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绍兴之旅·西施故里·浣纱古石今犹在
绍兴市诸暨县,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乡。
西施,名夷光,因其家乡的苎萝山下有施姓两村,夷光居西,故称西施。西施为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公元前494年,越国军队在夫椒遭重挫,越王勾践“欲行一切之变,以复吴仇”。西施被越王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从此,夫差天天寻欢作乐,兴姑苏台,建馆娃宫,山池玩月,琴台抚弦,治国之心遂丧。西施完成了勾践交与的“惑其心而乱其谋”的使命。
诸暨县城南四里的浣纱溪畔,有一巨石,传为当年西施浣纱处。西施出生在一个樵夫家中,从小聪明美丽,每天起早摸黑地采桑、浣纱。据说西施浣纱时,这块巨石会随西施之意而沉浮。水浅时下沉,水涨时上浮。在此浣出的纱,洁白光亮,还飘出一种独特的清香。当年,越国大臣范蠡就是在此处觅到了西施。
西施村南3里处,有虎头山,山上有一块范蠡岩。传说当年范蠡曾和西施来此指石为证,结下百年之好,此石遂被后人称为“结发石”。
越灭吴后,西施的归宿如何?一说是随范蠡涉三江、泛五湖去了。姑苏一带有不少以范蠡之名命名的遗迹,据说都是范蠡携西施出走时停留、歇脚、隐居过的地方。
更多的人则认为,越王勾践进入吴宫后,把西施占为己有,班师回国时,西施也同舟载还。但勾践夫人妒火中烧,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用?”设下计谋将西施绑在石上沉下江去。《墨翟·亲士》曰:“西施之沉,其美也。”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也认为西施被沉于江。他认为“后人不知其事,讹传蠡载入五湖,遂有‘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之句。按范蠡扁舟独往,妻子且弃之,况是吴宫宠妃,何敢私载乎?”
传说王羲之曾游苎萝山,并为浣纱石题字。正当他感叹“江边空余浣纱石,夕阳不照浣纱人”时,飘然降下一位美丽的浣纱女,原来是西施显灵。这一奇遇铭记于书圣脑中。临终,他嘱咐家人将他葬于苎萝山石壁之巅。
西施的故事,见于《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明梁辰鱼据此故事编写了传奇《浣纱记》。唐代李白写有“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等诗句。
在西施故乡,有关这一古代佳人的遗迹有浣纱石、西施亭、西施殿等。另外,在绍兴五云门外,有“西施山”,也叫“美人宫”、“土城山”,传为西施习步的宫台遗址。当年范蠡把西施带到了越王城,国人慕西施之名,争睹芳容,以致道路为之壅塞。此后,越王“筑起宫台”,建“美人宫”,对西施“饰以罗彀,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卷,三年学服”。绍兴南面有一若耶溪,传说当年西施曾在此采莲。
1959年,“西施山”一带开掘河道时发现许多青铜器和铁器。以后,又多次发现铜剑、铜矛、铁矛以及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和黑皮陶。这些实物都佐证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成为勾践“十年生聚”成效的原始证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