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甪直》的诗词与文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甪直

位于苏州城东25公里,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面积1.11平方公里,古称“甫里”。因镇东有直港,可通六处,因有是名。“甪”与“六”音通,因又称六直。相传春秋时,这里是吴王阖闾的离宫。历史上这儿一直是古代吴中一大商业集镇。因镇南连澄湖、万千湖,西靠独墅湖、金鸡湖;北邻阳湖,故又称为“五湖之厅”;因其周围有吴淞江。清小江、界浦港、张陵港、东塘港、大直港环绕,故又有“六泽之冲”之说。甪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街道成“上”字形,市河成龙形分布。古镇上有3横2竖6条玉带似的市河和72座半石桥。桥梁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8.3座。其中建于宋、元、明、清各代古老而又风格相异的石桥就有40座。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75——1487年)的东美桥,桥拱是整圆结构,在国内首屈一指,被载入中国桥梁史。此外,水巷两侧的驳岸建造精细,特别是驳岸上供扣船用石(俗称石鼻子),雕刻精细,每隔10~15米就有一处,共有40~50种不同造型,凝重、古朴,显示出船运对甪直的重要性。甪直最著名的古迹就是保圣寺,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重建。寺内9尊罗汉相传出自唐代“塑圣”杨惠之手,造型生动、表情各异、筋骨之间,亦可传神。甪直其他的名胜古迹还有晚唐诗人陆龟蒙衣冠冢、斗鸭池、垂虹桥、海藏梅花墅以及张陵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古诗文赏析〕 甫里天随寺 明·归有光

偶过白莲院,为寻绿鸭池。

僧开虫窗户,人到鸟惊枝。

斜日半庭雨,清风数卷诗。

空门住遗像,千载尔为思。

甫里,即吴县之甪直镇,为苏州著名水乡城镇之一。唐诗人陆龟蒙,常乘舟设筵席、束书、茶灶、笔床、钓具,游于江湖间,时谓江湖散人。天随寺,指白莲寺,为陆龟蒙故祠,是甫里著名古寺保圣寺的别院。诗作前四句写诗人经过白莲寺,去寻访陆龟蒙遗迹的情况。绿鸭池,即今可见的陆龟蒙墓前的斗鸭池,有一驿使曾挟弹打死了一只最好的斗鸭,龟蒙说;此鸭能作人语,正等着送到苏州去,现被使者打死了,怎么办?使者很害怕,龟蒙说;我开玩笑罢了。上传亦为文坛趣事,故作者寻之。“僧开虫户,人到鸟惊枝”,写出了此地之冷寂,鲜有人迹。后四句写陆龟蒙故居的清寂,并抒发自己对先贤的仰慕之情。“斜日半庭雨”,何其淡泊冷寂,龟蒙一生淡泊,隐居甫里,高风清操,令人敬仰。“清风数卷诗”,言其辛苦著述之事。据《旧唐书·陆龟蒙传》载,龟蒙虽幽忧疾痛,赀无十日计,其论撰却从不停止。“空门住遗像,千载尔为思”。据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白莲寺中陆龟蒙祠堂,其塑像、陈设皆旧物。作者游行寺中,拜谒先生遗像,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并溢于言表。

(曹林娣)

〔现代散文〕 早听说苏州城的东南隅,碧波荡漾的吴淞江畔,有个叫甪直的古镇。相传因有六道水流贯穿全镇而得名,也是历代文人萃集之地。唐代“塑圣”杨惠之、晚唐诗人陆龟蒙、明代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都曾在这里留下鸿爪遗迹。不知哪位有识之士,又把它喻作“青龙”。龙首为镇东正阳大桥,亦称青龙桥。桥堍原有象征“龙目”的城隍庙和关帝庙各一座,另有竹、木行各一家,算是“龙角”。桥东百米外河中有一莲花墩,是“夜明珠”。镇上三里长街为“龙骨”,七十顶半桥是“骨节”,成千家青瓦房为“龙鳞”,各条港汊乃“龙爪”,镇西的西大桥系“龙尾”。我从这个传说联想到“水港小桥多”的唐诗,就怀着探幽寻胜之兴慕名而往。

行行重行行,不久便到了。跨过新建的拱形“甪直大桥”,一条狭窄的石子路躺在前面。街两侧古老的平屋和小楼鳞次栉比,大都前门临街,后门沿河;每家石驳岸上皆有系船缆孔,或饰以龙首,或形若蛟鳌,或雕成名花,或镂刻猛兽……真是“家家门外泊舟航”呵。

进镇后第一座石梁小桥叫“香花桥”。乍看简朴无奇,然而上桥一走,却恍同凌波微步。这是因为桥面离水咫尺之故。由于对着保圣古寺的山门,刚上桥就仰见雄伟的殿宇,古刹的庄严静穆,使我油然肃立。凝望着名寺小桥,脑际顿时涌出宋代秦观的词来:“……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我暗暗称赞造桥者的匠心和技艺,把建桥和建庙相联系,既相得益彰,又给人以遐想。

古谚云“一出门来两座桥”,此镇虽因建设需要已拆掉一些桥,但仍然有“五步一桥”之感。行不满十步,便见一座中型石拱桥高耸河上。当拾级登上驼峰般隆起的桥面时,才悟出此为石拱桥之特征也。全桥柔和刚健,古朴端庄。

再行数十步,是两座环连的石梁桥。细观桥名,大曰“三元”,小曰“万安”。我在三元桥墩上发现桥联一副:“东溯眠牛浮绿水,西临斗鸭挹清风。”据说多数古桥上皆有对联,且颇典雅。我向 一位过路老人请教此联含意。他竟热情地领我至保圣寺旁的陆龟蒙墓地。原来“斗鸭”是墓前的池塘,墓两侧各有一座青砖小拱桥,小巧玲珑,宛如为墓添翼,此谓“庙挑桥”也。

在老人指引下,又观赏了三座不同风格的石拱桥,象踏进了桥梁历史博物馆,不禁游兴益浓。

位于镇中的南美桥与环玉桥相连,大有“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的意境。这南美桥是宋代所建,乃镇上最古的桥。它的跨径颇大,桥洞呈椭圆形,是座别具风姿的石桥。我凝神睇视,仿佛见到了它的雏形——两汉古墓中的拱形结构,这完全可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表征和结晶!你看那折扇扇面形的拱石拼合成的拱圈,两端全无榫铆,却能承重至今。在尚未发明“钢筋混凝土”的宋代,这是何等高超的建桥技艺!我缓步登桥,欣赏着红砖镶砌的兽形栏板和桥头的石刻雄狮。我被每块古朴浮雕吸引住,仿佛鉴赏着才出土的艺术珍品。记得地方志上说,苏州一带古桥上溯三国,下及明清,遗留至今最古的要数宋代啦。想到这里,不由肃然,因为我已探访着江南水乡这座最古老的石拱桥了。

俄顷,我又伫立在镇东明代重修的东美桥畔,仰望着这座全镇独一、世所鲜见的全环形桥洞的石拱桥。当我俯视它在水中的倒影时,只见澄碧的河里有双重半圆形,一时真假难分,原来水底还有一个半圆石拱圈呢!我乘兴登桥,桥面上的“轮回”、“宝幡”、“莲座”等佛教精美浮雕,拴住我久久迈不开步。我寻思兴许镇上的名寺古刹,才使这桥梁也染上了宗教色彩吧。要不是亲睹此桥的独特结构和浮雕艺术,怎么也难相信它会获得那么多的人墨客、画家学者的赞誉。

最后我来到凌跨在宽阔河面上的正阳大桥,这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桥洞高敞,桥墩半入水中,大拱两肩上对称地雄踞着四块莲花座的方形龙门石;桥型伟岸秀美,浑似一条“青龙”。据说拱圈的砌筑,是采用“纵向并列砌圈法”,同著名的赵州桥一样,把大小拱圈“化整为零”,然后将每块一吨多重的拱石逐一合拢;桥面则用白灰、明矾、糯米捣制成浆砌筑。站在这座桥上,俯瞰全镇,但见碧波之上座座桥影,或平桥回折,或石拱如环,真是千姿百态。我深深感到我们祖先的勤劳智慧,他们不仅使小镇大为生色,也使我国建筑艺术大为增光。

(柔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