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厚忠孝的伏波将军马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淳厚忠孝的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生于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初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新朝王莽末年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他一度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为绥德将军,继归刘秀,参加了攻灭隗嚣的战争。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羌。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在他56岁时,奉诏南征交趾,两年后,擒获征侧征贰姐妹,平息动乱。马援将军遂立铜柱以为南极,表功而还。“立铜柱为汉界,一在钦州之西三百里分茅岭东界;一在凭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为海界;一在林邑南为山界。铭之曰‘铜柱折,交趾灭’。”(清乾隆十一年谢钟龄《横州志》卷九《名宦》,光绪二十五年刻本,1983年横县文物管理所重印本第171页)马援将军在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九月班师回朝,沿途修建郡县、治理城廓、凿渠灌溉,促进了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马援将军胜利归来后,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封其为新息侯。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进击武陵“五溪蛮夷”时,在军中病故,后追谥为忠成侯。

马援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当他看到匈奴侵犯北方边疆时,就请求率军出征。他说:“男儿当要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当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棱五溪蛮夷,孤军奋战、全军覆没时,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击。当时马援已62岁高龄,皇帝怜惜他年事已高,没有答应。他就亲自向皇帝请缨,说:“我尚能披甲上阵。”皇帝命令马援试试,马援骑上马左右看看,以示可以。皇帝笑着赞叹:“此翁勇健啊!”于是同意马援率将士攻打武棱五溪蛮夷。“大丈夫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是马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座右铭。马援一生爱国,赤胆忠心,他说:“我受国家厚恩,年老余日不多,常常怕不能死于国事,今日能获准参战,甘心瞑目了。”最后马援实现了他的诺言,抱病参加攻击五溪蛮夷之战,在军中病故。

马援爱民如子,对人宽容,尊老爱幼。在进击五溪蛮夷时,正值酷暑,烈日炎炎,热气蒸人,他不适应当地的气候,病倒了。可他宁愿露宿荒郊野地,也不愿进村骚扰老百姓,甚至连吃水都不准到老百姓的井里去挑。待他的病情稍稍好些,就亲自带头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小溪里去挑水。他的言行感动了当地老百姓。

马援的一生,颇富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他戎马生涯,南征北战,屡受汉帝宠赐,南征归来,却因为小人忌妒而备受谗言所害。这里有一个历史上相当有名的冤案——薏苡之冤。马援在南征北战时,常常食用意苡,因为薏苡吃了能补中益气、消暑除湿,可以克除瘴气对身体的伤害。南方薏苡籽大,马援想留作种子,于是在大军班师回朝时,载了一车薏苡回京城。权贵们都以为车中装的必是南方的珍奇宝物,又不见马援馈赠给他们,因而都很忌妒。当时马援功高名盛,皇帝又对他十分宠爱,所以权贵们不敢有什么举动。等到马援死后,驸马梁松便领头参劾、诬陷马援密藏珠宝,以为私用,一时附合的人不少。光武帝看了密奏,十分愤怒,又听到群臣议论,以为此事必戊戌谬,对马援失去了信任。马援的妻子儿女对皇帝的怒火不明原委,不敢把马援的尸体运回家族的墓地安葬,只买了洛阳城西几亩地,草草掩埋,不敢铺张,连宾客旧友都不敢吊丧会葬,场面十分凄惨。后来,马援家人得知是梁松的诬陷,于是六次上书诉冤,马援才得以正式下葬,但没有名分。直到他死后26年即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他的皇帝女婿汉明帝才为他建祠堂,立碑传。

天子为马援建祠并不奇怪,因为当时汉明帝并非专为马援一人立祠,而是为众多功臣同时立祠祭祀。而民间的伏波庙,却是专门祭祀马援的。我国许多地区例如广东、广西各县,甚至越南均有供奉马援的祠堂和庙宇,这些庙宇均被称为“伏波庙”。这是因为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对人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恭敬、不礼貌,于是就有以地名、官名作为代称,以示尊敬。汉光帝下诏马援南征时,曾“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在汉代,“伏波将军”原是一种封号,因马援南征后功著卓绝,此后“伏波将军”就成了马援独有的尊称,广为流传。因此,祭祀马援的庙宇一般不称“马援庙”或“马援祠”,而称为“伏波庙”或“伏波祠”,久而久之,马援的本名反而没有“伏波将军”那样家喻户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