,与白小米干饭掺拌在一起,制成的肉饭,叫作“小肉饭”。此俗,为前人在野猎时野炊生活的再现。
诠释二:祭天,祭的是“还愿杆子”。此祭,源于后金时的宫廷皇族自家祭。自公元1747年后,形成了全国规范化和模式化,属于清朝统治者独揽神权、军权、人权的范畴。
诠释三:还愿杆子尖上置一木斗,内盛装五谷杂粮,为鹊雀、乌鸦等天神(天鸟)之粮。相传,凡家猫家狗从不在此杆底下面,拉屎撒尿。
《祭还愿杆子》的歌词是:
恩吉阿巴卡,阿力莫街奇,
灯一阿巴卡,因吉莫街奇。
哈苏里哈拉,
关家哈拉,俄林得,
其属(相)阿娘阿哈,彪浑德,京文勒莫。
……
跳毕,由叉玛带领参祭成员,列成一队,将“还愿杆子”送到屯西松花江处,将整个杆子放入江里,任凭付之东流,众人向飘飘而去的杆子行叩首礼。与此同时,另由总族长带领族人在室内外打扫卫生,后将垃圾杂物置于大门外西侧,一次性烧烬。此祭,到此结束。
凡“扣香祭”,均没有“大神帽”,因而也就没有与“野祭”相关的祭器,如轰勿(幌)、捏拉气(节板)、哈拉玛(刀)、苏什哈(剑)、五克心沙查(三股马叉)、滴达(矛枪)、买秃(榔头)、托力(铜镜)、朱录(双棍)等,只有尼玛钦(抓鼓)、西沙(腰铃)和通肯(小抬鼓)三样。
凡“扣香祭”,在操祭过程中,击鼓的节奏是“慢五点”,俗称“老三点”。现将韩屯关氏家族的“老三点”记录如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