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广州·四大丛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广州·四大丛林

光孝寺、华林寺、海幢寺、六榕寺并称为广州“四大丛林”。其中光孝寺最古,原为赵佗三世赵建德故居。南北朝梁武帝改古庄严寺为长寿寺,后苏轼改书“六榕”,遂名“六榕寺”。四大丛林历经盛衰,至今或废或存,但游者香客,仍络绎不绝,或瞻拜灵光宝地,或发旧时之思。

金碧参差光孝寺

广东有一俗谚:“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可见光孝寺历史之源远流长。

光孝寺又名“法性寺”,在今光孝路,是广州见诸历史最早的古刹,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寺址原是汉初年南越王赵佗玄孙赵建德故宅。三国时,吴国虞翻谪居于此,授徒讲学,并手植不少诃子树,时称“虞苑”或“诃林”。虞翻死后,其家人将此宅施给寺院,名“制止寺”。

东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古西域閤宾国僧人昙摩耶舍航海东来,在此首创王园寺,建大殿五间,并受东晋皇帝委托翻译、传授佛经。此后便不断有印度僧人到此宣扬佛法。梁武帝普通八年(527),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由印度航海至广州,在此寺传授释迦牟尼衣钵,对中国佛教产生巨大影响。南宋高宗时定名“敕赐光孝寺”,沿用至今。光孝寺作为佛教中心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历代文人对此寺多有题咏,如方信儒《南海百咏》云:“金碧参差兜率天,曾煎诃子试新泉,荒园废宅无人问,门外桃花却是禅。”

光孝寺内现存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大悲幢、瘗发塔、东西铁塔以及伽蓝殿、六祖殿、天王殿、睡佛阁、法幢等古迹。大雄宝殿,庄重华丽,于东晋隆安五年由克什米尔法师昙摩耶舍始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扩建为七开间,面宽35.36米,进深24.8米。此殿虽屡经修建,仍保留着唐宋建筑风格。五十年代初,在大殿的三宝佛肚内发现一批极为难得的唐宋木雕珍品——雕刻精美的罗汉、信士等木雕像。大悲幢建于唐宝历二年(826),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寺内现存最早并有绝对年代可考的石刻。此幢高2.19米,青石料,呈八角形,上覆有宝盖;幢基座四周刻有形态生动威武的力士浮雕;柱身八面刻有梵文和汉文楷书的大悲咒,故称大悲幢。置于大殿前面的瘗发塔,形状精致,呈八角形,高7.8米,共七层,每层各面的小佛龛内都有佛像;塔周有石栏杆绕护,它是瘗埋六祖慧能戒发之地。此塔是目前广东尚存的五座唐代砖石塔之一。东西铁塔则是五代时南汉国遗物。东铁塔是南汉主刘鋹于大宝十年(967)铸造的,塔身高7.69米,为四角七层,每层布满通身贴金的佛像,故又称“涂金千佛塔”。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体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铁铸佛塔。西铁塔是南汉太监龚澄枢同邓氏三十三娘于大宝六年(963)铸造的,现只有三层,也是古代珍贵的文物。此外,光孝寺的菩提树也很有名。六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印度高僧智药三藏到此传教,携带菩提树一棵,种在寺内戒坛前。据说唐朝著名僧人、禅宗六祖慧能就是在这棵树下剃度出家,从而开辟佛教南宗的。“光孝菩提”在宋代曾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但原来的那棵老树,在清嘉庆五年(1800)被风刮倒,现在这一棵是后来补种的。

六榕寺与千佛塔

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梁武帝的母舅沙门昙裕,自柬埔寨求得佛舍利子带回广州,广州刺史萧裕特造此寺迎接供奉。原名“宝庄严寺”,北宋初毁于大火;端拱二年(989)重建时改名为净慧寺;绍圣年间,苏轼来寺游览,喜爱寺中六株老榕树,建了一座“潇洒轩”在寺旁,并在寺门外题书“六榕”两字,后人遂称此寺为“六榕寺”。今寺门横匾“六榕”二字,旁署“眉山轼并书”,就是从石刻上描摹下来的苏东坡手迹。寺门还留有一副纪念苏东坡的对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寺内有巍峨矗立的千佛宝塔,与寺建于同时。因塔下存放有从印度带回的舍利子(即佛骨),故名“舍利塔”,是广州有名的古代高层建筑。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游此,撰写《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记述此塔吸引游人的盛况:“倾都共仰,溢郭周窥,士女几乎数里,光景动乎七重。”原塔已毁于大火,北宋绍圣四年(1097)重建,内供千佛像,故易名为千佛塔。此后历代都有重修,但仍保留宋代建筑风格,今塔墙内还砌有印着北宋铭记的塔砖。千佛塔为砖木结构,高57米,呈八面形,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塔顶有千佛铜柱,是元代至正八年(1348)铸造的,柱身布满一千零十二尊浮雕小佛像,柱顶还有由金色宝珠、双龙珠及九霄盘等组成的金色葫芦。整座塔造型庄严、华丽,玲珑剔透,宛如一根花柱直插云霄,有“花塔”之称。

塔之南还有六祖堂,供奉着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铜像。此铜像铸造于北宋端拱二年(989),重约1000斤。法貌庄严,富有个性,神态栩栩如生。此外寺内还保存着一块“宋苏文忠公笠屐像”碑刻。民间传说:苏东坡贬谪岭南多年,渐渐变得谦和好学,非常看重黎民百姓才智。有一次,苏东坡去农家避雨,待雨渐小后,农户送他一顶竹笠和一双木屐,好让他继续赶路。身为朝廷命官、从未穿过木屐的苏公,在泥路上一步三摇,走得十分艰难,不禁感叹道:“我穿上木屐,连小孩子也不如了。”不觉中在竹丛里迷了路,后幸得牧童指点才拐回家。此后,每到下雨天,苏东坡就戴着竹笠,穿上木屐,去体验民生。后人为纪念他,就在六榕寺里立了这块石碑,上刻苏东坡笠屐图像。

“天半彩霞”海幢寺

海幢寺在珠江南岸,其前身是南汉时千秋寺故址,久废而为民居,明末为郭龙岳花园,后由僧人光牟、月池募建为海幢寺。初时比较简陋,清康熙五年(1666)新建一座高10米、面阔七开间的大殿,次年又相继兴建四大天王殿等,均用平南王尚可喜准备建造王府的琉璃砖瓦建成,故“望若天半彩霞,十分华丽。”康熙十八年,又建成藏经阁,“广九楹,其高逾于大殿者三分之一,碧瓦朱甍,侵霄烁汉,丛林创建之盛,至是盖无以加矣”。(见《番禺续志·金石略》)被誉为岭南雄刹。沈复《浮生六记》亦道该寺“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余抱,荫浓如盖,秋冬不凋。柱槛窗栏,皆以铁梨木为之”。海幢寺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著名。在寺内藏经阁下还有一株极名贵的鹰爪兰树,枝叶婆娑,终年花开,为郭家花园旧植。据说此树是印度僧人所赠,已有三百年历史。《岭南杂记》中描述该树:“枝蒂如鹰爪,花六瓣,两台,他处未见。”俗话说:“未有海幢,先有鹰爪”,即指此树。古代的海幢寺,门前就是珠江,“望之如在天际”;而寺后为万松山,林木葱郁,松涛起伏;寺内木棉红艳似火,风景如画,故游人如织。

清嘉庆年间,对前来广州经商的外国人防范甚严,不准他们随便外出,总督蒋攸铦指定海幢寺和花地两处,为外国商人游览区。从此,这里成为对外开放的游览场所。

怀圣更立佛光外

广州佛寺道观众多,除上述之外,另有唐初所建的清真怀圣寺,内存唐时光塔一座。此寺为伊斯兰教在中国沿海最早建造的三大清真寺之一。

怀圣寺,又称光塔寺,位于市内光塔路。“怀圣”即缅怀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它建于唐贞观元年(627),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史迹。远在唐代,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就与我国友好通商,他们主要通过北方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香料之路来到中国。从海路来的阿拉伯人首先抵达广州。明末何乔远《闽书》载: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门徒四人来华传教,唐贞观初年穆罕默德的母舅阿布·宛葛素从波斯湾抵达广州,建造怀圣寺从事传教活动。

怀圣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光塔、看月楼和大殿。光塔是寺内唯一尚存的唐代建筑,它仍保留着阿拉伯民族建筑的独特式样,也是广州现存最高的古建筑。位于大殿前的看月楼,为明代所建,是红墙绿瓦的楼阁样式。大殿即礼拜殿,已毁,1935年重修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位于寺内西南角的光塔,高36米,全由青砖堆砌而成,外壁以石灰批刷。塔身呈园柱形,光滑,没有层级循栏,状若一管银笔直挺,故俗称“光塔”。塔为实心,沿塔内两条磴道分左右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塔顶原有一只随风旋转以示风向的宝鸡,明初被台风吹坠。当年光塔就在珠江岸边,每年五、六月商船进港时,塔成了导航标志,所以光塔也是广州古代对外交通史的一处重要遗迹。

位于越秀山桂花岗(现今兰圃)西侧的“清真先贤古墓”,是广州伊斯兰教另一重要遗迹,俗称回回坟,相传它是阿布·宛葛素的墓葬。墓园正门上嵌有“清真先贤古墓”石额,墓室用砖修建,上圆下方,内成洞形,人在墓室内诵经讲话,回声甚响,俗称“响坟”。墓地附近为历代知名伊斯兰教徒的墓所。

如今,怀圣寺是广州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及广州回族群众及伊斯兰教国际友人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