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街“老城”池 明城清沿用-乌拉街历史文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旧街“老城”池 明城清沿用

旧街“老城”南距镇内0.5公里。城内除1957年于中城内北侧出土一批金墓随葬品以外,1959年,在中城西墙外的旧街养渔池中,还出土过一件铸有“(明)万历癸末三月日”铭文的铜火铳。1962年又在中城南墙内侧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其名曰:“唐代海兽葡萄镜”“六棱飞天铜镜”“松人铜镜”“仙鹤铜镜”“莲花铜镜”“莲瓣铜镜”“武士人物铜镜”“日月星云铜镜”和“护心镜”等,以及玉石佛手、玉石锁、玉带扣、铜铃(风铃)、铜佛造像、铜钱等。事实上,中城才是真正的住宅区,内城另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区,外城,则是屯兵的重地。在中城地下,还会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未知数遗物,有待于重见光天了!

关于旧街古城的史籍明载正确与否?请看以下实际情况:

其一,据《盛京通志》卷三十一记载:“打牲乌拉城(旧街“老城”),在吉林(吉林市)北七十里,周围八里,门四。本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因乌拉旧街(旧街‘老城’)有水患,于城东改建新城。”上述误处有四:一是与吉林市南北相距不是七十里,而是六十三里。二是中城城围不是八里,而是六里半。三是中城门不是4个,而是3个(东、南、北三门,西墙外是大坑,岂可设门呢?)。四是新城址不是在东,而是位于东南。

其二,据《永吉县志》(1941年)记载:“(乌拉街旧街古城)在县城(吉林市)北七十里,混同江之东,旧为布占泰贝勒所居。城周十五里,四门。内有小城,周二里,东、西各一门,中有土台。”上述误处有八:一是在相距里程上,重蹈《盛京通志》旧撤,应是六十三里。二是辽称的“混同江”,仅仅是松花江流域中的一个流段,应当说成明称“松阿里”。三是并非布占泰一人一支所居,而是满泰、布占泰两支系成员共居。四是城周十五里是个糊涂概念,是指中城、内城的总数据,还是仅指中城数据?若单指中城的话,当为六里半长。五是中城墙上,只开南、东、北三门,无西门。六是“小城”指的是内城(紫禁城),周二里,实际是周长786米。七是内城只开南一门,而不是东、西开两门。八是“土台”指的是俗称的“白花点将台”。作为民国时期的人,不能不知道此传说。先说一说“铜火铳”是怎么一回事?

明万历癸未三月日:指的是明万历癸未(羊)年,即明万历十一年(1583)造。这一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二人,双双死于兵火之中。至此,明朝遣时任宁远伯的李成梁,将塔克世生前的经营地和部众们,一次性当作馈赠品转让给努尔哈赤经营管理,同时还颁赠赦书三十道、马三十匹、白银八百两,并允许努尔哈赤承袭明建州卫都指挥职衔。这一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开始起兵了。以此为据,此物是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农历正月间,那场灭乌拉生死决战中的建州官兵遗弃物,而不是乌拉部的战获品。

1961年9月间,吉林省博物馆陈相伟、张满庭、刘萱堂、李茂杰、韩淑华和吉林市博物馆柏世麟等六名同志,根据之前的重要文物新发现,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乌拉街,对旧街古城进行实地考察和测定。事后,将联合调查结果以《明代扈伦四部乌拉城都址——乌拉古城调查》为题,发表在国家级权威性刊物《文物》杂志(1996年第1期)上。当年测查的结果:

内城(紫禁城):现存较好,略呈梯形,周长786米,残高3至4米不等,顶宽3米,基宽10米,南开一门。四角上,均有瞭望台痕迹。墙外,有一条宽10米的护城河,水从西侧江汊子而来,在内城中央偏北处,有一个略呈椭圆形的土台子,东西长30米,南北宽25米,高8米。此台,就是传说中的“白花点将台”。

在内城中,从来没有发现过明清两朝的遗物。以此为据,内城不是住宅区。

中城:呈不规则的四边形,东墙879.4米,南墙584.7米,西墙1409米,北墙648.3米,周长3531.4米,绕场一周为六里半地。墙残高5米,顶宽1至3米间,基宽15至23米间,内壁呈斜缓状,外壁呈陡峭状,东、南、北三面,各开一门址。四角上,均有垂直高7米左右的台基,实为角楼即瞭望台遗址。东、北两道城墙外侧,有一条宽20米的护城河。

外城:只残存东墙南、北各一小段,顶宽1米,残高5米,残长500米。

古城东、南、北三面是平坦的开阔地,唯独西侧在没有外城的情况下,成为人工河(江汊子)。稍后,将作了旧街村养鱼池。

旧街“老城”的城墙土从何而来?

经实地勘察和对剖面分析,发现当时的建造程序是先内、后中、再外,既先造内城,再造中城,最后造外城。在夯土层中,既发现了蚌壳和河卵石,也发现了牛骨和马骨,说明皆取之于中城西墙外的陨坑之中。待将坑中和江边东岸之土取走后,形成了江汊子,再将江汊子里的水以别坝的形式引入护城河里。

内城墙外护城河里的土,筑墙时向内(里)填土。中城墙外的护城河里的土,也是向里(内)填土,唯独外城墙没有护城河。因为内城、中城内的地面线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是外取土垒城墙,中城下有石基石,而不是就地挖坑取土,否则成“大泡子”了!旧街“老城”是辽代的宁江州州城吗?否。

宁江州州城的地理位置:第二松花江北岸、第一松花江南岸、拉林河以西的今天松原市伯都古城。

一道城墙,周长3132米,有4个瓮城,19个马面,4个门址,4个角楼(瞭望哨),4个土台(点将台)。驻守的是降辽的渤海军,最高长官是防御使,首任者是大祚荣后裔大荣,后任者是大祚荣后裔大药师奴。

公元1114年9月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的誓师地,在今扶余县徐家店乡徐家店村石碑崴子屯(拉林河以西、一松近南)。今有“国保”的“金代大金得胜陀颂碑”作证。当初誓师后,女真大军由东向西进军,一举克取了宁江州州城,接之克下了出河店(今黑龙江省肇东县八里城)。

问题是,历史是何人将旧街“老城”说成“宁江州州城”的?祸源先出自清人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大乌拉,去船厂(吉林市)八十余里,即辽之宁江州也。”后出自成多禄《乌拉古台歌》中的一句“繄昔东京上京路,宁江长春几节度。”

乌拉街地处第二松花江东岸,既不是拉林河西岸,又不在第一松花江南岸,尤其不具备州城规模、形制特征。如果将旧街“老城”说成辽契丹军事重镇宁江州城的话,等于说阿骨打当初起兵的目的不是西征,而是南征自残骨肉、自掘坟墓!高士奇不是史家,成多禄更不是史家。

“白花点将台”的传说从何而来?

该传说甚广,且生命力极强,大有真伪难辨之势。因为是传说,所以“白花、百花、不花”说法不一,情节不定。

主要出处有5个地方:一是《东三省古迹遗闻》,二是《鸡林旧闻录》,三是《永吉县志》,四是《乌拉古台歌》,五是《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主人公是一人,要么白花,要么百花,要么不花。其中后一种,出自成多禄《乌拉古台歌》中的一句“粉侯昆弟夸兀术,雌将风流说不花”。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溯本求源,该传说出自戏文:明代传奇《百花记》(一名《百花》,二名《百花亭》,三名《百卉亭》),分别载入《醉怡情昆腔杂曲》和《乐府清音雅林拾翠》等两部文学艺术作品中,以及一部《曲海总目提要》文集中。

该戏文中有九折:一折叫《赴试》,二折叫《赏春》,三折叫《私行》,四折叫《被执》,五折叫《嫉贤》,六折叫《计害》,七折叫《赠剑》,八折叫《点将》,九折叫《出征》。

在《曲海总目提要》文集中,详细地论述了故事的策源地点:今浙江省嘉兴市。故事主人公共计六位:安西王、百花公主、江花右、江六云、江海俊、八辣铁头。时间:元朝(1206—1368)。民族:蒙古族(人)。

原本出自浙江嘉兴昆剧的戏文,又如何传入清朝打牲乌拉城里了呢?原因是,有清一代,或是总管牲丁,或是协领兵丁,曾多次出生入死于中原地区江浙一带,于是在猎奇的心态支配下,返乡后,便将听到的传说移植嫁接到旧街“老城”里的“点将台”身上了!

更有趣的是,将今天的查里巴村村名说成了“八辣铁头”人名,还说此人的坟就在查里巴村境内。言外之意,村名源于坟名。满语地名,源于元代蒙古人人名。有道是,瞎话瞎话,说起来没把!为什么叶赫、辉发等他部的首城中的“点将台”均无此传呢?因为人走城空。

旧街“老城”的历史作用,大有一波三折之势。自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农历正月初八止,为乌拉部都城之所,先后涌现出布颜、布干、满泰、布占泰四任部主。时间:约八九十年。自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始,至明崇祯元年(1628)止,为无人烟之城。时间:十五年。自明崇祯二年(1629)始,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止,被“乌拉地面噶善”机构所沿用,负责统管乌拉部原有的金州、鄂谟、郭多、逊扎泰、宜罕山等五城。时间:二十八年。乡村长:迈图。自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清康熙四十四(1705)止,正式辟作“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办事机构所在地。时间:四十九年。

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始,由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邸正式迁址,随即变为废城,也随即入住了满汉旗户。根据建房造屋的需要,人们开始破坏古城墙了,先是外城墙(东、南、北三面)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几乎荡然无存。后是中城墙(东、西、南、北四面)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唯独内城墙幸免下来的主要原因:已辟作宗教场所,故而产生戒意,无人在此造屋建舍。

一、“三霄殿”

俗称“娘娘庙”,坐落在“白花点将台”的台上。续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牛年),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虎年)止,先造了东禅堂。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兔年)始,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猪年)止,后造了西禅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鼠年)始,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庚寅虎年)夏天,再将续建的“灵官阁”造成。同年秋,立《大喇老城创建娘娘庙碑记》一通。整个建筑群的开山始祖是名叫“木哈纳(满名)”的正孝和尚,还有信徒罗禅主张四,是以上述师徒二人利用十四年时间,边化缘边建造的。当年的勒石立碑人:总管兼副都统穆克登、正孝和尚、罗禅张四三人,造碑助银五十两。琢匠人:蔡宗礼。

正孝和尚木哈纳,籍贯山东,是云游途中来到旧街古城的。建庙宇的目的,莫过于将这座废城变成圣地。

为什么东西两个禅堂时隔十年相造?因为先造完东禅堂后,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羊年)第二松花江发大水,水漫金山了。时隔三年后,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狗年)废旧址建新址了,从此变成了废城。

正殿三间,内供奉云霄、碧霄、琼霄三尊女神泥造像,供案前刻意人工凿成个洞穴,便于与:“南通龙潭(今吉林市龙潭山旱牢址)”和“北通凤阁(今舒兰市溪河仓石凤凰山上玉皇阁址)”相珠联璧合。殿前的“白花点将台”下建造的“灵官阁”,为的是给三圣母在门前护法。

二、“灵官阁”

俗称“圆通楼”。呈正方形,双层翘檐斗拱庑殿式,上层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尊铜造像,下层供奉地藏王泥造像、“十殿阁王”画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剥蚀,瓦片脱落,废城中又出现个废庙。至此,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蛇年)七月始,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猴年)止,对此进行过大规模修缮。在殿前土台偏坡上,砌成六十级青砖台阶,四道均一米高的扶栏,分成等宽两米三条甬道,下设一个“一步三孔桥”,桥下放一副铁铸的靰鞡,一取“乌拉”寓意,二取“镇城之宝”寓意。

在楼前设一“清康熙二十九年监制”字样的铁鼎香炉。其北侧是长70米、宽5米的青砖甬道直通台上,路前是三间山门。殿西侧另设一“乐贤亭”,供游人或善男信女小憩。殿后身30米处,是正孝禅师坐逝之墓。

重修后的“圆通楼”楹联,木质阴刻,上联是“一层谁更上对秋空月色”,下联是“二味我犹知赴桂子香中”。楼门上额是黑底金字“苦海莲青”四个字,上联是“万千劫不坏身大地莲云开法藏”,下联是“度一切众生苦诸天花雨现真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月,立《重修乌拉圆通楼记》碑一通,一切墨迹均出自成多禄一人之手。

当年参加奠基仪式者:时任吉林将军长顺、黑龙江将军恩泽、吉林副都统富尔丹、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打牲乌拉总管(赵)云生、左翼翼领金明、右翼翼领台春、承修官(三品翼领)恩庆、骁骑校富森保等,计九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