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史 家家有话-乌拉街历史文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村村有史 家家有话

乌拉街共有66个自然屯。早期的为明屯,中期的为清屯,晚期的为民国年间屯。凡明屯都是当年乌拉部的人,因部灭而降归,为避家难潜居在松花江支流(张老河)密林之中的亡者难民。凡清屯又都是当年为了打牲朝贡从另地命迁而来后,编入旗佐,指令定居的,便于存放采珠、捕鱼船只旗人。唯有民国时期立屯者,一类是“闯关东”的民人,一类是由朝鲜半岛或直接或间接迁来的游民。相对而言,明屯之人才是土著者。

据《满文老档》载,乌拉部有兵三万,有属四万余,合计兵属七万余。需要说明的是,只有旧街、富尔哈两座古城中的屯驻者,涉及今乌拉街镇所辖,其余金州城涉及的是昌邑区土城子乡,鄂漠、郭多、逊扎泰、宜罕山四城涉及的是龙潭区江北和江密峰。当年只有城邑而没有村屯,所以谈不上立屯问题。

问题是,当年乌拉部在战火中,共损兵折将两万七千余,另有外逃离境者约三千人,剩下的四万兵属都哪里去了?当年随努尔哈赤建州大部队西去辽东的,没有兵属,只有青壮年兵丁。兵属们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选择就地或就近潜居和隐姓埋名,二是乘机外走他乡离开不毛之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所以乌拉街明时期形成的屯落,或多或少,都承载着历史。

一、富尔村

富尔村,由前(南)富尔、后(北)富尔两屯组成,村部设在后富尔。有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建屯之说,与历史相悖。原因是,明代以城而居,城里城外,均无屯落。

“富尔”一词,由“富尔哈”的错误简称而来。富尔哈,先出女真语“发哈”,汉译为“白杨”。后出满语定称“富尔哈”,汉译为“杨”。历史证明,此处于金代时期盛长过白杨树。必须指出的是,多音节式的满语单词,一旦被人为地雅化或简化后,就什么语言、什么词汇都不是了!

金代富尔哈城,是一座屯驻于松花江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自金进入中原后便随即作废了,当年防的是辽契丹人越江东进。

明嘉靖年间(1522—1566),乌拉部将首城(今松花江西岸土城子乡土城子村古城)废弃后,“背土过江”,在今旧街村新建首城(今旧街古城)始,废弃三百多年的富尔哈城,随即被乌拉部部主所沿用。部主太兰的儿孙们,入住的是首城(今旧街古城)。太兰哥哥太安的儿孙们,入住了富尔哈古城,从此又有了烟火。

自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乌拉部终灭这一年起,由于人去楼空的缘故,随后变成了废城。如今的富尔村两屯,均不在古城内,沿用的是“城名”而不是“城池”,所以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建屯”一说是错误的。另有错称的是富尔河通、富尔霍通。

赵 赵氏家族系佛满洲镶蓝旗人,姓呼伦觉罗氏,祖籍地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河,世居地在今吉林省辉南县,属于明代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辉发部人。

“呼伦”一词,满语汉译为“国”。“觉罗”一词,满语汉译为“赵”。呼伦觉罗氏,出自赐姓之一。因此,分冠汉字单姓为“国”“赵”,故有“国赵不分”和“国赵不通婚”之说。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辉发部灭,部民降归,当即赐姓。凡青壮年兵丁,随建州大部队西去辽东,先安置于新宾坦平沟。后金天命十年(1625),随后金迁都盛京(今沈阳市)而命迁城郊榆树堡。

清顺治元年(1644),奉旨由榆树堡直接拨迁到乌拉城,卜居通溪沟(今吉林市九站经济开发区通溪村),祖先由兵丁变成牲丁,由此编入专司节制的打牲八旗行列。稍后,移居江东富尔哈屯。

始迁祖:乌穆普,传一子:敦岱。

二世祖:敦岱,传三子:长萨克善,次瓦勒达,三白禄(阵亡、无嗣)。三世一祖萨克善,留居富尔哈屯。三世二祖瓦勒达,由富尔哈屯析居南蓝旗屯(今金珠乡南兰村)。富尔哈和南蓝旗两屯的“占山户”,均出自此户。立十四个字的辈字歌:

富隆桂瑞宗范荫 德薄文宏庆延祥

有清一代,三世至十世间,为官者(含披甲)计七十二人。其中副都统二人(赐号“东勇巴图鲁”一人),协领四人(尽先二人),翼领二人,佐领三人,防御二人,骁骑校十一人(后补一人,尽先一人,委职三人),云骑尉(世职)一人,前锋一人,委官四人,珠轩达六人,领催十七人,笔帖式五人(委职一人),监生一人,披甲十二人(顶戴功名一人,花翎功名三人)。在阵亡的四人中,其中一人披甲阵亡于江西,三人(防御、领催、披甲各一人)阵亡于新疆巴里坤(今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县城)。

石 石氏家族原来的姓氏、族别因讳忌而回避,出自佛满洲整黄旗人、锡克特哩氏(石姓)二世三祖吉巴库当差时的“跟班人”(四人)之一。

吉巴库的祖先,出自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辉发部部主的旁系成员。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因部灭而降归,随努尔哈赤西去辽东。后金天命十年(1625),后金迁都沈阳后,吉巴库奉皇太极之命,组织一班人马,专程给礼亲王代善采捕贡鲜,择地于今桦甸蚂蚁河。除吉巴库之外,其余四户全部出自桦甸当地人。

清顺治元年(1644),因清朝入关而改隶内务府太仆寺,官至总珠轩达。顺治三年(1646),吉巴库年迈休职,原班人马随即裁撤,“跟班人”包括家属,于是随吉巴库一道迁入乌拉城,投旗落户。五户(姓)人家,拨居五屯,其中就有富尔哈屯。从是年起,五户异姓人同姓“石”了,也同为一旗了,更重要的是同祭一祖了!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各有其祖,所以各立其谱。

始祖:石玉祥(萨满、无嗣)、石成玉兄弟二人。

二世二祖:石成玉,传一子:石国良。

三世祖:石国良,传三子:长石天贞,次石天祥,三小虎(乳名)。

李 李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地在河北保定府定兴县(今河北省定县)李哥庄,自称“唐宗门弟”之人。

清顺治十四年(1657),同时间发生了“南闱科场案”和“北闱科场案”两大案件,重则处斩,轻则坐牢,受诛连者被流放,多数流放到老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新安镇旧街村)戍边。李氏家族的近祖,属于“北闱科场案”的受诛连者。

始迁祖:李世美、李世恭兄弟二人。

清顺治十七年(1660),上述祖先二人,奉命迁往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令居富尔哈屯。出于家庭历史背景问题,暂不入旗佐当差,只是种地。至乾隆八年(1743)时,三世祖宁文泰、巴尔二人,才正式被编入打牲乌拉地方新汉军整红旗册,成为打牲八旗人当中的汉军人。

在此之前,二世祖色奇奈(汉名李金魁)、亲子宁文泰迁居狼窝屯(今舒兰境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四世祖又从狼窝屯分家后析居邵家(今舒兰境内)。道光三十年(1850),六世祖李克孝又率子李英从邵家搬出后迁居两家子(今昌邑区两家子)、伊家岗二屯。咸丰四年(1854),再从伊家岗屯逐迁关木桥(今舒兰境内)、李家店两地,祖墓地在今金珠乡榆树沟。自八世始,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殿廷英洪济 秉政维新长

忠孝治家荣 兴隆振世昌

二、万家村

万家村,原名“万屯”,由河南、河北两个自然屯组成,村部在河南屯,以新汉军万姓“占山户”命名。距今六十年前,姓万的人家就已经人走家搬了。

贾 贾氏家族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济南府淄川(今淄博市)。清顺治三年(1646),命迁乌拉城后,卜居万屯,成为“随旗当差”者。

始迁祖:贾银,传一子:约旦。

二世祖:约旦,传一子:多罗。

万 万氏家族出自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三十二甲马家庄。事实上,马家庄原名叫“马格庄”,马格庄附近有“万弟庄”,姓“万”者当始出“万弟庄”。

清顺治元年(1644),清朝入主中原后,由于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荒芜的缘故,故而忙从山东半岛拨民东北,史称“人口之役”。这一年,始迁祖奉命拨迁乌拉城,编入新汉军镶红旗份,专职采珠贡献。卜居地无载,只知道后来析居韩屯、杨屯、梅家沟(今土城子乡梅家村)三地。自十世起,立十个字的辈字歌:

永维世德广 朝显文志长

索 索氏家族系佛满洲整红旗人,本姓索绰络氏,祖籍地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梧桐河。唐渤海时期,属于虞娄部靺鞨人。辽代,系长白山奥敦部女真人。金代,为生女真人奥敦、奥屯二氏中的前者,后者因入关而演变成汉人“曹”姓了!元代,只留居个奥敦氏,冠汉字单姓为“曹、索”。此户出自明长白山女真人三部之一的纳音部。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部灭而降归。有的随走辽东,有的留居纳音(今吉林省抚松县漫江)。

清顺治十年(1653),因清朝在老宁古塔始设宁古塔昂帮章京,所以改属宁古塔。康熙十五年(1676),随宁古塔巴海将军率新老满洲2000兵移驻吉林城,当即改编旗佐牛录,其中一支被拨迁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卜居万屯,冠汉字单姓为“索”了。另有一支今居吉林市,既姓“索”,又姓“所”。

闻 闻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高家庄。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因事被命迁打牲乌拉地方,卜居万屯,被编入新汉军整白旗册。

始迁祖:闻万特,传二子:长瓦那哈,次色甫纳。

二世二祖色甫纳,因差鳇鱼圈(今舒兰市法特镇黄鱼圈村老牟家房西20米)看护,故另居闻屯(今舒兰白旗闻屯村),自称“两渔上院外”居住。自十世起,立八个字的辈字歌:

世臣朋田 轩清建红

文 文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文家庄。清康熙(1662—1722)末年时,令迁打牲乌拉地方,编入新汉军整蓝旗份,先卜居旧街老城里,后析居万屯。自雍正十三年(1735)始,充差于乌拉总管衙门、乌拉协领衙门各半。自六世起,立七个字的辈字歌:

富贵荣华万年长

有清一代,五世至八世间,为官者计十一人,其中协领二人(后补一人,授副都统衔一人),云骑尉一人(世职),委官一人(五品军功),领催一人(授佐领衔),披甲六人(五品蓝翎二人,五品军功三人,七品军功一人)。

三、亚复村

“亚复”一词,先出女真语“牙发”,汉译为“园”。后出满语“亚凡”,汉译为“园”,本义是“菜园子”。史料上的“哑巴”之说,实属讹误。

奚 奚氏家族系佛满洲镶黄、镶白二旗人,姓奚法齐氏,祖籍地在今中俄两国界水绥芬河(双城子,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城),分冠汉字单姓是“奚、穆”,故有“奚穆不分”和“奚穆不通婚”之说。

奚法齐氏为明东海女真窝集部四路之一绥芬路路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因努尔哈赤发兵东征四路而降顺。

清顺治十年(1653),根据罗刹入侵我边境的形势需要,清朝政府在老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新安镇旧街村古城)始设衙门,于是隶属宁古塔昂邦章京所辖。康熙十五年(1676),奉命随宁古塔巴海将军移驻吉林城时,在新、老满洲兵2000名之中,就有该氏的祖先。来吉后,改编成吉林城佛满洲镶黄旗份,先驻防于红石砬子(今桦甸市红石砬子镇),后改驻折叠砬子(今桦甸境内),后来又拨到打牲乌拉城,卜居亚复屯,改差内采内贡。雍正十三年(1735),又根据军事形势需要,在打牲乌拉城内析设乌拉协领衙门,于是又改隶协领衙门当差,编入镶白旗册。

凡在协领衙门充差的兵丁户籍,均是人在乌拉、籍在吉林。平时打牲,战时出征,身兼双役。改朝换代后,散处于渔楼、杨木、缸窑、冷棚(今九台莽卡龙棚)等地,立谱于冷棚。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富多穆清宫 化兴云寿桓

文明广玉纪 勲利贵宗荣

四、学古村

“学古”一词,出自满语“小古洞(小咕嘟)”,汉译为“云头浪”,以屯前的张老河东流东山石砬子脚下时,因撞击而形成的一种自然景象。相传,原名“小官屯”,清朝时屯中出过当“小官”的人。日伪时期,被屯中一位绰号叫“老龙王”的人改名“小姑”了。又后来被一位叫白诚的私塾先生更成雅号叫“学古”了。小官、小姑、学古三说,实属荒唐。

赵 赵氏家族系佛满洲整蓝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祖籍地在今吉林省安图县永庆乡柳树村(明纳音部首城),属于明长白山女真三部之一的纳音部人。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部灭而降归,因归顺而赐姓伊尔根觉罗氏。“伊尔根”一词,先出女真语“亦忒(乙典)”,汉译为“民”。后出满语定称“伊尔根”,汉译为“民”。“觉罗”一词,汉译为“赵”。合译为“民赵”,属于赐姓之一,身份是包衣。

战后,二世一祖从努尔哈赤大部队西去了辽东,被编入牛录额真(佐领),在萨千名下当差。清太宗皇太极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在沈阳城即位后,被放归安图旧地出任嘎善达(乡村之长),负责给后金采捕贡鲜。首任之后,又时逢盛京城佛满洲整蓝旗人萨千佐领拣选嘎善达,组织人力给皇族巴颜贝勒当差采贡,于是又将三世祖七人当中的三人编入巴颜贝勒私人名下,赴热河(今河北省承德市)地方应差。

清康熙十年(1671),又由热河直接拨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当差,卜居学古屯,隶属打牲八旗佛满洲整蓝旗份。至此,成为显亲王富绶(系肃亲王豪格的第四子)内采内贡的包衣牲丁世家。三世七人中,另有二人编入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佛满洲镶白旗册,打牲朝贡的是内务府,而不是某亲王个人。出于人为的原因,继而造成因分旗而分支。

始祖:爱喜,传二子:长航舒(夯祖),次乌库。

二世一祖:航舒,传七子:长纳林(那林),次阿奇布(额奇布),三安崇阿,四胡希纳,五纳希博(那奇巴),六萨哈廉(萨哈连),七妞妞(纽纽)。

三世四祖胡希纳,传二子:长穆珠胡(学古支),次胡纳(九台胡家周屯支)。民国二十九年(1940)立谱时,从十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国启文明泰 廷升富贵长

承宗传凤瑞 继世锡麟昌

有清一代,一世至十二世间,为官者计九人,其中将军一人(先任三品总管,再任侍卫内大臣,直至西安将军),翼领一人,骁骑校一人,委官一人,珠轩达一人,领催二人,笔帖式二人。事实胜于雄辩,“小官(屯)”之说,实属荒唐。

徐 徐氏家族系佛满洲镶白旗人,本姓舒穆禄氏,祖籍地在斐优城(今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所在地的斐优城)。斐优城是唐渤海时期由白山部靺鞨人随迁(今八连城)而建造的。公元926年灭国后,并未变成废城。辽、金时期,一直被长白山女真人排磨申、石抹、蒲察三部混居沿用。明代,“石抹”一词雅化成“舒墨哩”。清代,定称“舒穆禄”。

有明一代,舒墨哩部(氏)是东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瓦尔喀部人,该部长是郎柱(扬古利之父),族胞们都住于斐优城中。万历三十五年(1607),被舒尔哈赤率兵将全城500户人口,因拒归乌拉部而主投努尔哈赤故接去辽东。事后,十八年间,辗转于摄勒库、义西福、干河、梅文喀、多音河、阿拉山、辉发河、英德、乌拉秃等地采捕贡鲜。后金天命十年(1625),后金迁都沈阳,皇太极继位后,重新封“八王五旗”,于是因编入了镶白旗,所以变成了旗主豫亲王多铎的内采内贡户之一。

始祖:吴泰,传三子:长音妈碑,次碑官,三音妈德。

后金天聪三年(1629),奉命拨迁乌拉城内采内贡,卜居安达木(今金珠乡安达村)。改朝换代后,分居学古、安达、土城子(今昌邑区土城子乡土城子村)等地。清入关后,人在打牲乌拉地方,采捕贡献的对象却是私人的亲王府。

吴 吴氏家旗系佛满洲整白旗人,姓乌雅氏,祖籍地在今吉林省图们市嘎呀河,属于唐渤海国时期(698—926)的白山部靺鞨人。

辽代,为“生女真”乌丸(乌延)部人。金代,析出兀颜、耨盌二氏,后者入关后演变成姓“朱”的汉人了。元代,兀颜氏析居于长白山、乌拉、哈达、伯都纳、黑龙江等地。明代,其中长白山这一支人居住在五道沟(今白山市临江五道沟),成为长白山三部女真人其中的朱舍里部人。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部灭而降归。后金天聪三年(1629),奉皇太极之命拨迁乌拉城,卜居旧街老城里,入佛满洲整白旗籍,在嘎善达(乡村之长)迈图名下,边采捕边筹建打牲朝贡基地。事隔二十八年后,才正式设置内务府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自清顺治十四年(1657)将旧街古城辟作打牲办事大本营后,迁居学古屯了。改朝换代后,分居后三家子、前四家子、红屯、溪浪口子、白旗、法特等地。从十二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凤连传家永 忠孝继世长

文明通国瑞 龙鹏呈麟祥

十世祖:萨明阿,传三子:长长青,次长白,三长德。

郎 朗氏家族系佛满洲整红旗人,姓钮祜禄氏,世居地在今吉林省延吉市烟集河。辽代,非女真人的敌烈部(氏)。金代,入赘女真人行列,姓女奚烈部(氏)。元代,姓亦乞烈氏,分成三支,一支东迁珲春,一支西迁辉发河,一支西去辽东。

明代,析居珲春者,成为东海女真人三部之一的瓦尔喀部人;析居辉发河者,成为海西女真人四部之一的辉发部人;西迁辽东者,成为建州六部中的哲陈部人了。额亦都其人,出自后者的第七世祖先,传十六子:撤尔格、达启、达隆阿、韩岱、阿达海、额森、瑁海蚤、图尔格、敖德、伊尔登、朝哈尔、费扬古、格尔特、(班席)图尔席、索浑、遏必隆,散处于英额、佛阿拉、扎库木、马尔墩、安图瓜尔佳(苏克苏护河部属地)等地。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舒尔哈赤率兵一次性将瓦尔喀部500户女真人接去辽东时,当时就有法特哈其人。事后,加入了建州女真人行列。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选派七名使者,赴明驻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广宁站)城巡抚那里从事外交和谈时,当中就有法特哈其人。

清顺治元年(1644),“从龙入关”,官至珠轩达,属于内采内贡性质。法特哈、哈尼米达、胡西泰三代人,均系世职珠轩达,其中胡西泰任世职时,曾率丁二十人,采捕于张家口地方。

顺治十四年(1657),改由吉喜世职珠轩达。顺治二十年(1663),由其子赛楚珲承袭。康熙十五年(1676),四世祖乌通保奉命拨迁打牲乌拉城继任珠轩达,改隶于打牲八旗佛满洲整红旗册,卜居学古屯。雍正十三年(1735)始,析建乌拉协领衙门后,又形成两衙充差格局,所以有驻防三姓城(分黑龙江省依兰县城)的族胞。

始祖:法特哈,传一子:阿尼米达。

二世祖:阿尼米达,传二子:长胡西泰,次吉喜。

三世一祖:胡西泰,传子:乌通保。

吉喜支系,居学古、白旗(今舒兰市白旗镇三家子村)。胡西泰支系,居九台市莽卡乡蛤什蚂屯。

后金至清时,一世至九世间,为官者(含功名披甲)计十三人,其中总管一人,翼领一人,骁骑校一人,章京三人(六品二人,七品一人),珠轩达六人,披甲一人(三品军功)。自1940年立谱时,立十二个字的辈字歌:

清贵玉维德文 敬殿达程家再

五、张老村

张老村由张老、罗落两个自然屯组成,其中后者坐落在张老河西岸南北走向的岗地上。

“张老”一词出自满语“找罗力”的音变缩称,汉译为“核桃”,以盛长核桃树命名。有关“张老师、张老什”之说,实属荒唐。

“罗落”一词,出自满语“拉拉”的音变雅化,汉译为“黏”,指的是岗地上土质黏。

赵 赵氏家族系佛满洲整蓝旗人,赐姓伊尔根觉罗氏,汉译为“民赵”,实属包衣身份,祖籍地在纳音(今吉林省抚松县漫江),出自明长白山三部女真人之一的纳音部。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部灭降归,留居纳音。清顺治十年(1653),奉命东迁绥芬河(双城子,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城)戍边驻防,隶属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统领,故自称“东海赵”。

康熙十五年(1676),时任宁古塔将军巴海(沙尔虎达之子)奉旨率新、老满洲兵2000人移驻吉林城,始迁祖罗作霍从军随行。来吉后的当年,被拨编到打牲乌拉城,改隶打牲八旗整蓝旗份,卜居张老屯。因此,有关“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说,与家谱记载不符。

始迁祖:罗作霍,传一子:五伯。

二世祖:五伯,传四子:长倭色,次乌斯泰,三勒克,四倭奇巴。改朝换代后,分迁马场(九台其塔木马场)、吉林江北八家子等地。立十个字的辈字歌:

国泰世永兴 德禄贵连荣

有清一代,一世至九世间,为官者(含功名披甲、牲丁)计二十八人,其中佐领一人(委职),参领一人,骁骑校一人,防御一人(尽先),云骑尉一人(世职),扎兰队长一人(委职),委官一人,珠轩达二人,领催四人(后补一人,六品军功一人,八品委职一人),披甲十一人(五品军功一人,六品蓝翎一人),牲丁(七品军功)三人。

白 白氏家族系佛满洲整白旗人,姓享奇勒氏,祖籍地乌拉城,属于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乌拉部人。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部灭降归。战后,随努尔哈赤西去辽东,卜居佛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后来,因冠汉字单姓为“白”,所以清代错误地定姓为“拜佳(白家)氏”人。

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率兵攻取了沈阳城。天命十年(1625),后金迁都沈阳城,取满名叫“穆克敦”。在此之前,明汉人驻防在该城。“奉天府之人”的自说,指的是迁都沈阳城之后的事儿。

在隶属盛京期间,为了采捕贡鲜,一走叶赫地方,传下第二世祖先;二走辉发、飞虎兔站(蜚克图驿站)时,传下第三世祖先;三走英奇堡站(英额布驿站)时,于清顺治元年(1644)奉旨拨迁到“布占泰城”。

“布占泰城”就是今旧街古城。来乌郡后,卜居“布占泰城”,编入佛满洲整白旗册,在迈图统领下边采贡边筹建打牲基地。清顺治十四年(1657),因城内正式辟作打牲总管衙门办事机构,所以移居罗落屯。至此,有关罗落屯于“康熙元年(1662)建屯”一说,也是错误的。

三世祖:苏拉,传一子:德勒和纳。

四世祖:德勒和纳,传一子:那勒泰(官至珠轩达)。

五世祖:那勒泰,传三子:长哈苏里,次固雅那,三穆雅那。自十世起,立十四个字的辈字歌:

云玉果家英明俊 世贵宗昭克显文

有清一代,九世祖成全,差于乌拉协领衙门,由披甲功名花翎升授领催,后世职云骑尉,因功授记名副都统,赐“信勇巴图鲁”之号,享受副都统待遇。

六、大郑村

大郑村由大郑、康屯、侯屯河北3个自然屯组成,村部在康屯。“大郑”一词由大郑屯名简化而来,与“小郑”(小郑屯,今大口钦满族镇前团村小郑屯)南北对称而来,均以郑氏家族“占山户”而得名。

郑 郑氏家族原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庄。清顺治二年(1645),在那场“人口之役”中,由山东半岛命迁乌拉城,编入新汉军镶黄旗册,拨居(大)郑屯,成为开拓者“占山户”。自从分支小郑屯后,才出现大小之别。至此,有关大郑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

康 康氏家族原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康家庄。清顺治二年(1645),在那场“人口之役”中,被命迁乌拉城,编入新汉军镶黄旗册,卜居康屯,成为“占山户”,与郑氏家族祖先是同路人和同命人。自十三世起,立二十四个字的辈字歌:

忠德永厚 孝弟当先

道义守信 纲常伦理

智仁博爱 勤俭为本

康氏家族既是康屯的“占山户”,也是缸窑镇“大康屯”的开拓者。当年令居张老河畔的目的,在于方便乘船采珠捕鱼作业。至此,有关“唐屯”变“康屯”之说,是荒唐的。有关“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

张 张氏家族原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三山张”的地方。明代,因兵而驻防重镇今辽宁省辽阳城。后金天命六年(1621),因克而降。战后,临时组成一支拥有4个牛录的汉军队伍,计1200人,暂编为满洲八旗兵列出征。这一批人,清定“陈汉军”人,并全部编入汉军八旗行列,史称“汉军八旗人”。

张氏家族于清顺治八年(1651),由盛京命迁打牲乌拉城,令居康屯,编入汉军八旗镶蓝旗籍。析居大郑屯,则为后话。

始迁祖:张九思,传二子:长穆代,次财住。

二世一祖:穆代,传三子:长丑子,次有子,三勾子;二祖:财住,传四子:长三泰,次南代,三安代,四七代。以上共分七支。自七世起,立四十个字的辈字歌:

继玉文怀 俊世熙雍

铭振华国 安贤士忠

裕崇宏啓 光耀和公

名显洪治 全修义龙

渔益德顺 吉跃宗清

七、大常村

大常村由大常、侯屯(河南)、南(北)岗子3个自然屯组成,村部在大常屯。大常与小常(今归卢家村)是析出后对应的关系,均为两屯的“占山户”即开拓者。

常 常氏家族原本姓“张”,回人,祖籍地在安徽怀远。明代,祖先因兵驻防于辽阳城(今辽宁省辽阳县城),期间,演变成汉人。

高祖常邦富在驻防辽阳城期间,与“本姓常”的常邦国拜了把子,结为金兰兄弟,于是换了谱更“张”为“常”,别称为“张常”了。与其同年同月同日结为金兰兄弟者,还有始祖叫“李子武”的,故别称为“李常”。“常常、张常、李常”之说,由此而来。

为什么要与常邦国家族结为金兰兄弟呢?因为常邦国的祖籍地也是安徽怀远,族别也是回人,驻防地还是辽阳城,实属同乡同族同命和同路人。更重要的是,常邦国是“南安王”常朗的第九世孙,常朗又是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开平王)的第九世孙。常遇春与朱元璋、冯胜之间是儿女亲家关系,即常遇春的女婿是朱标(朱元璋长子),冯胜的女婿是常茂(常遇春之子)。

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率兵克取辽阳城后,因势降归。战后,暂编入满洲八旗兵列继续出征,史称这一批汉人为“陈汉军人”。

高祖:常邦富,传九子:长常有仓,次常有库,三常有寿,四常有禄,五常有福,六常六质,七常七梓,八常呼绪,九常九梓。

清顺治二年(1645),奉旨从辽阳城命迁乌拉城,卜居旧街老城里,编入陈汉军的汉军八旗整白旗。待顺治十四年(1657)旧街古城正式辟作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办事机构后,卜居大常屯。因为与“常常”氏不为同祖关系,所以自立宗谱。自六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兆秉继振忠 维怒治国洪

德从关运绪 道茂易祥通

越年后,又从总第二十三世起,续编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连城焕文景 宜明启俊英

颜博毓贵永 丕显建灵荣

有清一代,三世至九世间,为官者(含功名披甲、监生)计三十人,其中副都统二人(二品花翎一人,其中尽先二品花翎一人),骁骑校四人(委职三人当中,六品功名一人,记名一人,五品蓝翎),领催七人(委职一人),委官一人,铺副四人,珠轩达七人,笔帖式二人(均六品军功),披甲二人(均五品蓝翎),监生一人(八品)。

侯 侯氏家族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侯家大滩。清顺治二年(1645),在那场“人口之役”中,被奉旨拨居乌拉城,编入新汉军整白旗份,令居侯屯,成为“占山户”即开拓者,同时也是打牲朝贡之中的捕鱼世家。自十一世起,立十个字的辈字歌:

敬秉维熙载 益民尔世荣

大常、侯屯两屯,分别是1657年、1645年建屯。因此,有关“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

八、卢家村

卢家村原名“卢屯”,由卢屯、小常屯、舒屯、赵屯、李高屯、王拉玛屯6个自然屯组成,村部设在卢屯。巧合的是,每个屯都以“占山户”命名。

卢 卢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西乡卢家庄。清顺治八年(1651),为避闯王李自成残余势力之难,与山东蓬莱(登州府所在地)高家庄高氏、黄县(归登州府辖)西北乡王家寨王氏、掖县(归登州府辖)沙河堡(今沙河)张氏,结为伴侣,跨海(今渤海)东渡后,自迁辽阳城。此时的辽阳城,已是后金国的重镇了。在此传下三代人。

始迁祖:卢自功、卢自胜兄弟二人。

二世二祖:卢自胜,传四子:长卢应元,次卢应奎,三卢应武,四卢应文。

三世一祖:卢应元,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因差居京城,故后况不明。

三世三祖:卢应武,传四子:长卢世凤,次卢世奎,三卢世贵,四卢世荣。其中世贵(行三),官至辽阳城千总,即守城门的“门千总”。

约于清乾隆二年(1737)稍前,奉旨从辽阳城拨迁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编入新汉军镶黄旗份,令居卢屯。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析建乌拉协领衙门,又将族中的一支改隶协领衙门当差,于是又析编入新汉军镶白旗册。改朝换代后,析居缸窑、二道、苍石(舒兰)、八家子、五官屯、卢屯(九台)等地。从一世祖起,立三十六个字的辈字歌:

自应世有述 乐代尚魁全

生凤文昌国 荣宗作迅传

守诚家教礼 克服本来源

方显声远儒延

有清一代,除官至门千总(正六品,武职)以外,还有官至协领的等多职多人。至此,有关“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

王 王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王家庄,因后来析居大常屯、王拉玛屯、高屯后岗子屯多地,人口繁多,故自称“大户王”。

始迁祖:王昆、王仲兄弟二人。清顺治三年(1646),在清初那场“人口之役”中,背负家父王彪骨灰奉旨命迁乌拉城,卜居旧街老城里,编入新汉军整黄旗册,后迁小常屯或孤店。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立谱时,从十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孝友声名远 文化振国光

勤俭兴家业 恩泽万世昌

有清一代,与其同祖异宗、同源同流、同旗不同居地的,另户情况如下:

黄茂屯(今舒兰辖)王氏家族,祖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王家庄。清顺治初年(1646),因拨民来乌拉城应差朝贡事务,定居黄茂屯,隶新汉军镶黄旗。事后,分居三家子、富友。从十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振福景长荣 世继永升同

连承勋远续 祥盛文化兴

王拉玛屯以小常屯王氏家族中的一支析居后命名。因此,不能误称“汪拉玛”屯。原因是,此屯无有汪氏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被讹传成“汪拉玛”屯,于是被诠释成“瓮拉玛”,继而被附会成满语汉译为“针”,解释成“河床较直”之义。此说荒唐,理由有二:一是该屯距离张老河较远,河床并非较直如“针”,而是微曲。二是该屯建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岗地上,建屯后在屯东头立有一座“喇嘛庙”。

舒 舒氏家族系佛满洲人,出自赐姓的舒舒觉罗氏。清定称的“舒舒觉罗氏”,不可书成“苏苏觉罗氏”。舒屯,以“舒舒觉罗氏”中的舒氏家族“占山户”命名。因此,也就不可书成“苏屯”了。

赵 赵氏家族系佛满洲人,也出自赐姓的舒舒觉罗氏。赵屯,以“舒舒觉罗氏”中的赵氏家族“占山户”命名。

舒、赵二氏,是同源同流、同祖异宗关系。至此,民间传有“舒赵不分”或“舒赵不通婚”之说,仅此“舒赵”而言。

舒舒觉罗氏,明末清初时的分布地有:长白山、哈达(明哈达部)、叶赫(明叶赫部)及辽东地区的佛阿拉(今辽宁新宾)、英额(今辽宁清源)、塔山(今辽宁锦西)、扎库木(今辽宁抚顺)、王家等地,凡辽东地区者,均出自因战而降,命随建州大部队西去的结果。

“长白山”一名,指的是明长白山女真人三部之一的珠舍里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部灭降归,赐姓“舒舒觉罗”,长者分冠汉字单姓为“舒”,次者分冠汉字单姓为“赵”。后来,同年同月同日拨迁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充差采捕之役。来乌后,分立两屯。

李 李高屯的李氏家族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清咸丰十年(1860)“闯关东”来到乌拉城孤居北窝棚,从此“随旗当差”。北窝棚就是李高屯所在地。

始迁祖:李德山,妻王氏,传二子:长格棚阿(来乌后更满名),次格青阿(来乌后更满名),兄者更姓为“钟”,弟者仍姓“李”。从此后,“钟李不分”和“钟李不通婚”,以防骨血倒流。

十二世祖:李毓魁,娶陈(陈屯人)、赵(乌拉街街里人)二氏,共传四子,其中行四叫李锡铭(官至笔帖式),相继娶赵、杨(查里巴屯人)、杨(查里巴屯人,前者之妹)、马(侯屯人)、孟(康屯人)、伊(八家子人)六氏,共传五子一女:长荫修,次荫繁,三荫棠,四荫浓,五荫满;女:荫华。“九一八”事变后,举迁吉林城。

李毓魁,官至笔帖式、详校官(即《打牲乌拉志典全书》的校对者)、仓库(积谷仓的仓官)、骁骑校。民国十一年(1922),逝于李高屯,享年七十余。根据李高屯屯西头偏北的家族墓地中的“钟李十二世先考公毓魁先妣陈赵太君之墓”碑文上铭载,可证李高屯李氏分“钟、李”两姓。姓“钟”者,曾居住过高屯村的高屯。至此,有关“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李、高两大姓居此”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九、高屯村

高屯村,由高屯、后岗子两屯组成,村部在高屯,屯前(南)是张老河,屯北是后岗子屯,两屯均坐落在东西走向的岗地之上。其中高屯的大庙建造在原有屯东头河边北岸上。全屯有两户姓“高”的,两者间可以通婚。这是为什么呢?

高 高氏家族系佛满洲整蓝旗人,清定称“赫舍里氏”,祖籍地在今吉林省珲春市密江乡密江河。辽代为纥石烈氏,析出四支:一支留居故里,二支西迁布尔哈通河(延吉与图们两地之间),三支北迁呼兰河(今哈尔滨市),四支北迁都鲁河(今黑龙江萝北)。金代,为乞石烈氏,冠成汉字单姓为“高”,其中入关者演变成汉人“高”姓。元代,仍为乞石烈氏。明代,改称赫舍里氏,析出九支:一支留居故里,二支西迁纳音,三支西北迁乌拉,四支西迁辉发,五支西迁哈达,六支东北迁尼玛察路,七支西迁叶赫,八支西迁完颜,九支迁地不详。其中析迁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乌拉部者,又分赫锡赫哩(高)、赫尔苏(盛)、赫苏(盛)三支三氏,因而“高盛不分”了。

明乌拉部人,只有出自赫舍里氏的“高佳(家)氏”一家,是从图们江北岸的东海女真三部之一瓦尔喀部掠夺来的青壮年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因部灭而降归。战后,为避家难而潜居张老河畔密林之中。清代,才正式编入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统辖的捕鱼八旗行列,成为高屯的“占山户”。当年潜居时,住的是窝棚,孤立于河边上,其余人家都是后来者。

高 另户的高氏家族系佛满洲镶白旗人,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盛京命迁而来的,初居后阿拉(今大口钦满族镇五代村后阿拉屯),析居前团山,又从前团山迁高屯。之前,出自辽东地区以东某地的降归者。

当年在辽东居住时,其中析居佛阿拉城的赫舍里氏,又析出两支,一支姓“高”,另一支姓“康”。在父系血缘关系上,属于同源同流、同祖异宗之人。有关“清雍正五年(1727)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

后者高氏自称“由小云南而来”是怎么一回事?一藩吴三桂(1612—1678)系辽阳城人,清康熙十二年(1673),他镇守云南,举兵叛乱,自称“周王”。他的孙子吴世潘由贵州败走云南后,拥兵自立。二藩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割据广州,拥兵自立。三藩耿继茂(耿仲明之子)割据福建,也拥兵自立了。康熙八年(1669)始,下令削藩,几十万八旗大军开赴云南、贵州两地。康熙二十年(1681),削藩告成。期间,将降兵押回东北,当即分别安置在柳条边(辽、吉两省境内)、驿站(辽、吉、黑三省境内)、水师营(吉、黑两省境内)改差从役。高氏的祖先,均为当年披甲剿藩和押运藩兵的兵丁。事后,拨迁打牲乌拉城了。

赵 赵氏家族原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莱州府赵家庄。明代,因兵而驻防重镇辽阳城,成为制造兵器的铁匠世家。后金天命六年(1621),因势降归,暂入满洲八旗兵列,改为后金制造兵器世家。

清顺治八年(1651),由陪都沈阳城命迁乌拉城,编入陈汉军镶黄旗份,拨居小西崴子(今舒兰白旗西崴子村),改差采珠,先后赴辉发、拉法二水域作业。改朝换代后,析居前团山、小官(关)屯、杨木、高屯等地,自称“佛堂赵”。

始迁祖:赵志敏,传一子:赵经子。

二世祖:赵经子,传一子:赵禄祺。立十个字的辈字歌:

恭宽信敏会 温良勤俭祥

有清一代,九世至十一世间,为官者(含功名披甲)计八人,其中翼领一人(四品),骁骑校一人(七品、委职),云骑尉一人,委官一人,领催一人,披甲一人(七品军功)。

有关“佛堂赵”的由来:当初从山东充军派往辽阳城途中,拾得一尊观世音菩萨铜造像。事后,以求神佑,一直供于家堂中,由此笃信佛教了。佛龛两侧有对联,上方有横批。上联写的是“造化赵氏祖”,下联写的是“保佑东土人”,横批写的是“佛光普照”。

十、汪屯村

汪屯村,由汪屯、周屯、冯善屯3个自然屯组成,村部在汪屯。汪、周二屯,均以“占山户”命名。

汪 汪氏家族系佛满洲整蓝旗人,姓瓜尔佳氏,祖籍地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域。金代,为古里甲氏,首冠汉字单姓为“汪”。元、明、清时期,均称“瓜尔佳氏”,分冠汉字单姓为“汪、关”等。

此户出自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乌拉部瓜尔佳氏。当年布占泰身边的能人吴巴海,就是佛满洲镶蓝旗瓜尔佳氏“汪”姓。汪,为母姓。关,为子姓。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因部灭而降归,有的留居乌拉部旧地,大凡青壮年人随去了辽东。其中留居者,为避家难而潜居下来,由此成了汪屯的“占山户”。改朝换代后,析迁大郑、北兰等地。由此说明,张老河西岸的汪屯,当年是密林处。有关“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和“汪旗屯”之说,也是错误的。

周 周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周家庄。清康熙十二年(1673),被令迁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卜居周屯。自乾隆元年(1736)始,被编入新汉军镶黄旗册。

始迁祖:周二、周三兄弟二人,唯独老大周一留居故里。

一世二祖:周三,传三子:长兆保,次自荣,三自华。

二世一祖:兆保,传二子:长三格,次萨克奇;二祖:自荣,传二子:长五十一,次胡理奈;三祖:自华,传二子:长拉子,次华子。这便是为什么时隔六十二年后,才正式编入旗佐、采捕充差的原因之所在。有关“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改朝换代后,散居周屯(今九台胡家周家村)、卢家赵屯等地。

赵 赵氏家族原本姓“李”,出自汉人,祖籍地在山东莱州府即墨县李家大庄。

始迁祖:大永华(妻汪氏,系汪屯人)、二永华(妻周氏,系周屯人)、三永华(妻汪氏,系汪屯人)兄弟三人。

大永华,传四子:长二格,次三格,三五格,五索柱(行四)。

二永华,传三子:长李茂功,次李柏,三李国祯(?)。

三永华,传一子:李有功。

此户赵氏,自称是李国祯的后人。“他的孙子后来落迹山东省即墨县李家大庄,为了不辱祖先忠贞殉国的英名,改姓母家的赵姓……(李浚)的五世孙是李国祯……在崇祯(1628—1644)年间,总督京营,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时被俘,后来自杀。”

据《明史》记载,李浚,系和州人。明洪武中(朱棣洪武年间),官燕山左护卫副千户,后为卫都指挥使,封“襄城伯”。永乐三年(1405)十一月,卒。

李浚,传子:李隆。正统六年(1441),卒。

李隆,传三子:长李琏,次李珍,三李瑾。李珍,于正统十四年(1449卒,无嗣)。李瑾,于弘治二年(1489卒,封“芮国公”)。

李琏,传子:李鄌。

李瑾,传子:李黼(无嗣)。

李鄌,传子:李守锜(崇祯初,加封太子少保,总督京营。卒)。

李守锜,传子:李国祯。“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犯京师,三大营兵不战而溃,再宿城陷,贼勒李国祯降。李国祯解甲听命,责贿不足,被拷折踝自缢死。”以史为据,可知李国祯是李浚的五世孙。

在已知始迁祖兄弟三人,均娶汪、周二屯“占山户”之女的同时,可证拨乌卜居汪屯的时间上限,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之后,而不是之前。

谜案之一:究竟是不是李国祯的后人?

谜案之二:冠“赵”姓从何而来?是李国祯的孙子随母姓为“赵”?还是来乌后因功名而赐姓“伊尔根觉罗氏”冠姓“赵”?

谜案之三:在排行序次上,为什么在行三与行五中间“不排老四”即避讳“老四”?

谜案之四:是由山东即墨直接拨来的?还是从京城直接拨来的?来乌后,又为什么隐瞒本姓?

谜案之五:自称是“闯关东”来乌的对吗?民人来乌后,能成为旗人和为官吗?清代的赐姓,是自己随便叫出来的吗?更重要的是,凡赐姓伊尔根觉罗氏者,一律是包衣身份。

有清一代,已知为官者(仅局限于“后府赵”近支人)计八人,其中副都统二人(吉林副都统代理一人,伯都纳副都统一人),总管二人(均四品),翼领一人,候补知府一人(西藏拉萨),骁骑校一人,笔帖式一人。

有关“禄权戏弄和坤”的传说。内容梗概:一年,总管禄权率队赴京送贡品,在内务府巧遇专横跋扈的军机大臣和坤(1750—1799)。和坤戏弄禄权说:“请问禄大人,您是从水里来的,还是从路(禄)上来的?”禄权道:“禀告和大人,我虽说是从路(御路)上来的,但是,却知道河浅河深(和坤)!”从此后,俩人结下了怨仇大恨。

这则人为编织的故事错在哪里?已知和坤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的时间下限,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死于1799年。相比之下,禄权在任打牲乌拉总管期间是清咸丰四年(1854)至咸丰九年(1859)三月二十日。在时间上相差六十四载,中间隔着嘉庆(在位二十五年)、道光(在位三十年)两位皇帝,世上岂有活人与死人相见之理?

汪屯,有同样姓“赵”的共两大户,一个是佛满洲伊尔根觉罗氏人,另一个就是新汉军整白旗人“李姓”。此户属于后者。

十一、三家子村

三家子村,由后三家子、傅屯(张老河河西)两个自然屯组成,共中三家子又分别由郭、张、郎三姓“占山户”的前(南)、腰(中)、后(北)3个孤家寡屯组成,村部在后三家子屯。

那 那氏家族系佛满洲镶黄旗人,姓乌拉那拉氏,出自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乌拉部部主所在的氏族成员。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因部灭而降归。战后,为避家难而隐姓埋名潜居于江河岸畔密林之中。清初,才被编入旗佐,变成打牲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改朝换代后,析居牛家一支,冠汉字单姓为“钱”,所以问世了“那钱不分”之说。

始祖:查克太,传三子:长常色阿,次杨色阿,三霞图。

二世一祖:常色阿,传二子:长色勒泰,次蒙古泰;二祖:杨色阿(无载);三祖:霞图,传一子:乌勒喀。

值得提及的是,被吉林市书画界誉为“吉林四老(赵玉振、金意庵、刘延中、那致中)”之一的那致中(景寿、志忠)先生,出自此户的八世孙。

上述介绍的是沿张老河流域11个村(富尔村除外)的建屯、立户简况。下边介绍的是沿松花江流域的建屯、立户简况。

十二、弓通村

弓通村,原名叫“弓箭通”或“弓匠通”,本义是“制作弓箭”的地方,或者“制作弓箭的人家住地”之所。至此,关于“沟落吐”,满语汉译为“高地”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当年的弓匠之家,只有一户。

张 张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明代,因兵而驻防重镇辽阳城。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被努尔哈赤统兵克取后,因势降归。转年,克取广宁(今北镇),迁都辽阳城。后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再次迁都沈阳城。清顺治元年(1644)入关前,隶属沈阳城(盛京)内务府包衣陈汉军人镶黄旗籍。

始祖:张德耀,传二子:长张景和(官至京都三等侍卫),次张景发。

二世一祖:张景和,传一子:张士英(官至内务府三库总达);二祖:张景发,传一子:张登科。

三世祖:张登科,传五子:长张云鹏(长寿),次张云龙(张二),三张云凤(张三),四张云鹤(张四),五张云鹅(张五)。

清顺治八年(1651),三世祖张登科奉旨携五子由盛京城命迁乌拉城,卜居弓通,成为首任制造弓张的弓匠。待清顺治十四年(1657)正式设置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后,弓匠、铁匠各定编两人。

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3),因总管衙门下辖的“五官屯”(今九台前其塔木、后其塔木、尤屯、张庄子、蜂蜜屯)修理制造农机具的需要,将乌拉街弓匠通的两名弓匠中裁掉一名,调拨给“五官屯”,改差铁匠,故将四世一祖张云鹏、二祖张云龙、三祖张云凤令拨“五官屯”,卜居小韩(今九台胡家小韩三社)。另将四祖张云鹤、五祖张云鹅兄弟二人,留居弓通,子承父业。

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因析建了乌拉协领衙门,所以又有族胞改差披甲出征的事实。自十一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瑞玉荣新贵 文明振久长

崇忠照义世 华国继连芳

有清一代,二世至七世间,为官者(含披甲功名)计十五人,其中三库总达(清内务府设四库:北鞍库、南鞍库、甲库、毡库。三库,指的前三库。总达,汉译为“总长”)一人,三等侍卫一人,骁骑校三人(委职二人,其中六品顶戴一人),委防御二人(五品顶戴一人,六品顶戴一人),领催五人(委职二人),铺副二人,披甲二人(均系六品花翎)。

从三世祖张登科算起,至十一世祖张庆祥止,造弓箭工艺传承共七世八代之久。至此,有关“清顺治元年(1644)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屯名“高地”之说,也还是错误的。

赵 赵氏家族系佛满洲整白旗人,本姓乌拉那拉氏,赐姓伊尔根觉罗氏,汉译为“民赵”,实际是“那赵”。该屯中的赵氏,仅仅是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乌拉部部主那拉氏第十二世其中的一支而已。

乌拉部部主的那拉氏,祖籍地在吉林省延吉市烟集河,二迁地是哈尔滨市呼兰河。辽代,出自那懒氏,属于长白山女真人三十部(氏)成员之一。金代,是纳兰氏,首冠其姓是“康”,而不是“汪”。有金一代,纳兰、完颜二部(氏)之间,是王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在老祖宗问题上来,不得攀龙附凤。

始祖:纳其怖禄,传九世孙:布占泰。

九世祖:布占泰,传八子:长打拉哈,次达拉木,三阿拉木,四巴颜,五布颜图,六茂莫勤根,七噶图珲,八洪匡(?)。

十世祖:洪匡(?),传二子:长乌隆阿(后裔姓“赵”),次布他哈(后裔姓“那”)。

十一世祖:乌隆阿,传十子:长舒郎阿,次乌达哈(黄茂屯支祖),三喜才(弓通支祖),四索色(土城子支祖),五阿郎阿(北锦州支祖),六倭色(江北三家子支祖),七倭拉布(无嗣),八倭拉霍(九台罗古支祖),九倭气利,十舒伯。

十二世支祖:喜才,传四子:长七保,次果佰,三多岐,四多买。从总第十二世起,自立支谱。弓通喜才支系,从六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裕国文忠显 奇嘉仁义宏

荣华增富贵 永世庆昇平

有清一代,乌拉那拉氏为官者计一百五十三人,其中将军三人(荆州一人,奉天一人,西安一人),尚书一人,大臣二人(议政大臣一人,散秩大臣兼佐领一人),巡抚一人,都统六人,副都统八人(兼佐领一人),御使一人,护军统领一人,参领(兼佐领)一人,佐领二人,副将一人,侍郎一人,侍卫七人(班领兼佐领一人,兼长史一人,头等三人,二等一人,二品一人),总管(内务府)一人。

其中乌隆阿的后裔,为官者(含功名披甲和荫生)计一百一十五人,中有协领一人,翼领二人,骁骑校三人(尽先二人),佐领二人(兼骑都尉一人,尽先一人),防御三人(五品花翎一人),云骑尉七人(兼骑都尉一人),章京四人,委官四人,珠轩达六人,笔帖式二人(委职一人,仓场笔帖式一人),领催十一人(五品军功一人,委职六品顶戴一人,七品顶戴一人),贴书一人,荫生二人(八品一人,九品一人),四品花翎、五品蓝翎、六品顶戴各一人,六品蓝翎五人,六品军功四人,披甲六十五人(武略骑尉一人)。在上述之中,弓通支占珠轩达一人,领催一人,云骑尉二人,六品蓝翎一人,小计五人。

凡乌隆阿后裔,均出自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国灭族亡时的越江北逃的难民,隐姓埋名,潜居大江西岸密林之中者。自清顺治十四年(1657)正式设置打牲朝贡机构后,才正式编入旗佐,走出困境,成为打牲八旗一员。弓通支祖喜才,不是当年留居之人,而是从江北回迁之人。返迁弓通时间,当晚于“占山户”的张氏家族。

事实上,满泰和布占泰的后裔在政治地位上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更无有“八灭九族”之说。因此,方涌现出了数以百计的为官之人。

十三、官通村

官通村,由北岗子、前屯、狼通3个自然屯组成,村部在北岗子(官通)。狼通,并非“郎通”,而是出自野狼出没之地的命名。因此,满语“拉拉吐”,汉译为“黏土地”之说,也是错误的。建屯时间于清顺治三年(1646),而不是民国元年(1912),卜居者是满洲整黄旗,姓锡克特哩氏,冠汉字单姓为“石”。

傅 傅氏家族系佛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祖籍地在今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所在地的斐优城,逐迁纳音,世居辉南,出自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辉发部富察氏其中的一支。

始祖:代先(拉皮)、伦云兄弟二人,其中代先西迁纳音,伦云留居斐优城。

代先,传四子:长倭珠(分隶整红旗),次倭和纳(分隶整红旗),三钮恒额(分隶镶黄旗),四托亚纳(分隶镶黄旗)。当年代先西迁纳音后,因被锡克特哩氏所兼并,所以成为辉发部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辉发部终灭时,因势降归,编入旗佐,由此4个儿子分成两种旗份,暂留居辉发部地方。

二世三祖:钮恒额,传三子:长索木坡,次普斯堪,三托门。

三世二祖:普斯堪,传七子:长阿吉达,次阿吉古,三巴音珠,四乌云珠,五乌潭,六阿音佈禄,七桑坚。

四世一祖:阿吉达,传一子:迈图。

后金天聪三年(1629),迈图奉旨命迁已人去楼空十五载的乌拉城(旧街古城),组建“乌拉地面嘎善”基层政权机构,以便收拾乌拉部残局。迈图被任命为“乡村长”,从此旧街古城内又恢复了人烟足迹。

迈图,传十子:长希特库,次满达尔汉,三乌连哈,四奇勒珲,五书达哈,六索珲,七松武图,八伯代,九翁武图,十倭恩。当初迈图奉旨来乌时,卜居在旧街古城内,边组织人力补修墙豁,边采贡给盛京城。待清顺治十四年(1657),正式设置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时,他才将家举迁到北岗子(官通)、前屯两屯。从十二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希文恩忠永 荣荫秉存成

宏云兴显瑞 景广庆祥增

有清一代,五世至十世间,为官者(含荫生,不含披甲)计三十五人,其中将军一人(先官总管,后官将军),总管七人(三品五人,四品一人,六品一人),获军统领一人,协领一人,佐领一人(兼员外郎),员外郎一人,侍卫四人(二等二人,三等一人,军功蓝翎一人),户部主事一人,翼领四人(四品二人,五品二人),护军校一人,骁骑校七人,前锋二人,委官二人,笔帖式一人,荫生一人。官通的“将军傅”世家别称,由此而来。

清顺治三年(1646),锡克特哩氏(石姓)祖先吉巴库,是迈图给安置到狼通定居的,俩人不仅是同籍辉南人,在采贡环节上年年打交道,而且石姓祖先又是辉发部主旁支系人。待满达尔汉继任打牲乌拉总管时(清康熙三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之前),为避忌傅氏宗族势力干扰,于是举迁江北小韩(今九台胡家小韩),一并将吉巴库的遗骨迁葬小韩南山,从而导致狼通人去楼空了。

十四、韩屯村

韩屯村,由韩屯、赵家窝棚(今雾凇岛)两个自然组成,村部在韩屯,以“占山户”命名。

韩 韩氏家族原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狐狸洞寨韩家庄。清康熙十四年(1705),奉旨命迁打牲乌拉城,令居韩屯成为“占山户”,编入新汉军镶蓝旗籍。

狐狸洞寨,位于今五龙河畔山麓间。镶蓝旗,为打牲八旗中的右翼编制。此户属于简亲王府的内采内贡捕鳇鱼世家。由十世“万”字辈起,立二十八字的辈字歌:

万文致敬守光玉

景云连俊永世兴

德广振来增少瑞

凤立贵庭兆福长

关 关氏家族系佛满洲镶红旗人,祖籍地不详(疑为阿拉城),逐迁地京都。清顺治四年(1647),由京城拨归东北打牲乌拉城,卜居韩屯(今雾凇岛),属于采珠世家,自称“京都关”。

始迁祖:迈图,传一子:怀他哈。

自民国十五年(1926)起,立十四个字的辈字歌:

木发千枝归一本 水流万派无双源

有清一代,一世至四世间,为官者计四人,其中翼领一人,佐领一人,珠轩达一人,领催一人。

胡 胡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地在湖北宜昌府首县(今宜都县)胡家庄。清顺治六年(1649),乌拉牲丁披甲出征湖北平定反清抗清乱局时,该氏家族的祖先因兵而投旗,随军来乌郡,编入新汉军镶红旗份,落迹韩屯。改朝换代后,析居两家子、柳条沟三支。自十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吉海文宣振 德润显贵卿

鼎裕恩泽远 秉志庆钧衡

赵 赵氏家族系佛满洲人,姓西林觉罗氏,祖籍地在长白山,世居地在哈达、宁古塔、扎库木及佛阿拉城等,属于赐姓,分冠汉字单姓为“鄂、赵”。

辽代,为科奇哩氏。金代,为格济勒氏。明代,为东海女真三部之一窝集部所属的宁古塔路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努尔哈赤发兵东征那木郡鲁、绥芬、尼马察、宁古塔四路时,因势归顺。

清顺治十年(1653),始设宁古塔昴邦章京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海林新安旧街古城。康熙十五年(1676),随巴海将军率新、老满洲兵2000人移驻吉林城时,就有此户的祖先一人。来吉后的当年,被拨迁乌拉城,落迹韩屯。当年赐姓给格济勒氏的是“觉罗氏”,所以长支冠汉字单姓为“鄂”,次支冠汉字单姓为“赵”,既称“鄂赵”,又称“西林赵”。

十五、北兰村

北兰村,原名叫“北蓝旗屯”,由北兰、泡子沿两个自然村组成,村部在北兰屯。谁是本屯的佛满洲镶蓝人,谁就是本屯的“占山户”!需要说明的是,“北”字是与“南”字即金珠乡南兰村的屯名对应而来的。上述两个屯名,均出自佛满洲八旗中的镶蓝旗旗名。

关 关氏家族系佛满州镶蓝旗人,姓瓜尔佳氏,祖籍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域。元代,南迁长白山、双山、安图。明代,变成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辉南部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因被吞并而归顺。后金天命四年(1619),奉命从努尔哈赤北伐蒙古科尔沁部,因功赐姓“蒙文瓜尔佳氏”。蒙文,满语汉译为“银”,所以自称为“银关”。战后,被留居盛京城。

清顺治十四年(1657)农历三月初五,奉旨从盛京城直拨打牲乌拉城,先安置旧街古城外,待二世三祖那密时,拨居北兰,于是成了“占山户”。

始迁祖:阿音布禄、安音布禄、艾音布禄兄弟三人,其中阿音布禄被拨迁乌拉城,安音布禄被留居盛京城,艾音布禄被拨迁黑龙江。

阿音布禄,传七子:长艾喜(爱玺),次安达布(阿达西),三那密(那门),四阿拉发(阿勒伐),五喀拉(咔拉),六卧佈海(倭布海),七因达力(吞都利,传七女,无嗣)。其中阿拉发支,因差居京城。那密支,析居北兰屯。

二世一祖:艾喜,传七子:长脱达利(无嗣),次依勒奇(先居九台周屯,后析居江西、韩家三地),三乌浪阿,四珠浪阿,五勃都珲,六达清阿(无嗣),七代松阿。改朝换代后,散处于北京(城内、西郊)、辽宁(锦州、瓦房店、普兰店)、长春、吉林、乌拉街、打渔楼(杨屯、高屯、韩屯、北兰屯)、九台[石屯、四家子、三家子舍岭、谢屯、胡家宝山、西周屯、张庄子、北窝棚、江西、舒兰(关木桥)、黑龙江富锦二龙山、哈尔滨(市内、郊区)、农安青山、扶余]等地。

以“蒙文关”家谱为据,可证地方史籍中的有关“清顺治九年(1652)建屯”一说,也是错误的。

关 关氏家族系佛满洲镶黄旗人,本姓瓜尔佳氏,祖籍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城,逐迁地在长白山,世居地无考。清顺治八年(1651),从异地命迁乌拉城,先卜居旧街古城,后定居北兰屯。

始迁祖:昂萨、傅达西、艾色兄弟三人。自十三世起,立六个字的辈字歌:

昌顺福景廷海

罗(关) 罗氏家族系佛满洲镶红旗人,本姓辉罗氏,祖籍地在辉发河流域。辽代,为回跋部长白山女真人。金代,系长白山女真人回跋部。明代,系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辉发部人,由于与呼伦瓜尔佳氏联姻,所以嬗变成“辉罗氏尔佳氏”人,分冠汉字单姓为“罗、关”,也由此问世了“罗关不分”即“罗关不通婚”之说。

清顺治十四年(1657),已故始祖乌达胡的骨灰,由侄子拉都胡背负着,携两个侄子(翁萨、东萨)由辉发城命迁乌拉城,落迹旧街,隶属打牲八旗中的佛满洲镶红旗份。

二世一祖:翁萨,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拨迁到乌拉城西南侧的松花江西岸通溪沟莲花泡(今九台经济开发区通溪村)、乌拉城北北兰两地,由此各立支谱。姓“罗”者,出自翁萨支系。

二世二祖:东萨,传三子:长恩特,次固尔纳,三那密达。清同治八年(1869),其中恩特支析居苇子沟,固尔纳支析居九台其塔木,那密达支析居土城子打渔楼。上述三支,合立一谱。

二世祖:拉都胡,传子:尔胡里。尔胡里,因差留京城,故后况不详。

东萨支系,从十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云长连海瑞 国富永清平

继振兴文广 鹏程显圣明

有清一代,为官者(含披甲)计五十五人,其中副都统一人,翼领(四品)一人,头等待卫二人,骁骑校七人(委职蓝翎一人,蓝翎二人,三品顶戴花翎一人),佐领四人,参领二人(均委职,蓝领阵亡一人),前锋长一人,章京(委职)一人,云骑尉二人,防御(尽先)一人,委官四人(阵亡一人,三品蓝翎一人),珠轩达四人,领催九人,营官二人,二品顶戴一人,五品蓝翎三人,六品蓝翎一人,六品顶戴五人,披甲(阵亡、六品军功)一人。除此之外,出任过清宣宗道光皇帝师爷一人。

当年迁乌郡后,依旧恪守“隔辈一姓”即爷辈姓“关”、儿辈姓“罗”、孙辈还姓“关”的信条,如今是罗、关两分了。北兰支姓“罗”,其他支姓“关”。

北兰村,史有“三关”之说,由此而来。

泡子沿屯的“关”姓,只局限于“蒙古关”,支谱在该屯。有关“清顺治九年(1652)建北兰屯”之说,是错误的。有关“清顺治元年(1644)建泡子沿屯”之说,更是错误的。

十六、旧站村

旧站村,以明代渡口(今村北松花江渡口)命名。由旧站、宋家窝棚两屯组成,“占山户”是“佟”氏家族。

佟 佟氏家族系佛满洲镶黄旗人,姓佟佳氏,祖籍地在黑龙江省依兰县马大屯。元末明初之际,沿牡丹江南迁额谟赫(今吉林省敦化市额谟镇)。始祖:巴虎特克新(巴虎特克申),在敦化额谟赫地方,传七子:长吞,次坦,三额和礼,四嘎尔罕,五他尔罕(佟达礼),六颜,七阳(无嗣)。

二世一祖:吞,传一子:通色巴颜;二祖:坦,传三子:长罗新,次托新都都,三索敏;三祖:额和礼,传三子:长寨三,次穆卡,三穆哈寨;四祖:嘎尔罕,传七子:长达尔欢(无嗣),次博勒浑,三阿尔素兰,四哎哈墨尔根,五阿都,六多博钮,七多里卡;五祖:他尔罕(佟达礼),传二子:长佟敬,次佟让;六祖:颜,传二子:长达布,次达尔椘。

当年从敦化额谟赫走出后,又南去了图们江北岸的和龙,又西行于浑江(佟佳江),直至卜居了雅尔古寨。明代,成为建州女真六部之一的栋鄂部人,首任寨主是阿海,二任寨主是何和理。部长是克撤,首领是额勒吉(系何和理之父)。

明万历十二年(1584),努尔哈赤起兵后,首克其部,因势归顺。战后,何和理成为努尔哈赤的贵婿(即长女东果格格之夫),成为后金初期“五大臣”之一。

二世三祖:额和礼,传三子,其中次子穆卡,传七子:长呼牙努,次布哈海吞,三德尔素依拉气,四都隆厄拉巴,五哲素孙扎气,六六什尼,七车英厄果霍。

五世七祖:车英厄果霍,传三子:长珠住哈思虎,次沙木什卡(巴克什),三额和椘其那。

六世二祖:沙木什卡(巴克什),传三子:长阿哈椘,次扎奇卡巴颜,三哈哈(章京)。

七世二祖:扎奇卡巴颜,传四子:长巴拉卡果尔禅,次巴尔泰洼尔卡,三巴尔奔巴都暗(巴尔都山),四(?)。巴尔奔巴都暗,即巴尔都山,就是今旧站村“觉罗佟”氏家族的始迁祖。

始迁祖(总计第八世祖):巴尔都山,传二子:长碑胡拉,次巴颜。

二世二祖(总计第九世祖):巴颜,传二子:长玛克图,次固扬苏。

有清一代,本小支七世至十三世间,为官者(含披甲功名)计五十一人,其中佐领二人,骁骑校五人,防御一人,章京三人(委职二人,七品一人),珠轩达十人,笔帖式一人,铺副六人,领催十四人,委官二人,披甲六人(蓝翎一人,花翎二人,五品花翎一人,六品军功二人),五品顶戴一人。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乌拉街有两户姓“佟”的,一个是佟佳氏,另一个是“佟觉罗氏”,后者自称“觉罗佟”,因而至今在冠姓上“佟赵不分”,既可姓“佟”,又可姓“赵”。

旧站屯的佟佳氏和土城子乡小口钦、莽卡两支的“觉罗佟”,二者是同源不同流、同祖异宗的关系。巴尔都山,出自总第二世三祖额和礼的后裔。小口钦、莽卡两支的始迁祖,出自总第二世六祖颜的后裔。

为什么在以上两户的谱单图案上,均绘有与众不同的“九眼透窿碑”呢?原因有三:一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元妃(纳纳扎青)、清世祖顺治帝的孝康章皇后、清圣祖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悫惠皇贵妃、清宣宗道光帝的孝慎成皇后、清文宗咸丰帝的端格皇贵纪等人,均出自佟佳氏,史称“皇亲国戚”世家。二是文臣武将中,有扈尔汉、巴笃理、萨穆什喀(扈尔汉三弟)、佟养性、准塔(扈尔汉第四子)、佟图懒、卓罗(巴笃理之子)、席特库、兰拜、哈克三、佟凤彩、佟国纲(佟图懒次子)、佟国维(佟图懒三子)、鄂伦岱(佟国纲长子)、隆科多(佟国维之子)、庆复(佟国维第六子)、常青、图尔炳阿、常明等,计十五人在《清史稿》上立传,俗称“佟半朝”。三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扈拉瑚率长子扈尔汉(胡哩哈)等嫡支人,在战杀同族胞后,降归了努尔哈赤,扈尔汉被努尔哈赤认领为“养子”,赐姓“觉罗”。十三岁时,就当上了努尔哈赤身边侍卫。因此,扈尔汉支系后人,别称为“佟赵”。

顾 顾氏家族为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县城所在地。清顺治二年(1645),在那场“人口之役”中,被拨迁乌拉城,卜居旧站,编入新汉军整红旗份,成为捕鱼世家。

宋 宋氏家族为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清顺治二年(1645),在那场“人口之役”中,被拨迁辽宁辽阳城后,充当了“旗下佣人”,所以才会编入新汉军镶黄旗册。雍正二年(1724),又因事被命迁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卜居旧站屯边上的宋家窝棚,改成捕鱼世家。改朝换代后,有析居杨木宋家沟(宋屯)者。自十一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德荣延吉庆 文显继国兴

万春连忠耀 全景贵海明

以佟、顾二人为据,有关“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

十七、查里村

查里村,原名叫“查里巴村”,曾异书过“喳哩叭”。“查里巴”一词,出自满语定称,汉译为“甩弯”。因为松花江由西向东来后,到屯西头折北而去,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形制。

在近年出版的有关史志上,一味地将“查里巴”一词说成书面满语“扎里巴”,汉译为“长茅藤子(白茅)”。此说与实地不符,必须厘正。更重要的是,不应将“查里巴”缩简化“查里”,否则就什么语言词汇都不是了!

此屯的“占山户”姓“杨”,有关“清顺治元年(1644)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

杨 杨氏家族系佛满洲整白旗人,本姓尼玛察氏,祖籍地在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出自唐渤海国窟说部靺鞨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五年(926),辽灭渤海后,逐迁双城(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城)、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城)、珲春(今春化乡)。金代,一支留居珲春春化,一支北迁苏滨水(今黑龙江牡丹江绥芬河)。元末明初,因析迁而形成五支:一支为明东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瓦尔喀部珲春人,一支为明长白山女真三部之一的纳音部人,两支为明东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窝集部绥芬河、尼玛察二路人,一支为明东海女真人三部之一的虎儿哈部人,居杨察地方。查里巴者,出自上述尼玛察路路长支系后裔。又其中因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努尔哈赤发兵东征因降归,路长被赐姓“觉罗”,故问世“觉罗杨”一支(析居土城子乡),另立支谱。

清顺治十年(1653),始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五年(1676),随宁古塔巴海将军移驻吉林城,在当年的2000名新、老满洲兵员中,就有六世祖吐疋、代书、阿古利兄弟三人。来吉后的当年,六世一祖吐疋,被拨驻了江南(今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二祖代书,被拨迁乌拉城;三祖阿吉利,被拨驻了卜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从此分道扬镳,自立支谱了!

代书来乌郡后,被改编成佛满洲整白旗人,由兵丁变成牲丁,卜居查里巴,称为“占山户”。析居博尔哈通(九台莽卡)、东蛤什蚂等地,则是后话。自六世起,立四十个字的辈字歌是:

代远贻恩厚 豪富贵成魁

昌世绍多荫 福泽毓天培

继先景伟业 立德永生辉

清原蔚林岳 鹏程举鸿飞

始迁祖(总第六世二祖):代书,传七子:长萨尼,次络多力,三佛多力(无嗣),四佛吉,五达壁喀(无嗣),六代壁喀,七爱壁喀。

有清一代,为官者(含监生、披甲功名)计八十七人,其中翼领三人(四品二人,五品一人),骁骑校十七人(委职一人,五品蓝翎二人,五品蓝翎记名一人,蓝翎三人),章京一人(委职、六品顶戴),委官二人,云骑尉三人(九品蓝翎一人),笔帖式二人(五品蓝翎一人,委职一人),领催二十五人(五品顶戴一人,六品顶戴一人),恩赏官五人,巡官一人,监生三人,披甲十四人(六品顶戴一人,七品顶戴一人,因战阵亡三人),五品蓝翎二人,五品顶戴一人、蓝翎四人,六品顶戴二人,七品顶戴二人。

清末民初,乌拉地方流传一句顺口溜,叫作“查里巴的杨,学古的郎,官通的傅,聂司玛的常”,指的是这四大家族人口多和宗族势力大。

成 成氏家族系汉人,祖籍地在山西洪洞(今洪洞县),世居河南确山(今确山县)。清顺治元年(1644),入关当差居京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因事令拨打牲乌拉城,卜居查里巴,改隶新汉军整黄旗。在京时,属于“旗下佣人”。从十一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霖翰华宗溥 云书厚泽承

緜纶昭凤绪 绳秀裕麟徵

始迁祖:成凤鸣,传三子:长成意,次成颜,三成廉。

二世三祖:成廉,传一子:成士宏。

三世祖:成士宏,传多子,其中第四子是成禄。

四世四祖:成禄,传多子,其中长子是成可功。

五世一祖:成可功,传多子,其中第三子是成镐。

六世三祖:成镐(两房妻室:元配夫人姓瓜尔佳氏,是小郭屯呼伦贝尔副都统依某某之女;继配夫人瓜尔佳氏,是乌拉街风口“荣侯”官至新疆伊犁将军之妹),传一人,恩龄。此人就是清末民初被吉林文人誉为“吉林三杰(成多禄、宋小濂、徐乃霖)”之一的成多禄。

六世祖:成镐,将家举迁其塔木(今九台其塔木成家瓦房),生下成多禄。成多禄,两房妻室:元配夫人是孟苏里氏,为吉林协领金福(镶蓝旗人,1875年任,1881年卸)之女;继配夫人他塔拉氏,系吉林江南阿什屯花翎三品衔尽先道(唐)魁升之妹。

为什么举迁到打牲总管衙门所辖的,全部由汉军人组成的“五官庄”所在地定居了呢?原因有二:一是成可功已发迹为委官,成镐也已升任骁骑校了,在社会上多少积累了些政治资本。二是前后有四代人备受“占山户”杨氏宗族歧视,旨在摆脱宗族势力欺凌。遗憾的是,祖坟仍留在杨氏族坟所在的岗地北坡脚下。

蔡 蔡氏家族原系汉人,祖籍地在河北永平府昌黎县(卢龙县近南侧的昌黎县)蔡家庄。清康熙年间(应为清顺治十七年即公元1660年),因受“北闱科场案”诛连而命迁乌拉城,编入新汉军整蓝旗份,卜居旧街城。改朝换代后,析居乌拉街查里巴,以及舒兰平安、狼窝等地。自九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景兴永继广 德昌庆丰祥

文学育奎元 英明万世连

始迁祖:蔡文学,传一子:蔡登魁。

二世祖:蔡登魁,传三子:长蔡智仁,次蔡智义,三蔡智礼。

十八、杨屯村

杨屯,原名叫“穷八家”。八家中的第一家姓“杨”,系佛满洲整白旗尼玛察氏人,“穷八家”与“杨屯”东西中间隔个小水泡子。

历史上是先有“穷八家”,后有“杨屯”。屯名来自“占山户”杨姓一户。

以尼玛察氏拨驻吉林城时间为计,建屯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而不是清顺治九年(1652)。因此,史料记载与史实相悖。据民国十六年(1927)统计,全屯有七十七户、计四百七十九口人。

沈(李)沈氏家族原系汉人,本姓“李”,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沈家庄。清顺治八年(1651),为避忌闯王李自成残余势力之难,跨海(今渤海)东渡后,自迁到后金重镇辽阳城。稍后,被命迁到打牲城,编入新汉军镶黄旗,卜居“杨屯”。从五世起,立十六个字的辈字歌:

永殿昌祥 源继泽长

书声骏桂 家世鸿芳

始迁祖:李应帧,传一子:李起士。

二世祖:李起士,传三子:长拜巴,次金德布,三三格。

三世一祖:拜巴,传七子:长八十一,次五十三,三巴音泰,四满岱,五富仪明,六福金泰,七八格。

有清一代,五世至九世间,为官者(含披甲功名)计十六人,其中协领一人(副都统衔),防御一人(五品花翎),委官五人(五品花翎一人,六品花翎一人),珠轩达一人,笔帖式一人,章京一人(七品),五品一人,六品二人(花翎一人),七品军功一人,九品二人。

需要说明的是,自三世祖兄弟三人起,其中拜巴、金德布二人仍旧姓“李”,唯有三格一人改“李”为“沈”了。因此,自称“李沈不分”和“李沈不通婚”。

孙 孙氏家族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池宇馲。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根据忠亲王府内采内贡需要,被命迁打牲乌拉城,卜居杨屯,编入打牲八旗新汉军镶黄旗册,一跃变成了捕鱼世家。

始迁祖:孙三筱、孙王腿兄弟二人。从八世起,立十六个字的辈字歌是:

万守宗昌 翰墨书香

克承勲烈 继述联芳

有清一代,四世至九世间,为官者(含披甲功名)计十八人,其中委官二人,笔帖式三人,珠轩达三人,领催三人,铺副四人,披甲三人(均系九品顶戴)。

谢 谢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莱州府平度川(今平度县),自称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部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根据忠亲王府内采内贡需要,被命迁打牲乌拉城,编入新汉军镶黄旗份,析居胡家(今九台胡家)。改朝换代后,析居曾通、杨屯等地。从始迁祖起,立四十个字的辈字歌:

文连广宗明 凤任永殿景

国裕绍良志 学成照天庭

吉长如锦秀 万代鹏都京

皆侯荣先祖 立佛纪鱼平

王(赵) 王氏家族,姓“爱新觉罗氏”,世居盛京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因事被令迁乌拉城打牲朝贡,卜居旧街,编隶佛满洲整白旗份。

据族人自述:后金时期(1616—1635),祖先为官场上某位王爷后裔。因在官场上犯了罪,于是被贬发落为奴。自从来乌拉后,隐姓埋名,改“赵”为“王”,自称“王赵”。“盖闻赵门”一说,由此而来。

商 商氏家族本系汉人,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属于“商国汤姓”世家。清顺治二年(1645),在那场“人口之役”中,被命迁乌拉城,卜居西门渡口(今土城子乡西门渡口村),编入打牲八旗新汉军镶蓝旗册,一跃变成采珠朝贡世家。一世至六世起,立六个字的辈字歌:

志德伏太洪令

始迁祖:汤志高,传二子:长汤学英,次汤守英。

二世一祖:汤学英,传一子:汤有德。

三世祖:汤有德,传三子:长汤伏太,次汤伏陈,三汤伏海。

四世一祖:汤伏太,传二子:长伊金泰,次艾富保;二祖:汤伏陈,传三子:长牛梭泰,次班音泰,三珠林泰。

改朝换代后,由西门渡口迁入一户。“商汤不分”一说,由此而来。

十九、旧街村

旧街村,以清初时的街道命名,没有“占山户”。就全省而言,是问世最早的街道。原因是,梨树叶赫古城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终灭时,畏恐东山再起,所以两城被焚毁,人口被驱走辽东。辉南辉发古城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终灭时,首城被焚毁,城人留走各半,直至变成废城。唯独乌拉部首城战中尚未焚毁,稍后被沿用。

旧街古城的人烟足迹,共分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至万历崇祯元年(1628)期间,为乌拉部首城所在地。后十五年(1613—1628)间,才是临时荒无人烟的历史时期。第二个时间段:后金天聪三年(1629)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期间,属于后金政权直隶的“乌拉地面噶善(乡村)”基层单位所在地,所以有了人烟。第三个时间段:清顺治十四年(1657)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期间,因是清内务府直隶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所以有了人烟。

在第一个时间段期间,城内有宅而无村屯。在第二个时间段期间,城内有宅并且形成了屯落。在第三个时间段期间,城内只有衙府而无屯落。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内即是官府衙门重地,也是人来人往的办事地和集结地。随意编旗和立屯是犯法的。

自从将打牲总管衙署因水灾而向东南迁址后,城内(老城里)城外才有了屯落,街道在南门外。

傅 指的是“将军傅”宗族。当年总第五世祖(宗族称“始迁祖”)迈图率十子来乌郡时,首先落迹旧街古城“老城里”。稍后,因举迁官通(北岗子)而全部离去。

傅 指的是“海尊傅”宗族。在历史长河中,“海尊傅”与“将军傅”之间是同源同流、同祖(远祖)不同宗的关系。为什么来乌后,自称“海尊傅”呢?原因是,在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辉发部为部民之时的居地,在今辉南县朝阳镇镇西的野猪河(今梅河口市辖野猪河镇)。为了与“将军傅”别门第和别宗派,故以野猪河的“海猪”雅称为“海尊”。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因部灭而降归。与“将军傅”有别的地方是,随努尔哈赤西去了辽东,东杀西拼了。待后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迁都沈阳城时,因差役盛京城而居住盛京城。

清顺治元年(1644)春,因充军而随清军征战闯王李自成势力。是年秋,被命迁乌拉城,卜居旧街,改隶佛满洲整蓝旗册,从此由兵丁变成了牲丁。改朝换代后,析居侯屯、南兰、鳌花、西崴子、后团山、汪屯等地,共分五大支。

钱 钱氏家族出自“海尊傅”的分支,以名(钱海)为姓,与“海尊傅”所不同的地方是,另隶佛满洲镶黄旗份。一支居旧街,一支析居耿屯(今两家子乡耿屯)。自十五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国秉继承世 万洪景吉长

荣耀宗明久 存德百载香

始迁祖:苏穆禄,传二子:长尼堪,次那郎阿。

二世一祖:尼堪(旧街支祖)。

二世二祖:那郎阿(耿屯支祖),传十三子:长玛夫他,次满礼,三锁礼,四博礼,五悦礼,六云柏,七国吉,八富禄,九锁射(色),十锁泰,十一月泰,十二月色,十三舒普达。

有清一代,上述两大支的祖先为官者(含披甲功名)计二十七人,其中总管一人(旧街支人),翼领三人(委职一人),佐领二人(记名一人,三品花翎一人),骁骑校三人,云骑尉二人(均蓝翎),珠轩达三人,章京一人(七品),领催三人,披甲二人(顶戴一人,花翎一人),一品花翎一人,五品花翎二人,六品花翎四人。

需要说明的是,自称的“叶赫那拉”和“那钱不分”之说,与家史不相符。原因有三:一是在自家的萨满祭祀神歌中,诵唱的则是“海遵傅叉哈拉”即姓“海尊傅”。二是真正的“那钱不分”出自三家子、牛家两村,况且出自乌拉那拉氏。三是明叶赫那拉氏人,没有一宗一支一户被命迁过打牲乌拉城的。四是叶赫那拉氏的尼堪生父是拜珠瑚。乌拉那拉氏的尼堪生父是阿斋。富察氏(海尊傅)的尼堪生父是苏穆禄。

尹 尹氏家族系佛满洲整白旗第二牛录人,本姓妖(要)悦氏,祖籍地在图们江,为辽、金长白山三十部(氏)女真人之一。元代,狩猎于松花江极上游,后被锡克特哩氏祖先(益克德哩氏)吞并,随迁辉发河,卜居朝阳川(今辉南县朝阳镇,与“海尊傅”祖先居地为近邻关系),明为辉发部女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因部灭而降归,留居于此。后金天聪三年(1629),与“将军傅”始迁祖同年同月同日被命迁乌拉城,卜居旧街。在迈图统领下,边打牲朝贡后金边修补旧街城垣。

自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始,改采珠为“贡御米(白小米)”世家,特拨贡地八垧(杨屯大海猛,原名叫“八垧地”),共分三大支,中有一大支由旧街析居聂司玛、高屯、杨屯、牛家、南兰等地,总立一谱。

始迁祖:夸海,传一子:干格。

二世祖:干格,传一子:雅头。

三世祖:雅头,传八子:长歪头,次玛尔赛,三达尔赛,四阿尔富,五海青(无嗣),六那青,七奇达色(无嗣),八巴达色。自九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秉殿忠海宏 德泽昭庆明

万景安贵世 纲纪振英荣

有清一代,仅四世一祖歪头支后人为官者计七人,其中委官一人(五品顶戴),领催一人,珠轩达四人,铺副一人。

需要说明的是,当年留居辉发的一支,部灭后随去了辽东,直至居住盛京城。清顺治元年(1644)十月间,从龙入关,定居京城至今,已另立支谱了!

曾 曾氏家族原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城南、清龙山以东(东临青阳河东芝阳)曾家庄。清顺治二年(1645),在那场“人口之役”中,被命迁乌拉城,卜居旧街,编入新汉军镶黄旗。稍后,另有开拓曾通(今土城子乡曾通村)者,并散居杨屯等多地。立四十个字的辈字歌:

昔彦功燕成 鸿文祯尚衍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先猷 亲少念上阳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西河宇字江 白云如意昌

马 马氏家族系佛满洲镶黄旗人,本姓排磨申氏,出自唐渤海国时期的白山部靺鞨人,祖籍地在今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所在地斐优城。辽代,因析居而分出排磨申、斐满、姿卢木(蒲鲁毛朵)三部。金代,其中斐满部入关后,演变成姓“麻、莫”的汉人。明代,析居斐优、长白山、宁古塔、辉发、哈达、建州计十地,分冠成7个姓,费莫、马佳、马希、巴雅拉、马尔丹、马尔屯等六氏。其中居旧街者,只知始迁祖(高祖)是阿兰泰,不知出自其中的哪一个氏。

总始祖:翁额松额,传三子:长鲁尔纪,次雅楚,三巴雅拉。

二世二祖:雅楚,传三子:长马穆敦,次僧书,三诺尔库。

三世一祖:马穆敦,传一子:黑德。

四世祖:黑德,传十子:长穆哈连郭豁,次穆克善,三奇普图,四奇穆,五光文,六屯卓豁,七格特贺,八章京费扬武,九瑚章阿,十多起(此人系今辽宁鞍山、凤城两支支祖)。

五世一祖:穆哈连郭豁,传四子:长绥班哈坦,次索色查哈,三瓦色玛法,四阿固。

六世一祖:绥班哈坦,传一子:苏三;二祖:索色查哈,传一子:依都禅(阵亡、无嗣);三祖:瓦色玛法(无嗣);四祖:阿固,传二子:长雅穆布禄,次哈达。

七世祖:苏三,传三子:长绥哈,次莽依图(入另旗),三那朗阿(入另旗);雅穆布禄,传三子:长穆成额(阵亡、无嗣),次珠成额,三阿兰泰(此人系旧街支自命的高祖);哈达(无考)。

马佳氏,原为“费莫氏”。始祖翁额松额居住于珲春斐优城时,属于明东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瓦尔喀部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乌拉部主布占泰率兵掠夺图们江北岸瓦尔喀部时,努尔哈赤闻讯后,派舒尔哈赤统建州兵于中途阻截,先克下斐优城,接走五百户,随即与乌拉部相战于乌碣岩,史称“乌碣岩之战”。未几,乌拉部大败。费莫氏人自说的“会遭家难”一词,指的就是这场掠夺战争。

在这场掠夺人口的战争中,二世二祖雅楚投奔了乌拉部,二世三祖巴雅拉投奔了巴雅里站,因此,后者变成了“以名为姓”的巴雅拉氏,降投建州部后,分冠汉字单姓为“白、富”了!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间,乌拉部灭亡,雅楚降归,随去了辽东,卜居马佳(家)地方。后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后金迁都沈阳城,四世祖黑德于是迁居沈阳城,在此居住十九载。

清顺治元年(1644),出自入关与不入关的缘故,所以五世祖十人出现了因拨迁而离异现象,由此一分为十了!这一年,八世祖阿兰泰携宗谱随八旗兵临时驻防蒲辉(卜奎,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接之移驻合气堡、嘉湖恭。康熙三十一年(1692),奉旨命迁打牲乌拉城,卜居旧街,隶属采珠佛满洲镶黄旗籍,由兵丁变成了牲丁。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经议政王、大臣等议:“齐齐哈尔最为紧要形胜之地……与乌拉相近居住者,拣选三千名,移驻乌拉地方”。当年来吉林、乌拉同行者,有锡伯、卦尔察、达斡尔兵1000名,在吉林城兵2000名,其中就有此户祖先一人。

雍正十五年(1737),因打牲乌拉城内又析置了乌拉协领衙门,共改编1030人,当中也有此户祖先。因此,自称“两衙当差”,但仍旧是镶黄旗份。改朝换代后,析居罗落屯、大郑侯屯河北、双岭子、柳条沟、小口钦、土城子等地。自十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国士文明启 秉宗志兆昌

维纯显毓广 兴庆溥恒祥

高祖(总第八世祖)阿兰泰,传三子:长额奇佈,次德奇佈,三棠尼达。

额奇佈,传四子:长阿布那,次阿伯,三阿海,四阿奇那;德奇佈,传二子:长舒芝,次罕楚喀;棠尼达,传二子:长霍钮,次雅头。

有清一代,仅阿兰泰一个支系的为官者(含披甲)计十五人,其中,护军参领一人,佐领一人,委官一人,领催一人,笔帖式二人,九品一人,披甲阵亡者八人。

明清两朝重臣宿将,在《清史稿》中,立传者计十五人,其中,费莫氏九人:温达、温福、勒保、永保、清安泰、文庆、文煜、文海、纳尔经额;马佳氏六人:雅希禅、图海、马尔赛、和起、和隆武、昇寅。

杨 杨氏家族原系汉人,祖籍地在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广平村(今泉州市青阳县广平乡),陈汉军镶黄旗籍。需要说明的是,在清历史上拨福建(闽)人来打牲乌拉城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更何况“陈汉军”和“上三旗”中的镶黄旗了!因此,有历史背景。

始祖:杨九皇,传一子:杨玉国。

二世祖:杨玉国,传一子:杨德茂。

三世祖:杨德茂,传一子:杨光宗(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22年至公元1566年,官至宣武骁骑都尉)。

四世祖:杨光宗,传一子:杨庄严(官至明代世袭指挥使正职,命守“温陵”)。

五世祖:杨庄严,传一子:杨成亢(承袭父荫,世守“温陵”)。

六世祖:杨成亢,传一子:杨封疆(承袭父荫,世守“温陵”)。

七世祖:杨封疆,传一子:杨长钺(承袭父荫,世守“温陵”)。

八世祖:杨长钺,传一子:杨权芳(承袭父荫,世守“温陵”)。

九世祖:杨权芳,传二子:长杨涟昌,次杨赞昌。

十世二祖:杨赞昌,传六子:长杨文焕,次杨文炳,三杨文烔,四杨文煌,五杨文燦,六杨文辉。

温陵,即唐哀帝李祝(在位时间是公元905年至公元907年)之陵,坐落于今山东省荷泽县境内。四世至九世,均为命守“温陵”的汉兵。

历史上的“三藩”头目之一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三代人,都是陈汉军整黄旗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耿继茂兵驻福建,镇压郑成功抗清义举势力。康熙十三年(1674),在福建叛逆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行动。十世二祖杨赞昌,先因兵而降顺清廷。清顺治四年(1647),官至旗佐元戎。十八年(1665),升为河南南阳府副元戎,加右都督。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无“元戎”职官名称,实为自称的“行武”者。

康熙十一年(1672),调任广东思南总镇元戎。十三年(1675),因率兵平削吴三桂有功,授以“昭武将军”之誉。十八年(1680),奉调进京加封了“阿思尼哈番”之号。后因获罪“近御罔奏从逆”,而于二十年(1682)革职。在召京时,恩授了镶黄旗籍。

二十四年(1685),命迁打牲乌拉城改差采蜂蜜,卜居“五官屯”当年接办此人此事者是满达尔汉,而不是在京任侍卫的穆克登其人。

当年十世一祖杨涟昌之子,一留福建驻防,二随叔父来乌郡。杨赞昌“谪贬于乌拉郡,应打蜂蜜差役”时,除家侄以外,还有长子杨文焕,计三人。

打牲衙门下属的“五官庄(屯)”,均在今九台市其塔木、莽卡、胡家三地间,其中,蜂蜜屯在今胡家回族乡蜂蜜村。传十一世时,析居华川、克山、方正、拜泉、宁安、榆树、德惠、永吉、舒兰、平泉10个县地。从二十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成守富广治 永德生福祥

延春明怀庆 九殿立传长

有清一代,已知十五世祖杨波,道光九年(1829),官至打牲衙门委官。十六世祖杨德,光绪二十八年(1902),官至“五官庄”庄头。十七世祖杨显,官至“五官庄”领催;杨谦,官至“五官庄”外郎;杨维成,宣统元年(1909),官至“五官庄”庄头。

二十、风口村

风口村,以地形命名,异书“丰口”是错误的。由太平沟、五间房、风口3个自然屯组成,村部在太平沟屯。

关 关氏宗族系佛满洲整黄旗人,姓瓜尔佳氏,出自苏完部女真人,祖籍地不详,世居地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沿海州),逐迁绥芬河(双城子),定居汪清县百草沟,属于明东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窝集部绥芬路人。

始祖:康古礼、喀克笃礼兄弟二人。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努尔哈赤发兵东征窝集部,迫使时任绥芬路路长的康古礼和弟弟喀克笃礼因势降归。同降同归者,还有伊勒占、苏尔休、哈哈纳、绰如诺、那木都鲁、尼玛察、宁古塔等大小9个路的路人。战后,康、喀二人随去辽东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在设宴款待的同时,一来赐他俩为“瓜尔佳觉罗氏”,二来赐康古礼三等总兵官,三来赏给一批金帛贵重物品,四来将穆尔哈赤女儿、舒尔哈赤女儿许给康古礼一人为妻妾,由此成为“皇亲国戚”世家。

后金天聪元年(1627),康古礼被列为“十六大臣”之一,主管佛满洲整白旗事务。天聪五年(1631),卒。事后,喀尔笃礼也列为“八大臣”之一,后死于政治圈套之下。

康古礼,多子多孙,其中有刚甚达、纳勒库二人。纳勒库,传二子:长发依满,次爱穆佈禄。

清康熙十五年(1676)春,宁古塔巴海将军率2000名新、老满洲兵移驻吉林城时,其中,刚甚达支系奉旨留守宁安城,依旧是佛满洲镶红旗册。相对而言,纳勒库的二子,却奉旨随军移驻吉林城,又同时拨迁打牲乌拉城。三年后,家属迁乌,卜居风口,改隶佛满洲整黄旗份。乾隆二年(1737),改为乌拉协领衙门当差。

当年留居宁古塔者,自一世起,立三十个字的辈字歌:

康嘎明阿瑚 颜海塔德全

永春钟瑞英 功国锡栋梁

书明秉承志 安亨振显达

当年命迁乌拉城者,自一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康泰成先荫 都德清福勲

中荣明显世 丙国庆长春

风口的“赵关”世家,又称“侯关”世家,始出康古礼八世孙额勒登保。二辈侯,是额勒登保亲子叫“康侯”。三辈侯,出自额勒登保弟弟依克唐阿后人,史称“桓侯(荣全)”。四辈侯,史称“福侯”。五辈侯,史称“哈侯”。

风口建屯时间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之前居住在乌拉街街内。有关史料上的“额勒登保是吉林城人”的说法,是一种误解。原因是,凡乌拉协领衙门的官兵,人在乌拉街,户籍在吉林将军府。平时协助打牲,战时披甲出征,身肩双重使命。

二十一、太平山村

太平山村,以山命名,由太平山、南沟、东沟3个自然屯组成,村部在太平山屯。以“占山户”卜居时间为据,有关“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之说,也是错误的。

任 任氏宗族本出汉人,祖籍地在山西平顺县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旧名),逐迁万泉薛家庄(今万荣县薛家庄)。

始迁祖:薛京城,传二子:长五十六,次七兰保。

二世一祖:五十六,传二子:长七格,次达英阿;二祖:七兰保,传三子:长玛英阿,次江德,三阿英阿。

清乾隆七年(1742),命迁打牲乌拉城,编入新汉军整蓝旗份,卜居太平山。从“林(殿)”字起,立十个字的辈字歌:

绵(忠)秀江山重 国富保平安

为什么来乌郡后,改“薛”为“任”了呢?原因是,源于史称的“薛国任姓”。薛国初地,先在山东滕县微山湖,后移湖西北。春秋后期,远迁江苏邳县西南,入齐国地界了。

薛仁贵(礼),于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出生于山西河律县城东绛州龙门,卒于唐高宗李治永淳二年(683),享年七十岁。

薛仁贵,传二子:长薛纳,次薛楚玉(无嗣)。上述二人,均出生在万荣县薛家庄。

薛纳,传三子:长薛畅,次薛嵩,三薛萼。

薛嵩,传一子:薛平。

薛平,传一子:薛从。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史思明二人组织发动了“安史之乱”。薛仁贵的子孙薛刚因参与了叛唐活动,故问世了“薛刚反唐”正说和戏说。未几,薛刚被战杀,族人被诛连,一次性斩首一百三十余人。问题是,在这场叛乱过程中,薛嵩官至相州城镇守,薛平官至司徒,二人均与此事无涉。由此说明,始迁祖薛京城出自薛仁贵的旁系,改“薛”为“任”之举,源于“薛国任姓”的轨迹。

原则上讲,清代打牲乌拉总衙门的汉军旗户,无论是正常拨民,还是非正常拨民,根本没有山西(晋)人,此户命迁一定有政治背景。

二十二、公拉玛村

公拉玛村,由公拉玛、贾家崴子(哨口)两个自然屯组成,村部在公拉玛。贾家崴子(哨口)的“占山户”是两户姓“贾”的汉人,公拉玛没有“占山户”。

有关公拉玛于“明正德元年(1506)建屯”之说,是极其错误的。道理有三:一是明代女真人,均以氏族而聚、以城而居,没有立屯之说。二是明乌拉部于嘉靖年间(1522—1566)沿用金州城为首城,下属鄂谟、逊扎泰、郭多、宜罕山四城。待过江新建首城旧街城后,除上述五城外,只增加个富尔哈城,合计七城。三是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废旧街城新建打牲城后,公拉玛屯地处新城墙南外,为汉流民杂居重地。历史怎么会“先有公拉玛,后有乌拉部”之理呢?

有关贾家崴子于“明正德八年(1513)建屯”之说,与前说同出一辙,更是荒谬的。难道说早在明乌拉部没形成之前,就有“闯关东”的两户人家来此了吗?

有关将“公拉玛”一词,改成满语“公拉玛轰”或“古拉玛”,汉译成“兔子”之说,更是荒唐至极了。难道说凡是有野兔子之地,都叫“公拉玛”吗?正确的答案是,姓“宫”者,看护在屯西江边上所建的“喇嘛庙”。

二十三、乌拉街(镇)

乌拉街(镇)名,以江命名,并非以乌拉部命名。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始,因打牲衙门迁址而渐成街区。最初的街区在今西侧南北“老街”,今天的新十字街头,则是后话。据民国十六年(1927)统计,当时有一千六百七十九户,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七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乌拉街镇内人口来源极其复杂,不存在谁是“占山户”问题,所以,只能选择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家族简介如下:

关 关氏家族系佛满洲整红旗人,姓瓜尔佳氏,祖籍地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逐迁地在今吉林省延吉市布尔哈通河,世居地在今辉南县近东北的磐石市呼兰镇呼兰河,实属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辉发部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部灭降归,留居属地,以猎为计,共五十载。期间,隶属于盛京八旗满洲“下五旗”人。

清顺治十四年(1657),正值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始设之际,二世祖先被拨迁“乌拉布占泰城落户”。

始祖:达呼恭、来达、达音佈兄弟三人。

一世一祖:达呼恭,传一子:阿音佈;二祖:来达(因同时拨迁阿城,后况不详);三祖:达音怖,传一子:文察。

二世祖:阿音佈(被拨迁打牲乌拉城后),传八子:长木青额,次朱青额,三朱勒乾,四喜崇额,五罗什,六那朗阿(无嗣),七雅朗阿,八索色;文察(因同时拨迁宁古塔城,后况不详)。

自三世祖始,分支另住:大太爷木青额支,定居于乌拉街街内、市郊区四间房(今金珠乡四间村);二太爷朱青额支,无考;三太爷朱勒乾支,定居于乌拉街街内、市郊区下达汉子沟(今船营区欢喜乡下达村);四太爷喜崇额支,定居于九台黄毛屯、柳条沟;五太爷罗什支,定居于九台三家子;七太爷雅朗阿支,定居于市郊区四间房;八太爷索色支,无考。因枝大叶茂散居地多,故自称“大户关”。从九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文德锺先世 鸿恩福荫长

裕承荣显贵 绍守延贻昌

有清一代,五世至十二世间,为官者计三十六人,其中,翼领二人(正四品一人,副四品委职一人),佐领一人,云骑尉四人,骁骑校二人,防御二人(委职一人),委官二人,珠轩达四人,领催十七人,笔帖式二人。

值得一提的是,十世祖关罗夔,曾官至国民党陆军少将。十三世祖关世杰,曾官至吉林省税捐局局长。

常(常常) 常氏宗族原系回人,后演变成汉人、陈汉军整白旗人,祖籍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逐迁地(宋朝时)安徽怀远,因官举迁南京凤阳古楼街,因兵驻防辽宁辽阳城。

始祖:常遇春、常遇贤兄弟二人。其中常遇贤后裔居江苏南京凤阳城古楼街,系回民。

一世一祖:常遇春(明朝开国元勋“鄂国公、开平王”),妻兰氏,传三子:长常茂(郑国公),次常升(“开国公”“魏国公”),三常森。

二世一祖:常茂,传子:常兴;二祖:常升,妻胡氏,传二子:长常继宗,次常继祖;三祖:常森,传子:常衡。

三世祖:常继祖,传六子:长常宁,次常安,三常顺,四常荣,五常贵,六常俊。

四世一祖:常宁,传子:常復(明朝南京锦衣卫指挥使)。

五世祖:常復,传子:常经。

六世祖:常经,传子:常凤。

七世祖:常凤,传子:常元振(南京“怀远侯”)。

八世祖:常元振,传二子:长常朗(“南安王”,领明军派往辽宁辽阳城驻防),次常文济(留守南京城)。

九世祖:常朗,传三子:长常怀绪,次常怀僭(逃居河南故里),三常怀纲(逃居河南故里)。僭、纲兄弟二人逃居故里后,依旧是回人。

十世祖:常怀绪,传七子:长常攸(因战阵亡),次常戬(因战阵亡),三常豹(因战阵亡),四常乃哥(因战阵亡),五常青(无嗣),六常碧(无嗣),七常澄(时居辽阳城)。

十一世七祖:常澄,传一子:常保磷。

十二世祖:常保磷,传一子:阿虎达。

十三世祖:阿虎达,传一子:扎勒彬。

十四世祖:扎勒彬,传一子:常萌官。

十五世祖:常荫官,传二子:长常方爱(识破红尘,出家为僧,无嗣),次常方乃。

十六世祖:常方乃,传一子:常宝书。

十七世祖:常宝书,传二子:长常邦国,次常邦畿(逃居江南,即今江苏)。

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努尔哈赤率女真大军攻占了辽阳城,全城降归,令汉人“剃发”,入编者由此成为“汉军”人,临时在满洲军队中当差。这部分汉军人,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陈汉军”八旗人。

十八世祖:常邦国,娶吴、田二氏,传三子:长常天成,次二格(无嗣),三三格。

清顺治五年(1648),常邦国奉旨拨迁乌拉城,卜居旧街,编入(陈)汉军整白旗册。迁居聂司玛屯,则是原话。自常邦国第七世孙始,先后三次续立六十个字的辈字歌:

兆秉继振宗 维树致果宏

德崇官允叙 道茂展兴隆

连城焕文景 宜名启俊英

颜博毓贵永 丕显建灵荣

天荟润聪睿 哲翰晋圣贤

万世开泰运 华宇立新光

有清一代,十八世至二十九世间,为官者(含披甲功名)计一百四十二人,其中,副都统一人(花翎),侍郎一人,外郎一人,郎中一人,防御二人,协领一人(尽先),佐领八人(花翎三人,委职一人),云骑尉三人,云骑校三人,翼领十人(委职四人,授奉政大夫一人),骁骑校二十二人(委职六人,蓝翎一人,记名一人,记名防御一人),章京三人,委官五人(六品顶戴一人),笔帖式三人(均委职),盐太使一人,笔政七人,倉官一人,铺副四人,领催二十五人(委职五人,蓝翎一人,七品军功一人,蜂蜜领催一人),珠轩达六人(委职一人),满汉文教官一人,监生四人(五品顶戴一人),贡生二人(六品顶戴一人),恩赏官一人(九品),披甲十七人(五品军功六人,六品军功五人,七品军功二人),四品蓝翎一人,五品蓝翎一人,五品顶戴一人,六品蓝翎一任,九品三人(蓝翎一人),巡检一人,警务长一人(记名、六品顶戴)。

民国时期,任中央银行行长一人,知县(敦化县)一人,四平站站长一人,吉林警务局警政一人,吉林律师所主任一人,县衙保长一人。

日伪时期,任东北抗日联军师部通讯参谋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代表一人(牡丹江市),全国政协委员一人(国防军工科研所),全国劳动模范一人(乌拉街杨屯),吉林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一人,副军长一人(兰州军区),师长一人,师政委一人(广西军区),空军司令部参谋一人(兰州军区),中尉军医一人,毛泽东保健医师一人。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教授一人,吉林左家农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一人,东北林学院主任、教授一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二人,清华大学研究院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一人,地质勘察院副院长一人,沈阳铁路局党委宣传部长一人,国家二级公证员一人等。

姜 姜氏宗族系汉人,祖籍地在山东登州府蓬莱阁(今蓬莱市所在地),逐迁辽阳城,命迁乌拉城后,变成了陈汉军镶黄旗人。

明初,或灾或乱,先民跨海(今渤海)难迁辽东,卜居今辽宁省辽阳县黄泥洼乡,沿太子河而居。“以耕读为本”。后来,被招募当兵镇守辽阳城。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因城陷而归降。令汉人“剃发”,暂时编入了满洲军队之中,成为“陈汉军人”。

清顺治二年(1645),奉迁乌拉城,卜居旧街,编入了陈汉军“上三旗”镶黄旗籍,成为采珠世家。自顺治十四年(1657)设衙门后,移居江西(聂司玛)屯。

始迁祖:姜世福、姜世祖、姜世英兄弟三人。

一世一祖:姜世福,传一子:姜百;二祖:姜世祖:娶王氏,传一子:姜伟;三祖:姜世英,娶李氏,传一子:姜美。

二世祖:姜百,娶常氏,传一子:梭子;姜伟,娶薛、王二氏,传四子:长格尔泰,次桦相,三双顶,四四格;姜美,娶赵氏,传一子:大雅头。从十四世起,立二十个字的辈字歌:

成连万显玉 〇〇〇〇〇

国宝德志兴 占胜海长鸿

二十四、阿拉底村

“阿拉”一词,先出女真语“阿力”,汉译为“山”。后出满语“阿林”,汉译为“山”。在满语中,“阿吉格”一词,汉译为“小”。“忙堪”一词,汉译为“岗”。底,为汉语。因此,将“阿拉(底)”一名,说成“小山岗”或“岗子底下”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山(下)”。

阿拉底村,以地理形制命名,由阿拉底、前阿拉北沟两屯组成,村部在阿拉底屯。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屯,开拓者是二十几户朝鲜族游民,故称作“乌拉街朝鲜族第一村”。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阿拉底村因一度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而蜚声中外。十年间,就有30个国家和团体组织计7308人次造访参观。此外,还有香港和加拿大华侨个人,以及毛泽东主席的儿子、儿媳毛岸青、邵华夫妇二人。

1976年2月至10月间,有朝鲜、日本、阿尔巴尼亚、比利时、罗马尼亚5个国家,计168人次。

1977年1月至10月间,有瑞士、日本、法国、加拿大、德国(西德)、希腊、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欧洲(西欧)共同体8个国家(含共同体),计285人次。

1978年4月至9月间,有日本、匈牙利、芬兰、美国、德国(西德)、比利时、挪威、加拿大、意大利、墨西哥、加蓬、巴基斯坦、英国12个国家,计434人次。

1979年3月至10月间,有日本、德国(西德)、英国、加拿大、法国、荷兰6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秘鲁教授计255人次。

1981年5月至10月间,有法国10人次。

1980年,日本共四次,计23人次。

1982年1月至8月间,有马来西亚、美国、俄罗斯、日本4个国家,计16人次。

1983年,共有940位外国客人,前来造访。

1985年,全年相继有泰国、加拿大、日本、朝鲜、新加坡、美国、英国、菲律宾、法国、德国(西德)10个国家,计5152人次,前来造访。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令历史老人万万没有预测到的是,在号称“中国满族发祥地”之一的乌拉街,曾几何时竟然绽放过一束异彩缤纷的“大寨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