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城之旅·北京·高墙深池帝王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沉沉帝王梦·京城之旅·北京·高墙深池帝王梦

西安半坡遗址表明,中华民族聚落而居时就有营造城池的举措,今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董家林村的商代遗址,也记录着北京先民营造城池的历史。城池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在北京,从燕王侯至辽、金、元、明、清,城池不仅护卫着北京的经济、文化不受侵扰,还稳固着封建王朝的政治统治。几千年来,这里有过励精图治,也有过权阉当道;有过开明君主,也有过昏庸帝王;上演过改朝换代的一幕幕悲欢,也明灭过中国文化的一次次辉煌。

筑城以卫君

《吴越春秋》云:“筑城以卫君。”周天子分封诸侯,天子所居为“国”,诸侯所居为“家”。“国”就是用城垣围绕、以兵器“戈”守卫的方形土地。这个汉字形象地表明着都城的实质。《吕氏春秋》载:赵国大败齐国,将三万敌尸堆积合葬,“以为二京”,这是“京”字的本意——高丘。后人称君王居住的城为京城,一则表示着都城地势之特点,二则表示着君王居高临下的统治。中国的都城,从来就有着作为军事堡垒和政治中心雄视天下的地位。秦王扫六合,就选择了形势险要、物产丰富的形胜之地咸阳建都。

北京自辽代成为陪都始,就以高墙深池来护卫君王。辽最初沿用唐藩镇时代的宫殿和城垣,随后加以增减修建。兴宗重熙五年正式兴建壮丽伟观的皇城。皇城沿袭幽州城内子城位置,建于西南高处,“幅员五里”,墙高3丈,宽1丈5尺,四面均有门,东为宣和门,西为显西门,南为南端门,北为子北门。皇城外还建有外城。金中都的筑城是北京第一次大规模改建。天德三年(1151)三月,海陵王“诏广燕城,建宫室”,为此,派人赴汴京实测北宋都城“阔狭修短,曲尽其数”。中都城的总体规模是外城周37里余,十二城门,外城内有皇城,皇城位于外城中部偏西南,“城之四周,……九里三十步”(《大金国志·燕京制度》)。皇城之内的宫城,正前为应天门,后为仁寿门,左右为日华、月华门。此项工程调用民夫八十万,兵夫四十万,“殚竭民财,不可胜计”。结果于辽故城之东、西、南三面皆大为增广,除北面因旧河道所阻不能扩展外,其余三面均外展3里。外城城门一说有十三门,即北城东北角有光泰门,为皇族宗亲游北苑而辟。这三重高墙及墙外深深的壕沟,层层护卫着君王,把君王与民众远远隔离开来。

忽必烈初至燕京,蒙古族贵族巴图鲁(亦译霸突鲁)就劝说他:“幽燕之地,龙蟠虎踞,……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汉族谋士郝经等也主张“都燕”,于是,忽必烈忘记了其先祖成吉思汗的告诫,将首都从漠北和林迁至燕京,住进了泥土建造的房屋。

元大都的修建历时二十一年,是北京城第二次大规模改建。大都有大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亦称外城,现称之为大都土城。大城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今鼓楼处有一“中心阁”,阁西十五步有“方幅一亩”的中心台,即当年大都的中心位置。《元史》载:大都“城方六十里”。实测全长28600米,南北长7400米,东西宽6650米,高6.67米。城墙夯土而筑,基宽24米。墙中有永定柱(竖柱),维木(横木)加强土墙强度,顶部中心有排水用半圆形瓦管,城壁用芦苇为蓑防雨,叫做“草苫土筑”。外城“憧憧十一门”,城中道路也完全恪守“九经九纬”建制。城门外还各有一重城门,外设木制吊桥跨于护城河之上。

北京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遗址

北京紫禁城



元大都的皇城和宫城都建在外城之先。皇城在土城内南部中央地区中心台的南北中轴线上,周长约20里,基宽1丈左右,高3丈5尺5寸。皇城墙称萧墙,又称红门阑马墙。它将宫城、太液池、兴圣宫、隆运宫包围形成又一重防御的屏障。宫城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紫禁城,位于皇城内南部偏东,西临太液池,长方形,周长约8里余,宫城主要建筑分南北两部分,即前殿后廷。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城,这是北京城第三次大改建。次年动土,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

紫禁城即宫城(今称故宫),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因北极星高居中天,众星拱卫,有紫垣紫宫之称而得名。紫禁城的峨峨高墙至今风采不减。北面玄武门,外有万岁山为屏障。南面承天门至午门间有开阔的庭院,循“左祖右社”之制建有太庙和社稷坛。宫廷的主建筑都在全城中轴线上。午门至乾清门是外朝,为行使权力之处,乾清门到玄武门是内廷,为帝后居住之地。紫禁城外有筒子河护卫。

紫禁城外为皇城。皇城内乃百姓不得践踏之地。承天门往南至大明门,有封闭的宫廷广场,呈“T”字形,有宽阔的御道和千步廊,分布着五府六部衙署,国家的权力重心在皇帝一握之中。皇城周长约18里,有六个城门。

皇城外还有内城,城周44里,墙高约12米,九门。正统四年(1439)建九门城楼,正阳门正楼一,门外有小城月城,各建左右楼一。内城外还有深深的护城河。

为防御逃至蒙古草原的蒙古贵族残部的搔扰,明王朝又计划建一周长120里的外罗城,将内城围起来,后终因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而只筑了内城以南、东、西南28里。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在各城门外修瓮城,用以驻扎守城将士。外罗城的形成,就使得北京城呈现了独特的格局,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凸”字形帝都。

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北京为帝都,并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升北京为京师后,明朝十四帝,清朝十帝,帝祚绵延达五百余年。

八臂哪吒城

由北京城奇特的“凸”字形,人们附会出许多故事,“八臂哪吒城”即为其中之一。

传说北京原是苦海幽州,海里住着孽龙。元朝有个叫刘秉忠的和尚,通晓“三式六壬遁甲之术”,又精通儒家典籍,他设计出的大都城正是哪吒三头六臂两足:南面三门是三头,东西六门是六臂,北面两门则是两足,这三教合一的设计者使大都城染上了神道色彩。也有人说,八臂哪吒城是刘伯温所建。刘伯温和姚广孝奉永乐帝之命到北京来建城,冥思苦想未得镇龙好计。有一天,他们各自听见一个脆生生的童音说:“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又看见一个围荷叶边披肩的孩子总在他们前面走,于是他们恍然大悟:把北京城修成八臂哪吒模样,就能镇住凶恶的孽龙了!这座城正南中间的门叫正阳门,是哪吒的头,城东半部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右半边身子的四条臂;西半部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左半边身子的四条臂;北面城门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足;城里四方形的皇城是哪吒的五脏。

果然,孽龙被八臂哪吒吓住了,一家大小都钻入了玉泉山的海眼里。然而他不甘心,有一天,带着龙婆和龙子龙女,变成一家人模样,推着独轮车进城,企图将北京的水全部收走。他们走一处吸一处,城里的水很快被吸干了。龙公龙婆推着龙子龙女变的水篓子往西山赶。一个叫高亮的工匠(一说为刘伯温手下的将军)自告奋勇去追水。刘伯温叮嘱他,只要将水篓扎破就赶快往回跑,千万别回头。高亮在一片柳树林里发现了孽龙一家,赶紧冲过去,一枪扎破了一个水篓。另一个水篓赶紧变成一条小龙,“嗖”地一下钻进了玉泉山的海眼。龙公龙婆大怒,拼命追杀高亮。高亮撒腿往回跑,眼看到了西直门,他不禁松了一口气,竟忘了刘伯温的嘱咐,一回头,龙王放的水就把他淹没了。现在西直门外有条高亮河(亦名高粱河),河上有座高亮桥,相传即是为纪念高亮而建,其实,这桥为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所建。可惜,高亮扎破的水篓中装的是苦水。所以北京城虽然又有水了,却大多是苦水,而甜水被小孽龙带到了玉泉山海眼,所以玉泉山的水都是甜水,皇家饮水便都取自玉泉山。玉泉水水质极好,乾隆誉其为“天下第一泉”。

城墙缺角之谜

三次大规模兴建的北京城都十分齐整,城垣方方正正,街道横平竖直,与棋盘相似,完全是人工规划的格局。奇怪的是,元大都外城南垣竟然缺一角,明清北京内城西北缺一角,皇城西南缺一角。其间的原因何在呢?原来元人重佛,在今西长安街六部口对面,电报大楼所在地,是高僧海云和尚所住庆寿寺。海云圆寂后,于寺内西南隅建塔而葬,另有一可菴和尚塔,人称双塔庆寿寺。建大都时,为保留寺地,忽必烈下令“勿迁,俾曲其城以避之”。这样,元大都外城南垣便缺了一角。皇城西南缺角也与元人重佛有关。明皇城是在元代皇城(萧墙)基础上扩建的,东、南两面都向外扩展,南面尤多。元人建城时此处原有一所大慈恩寺,他们不敢拆毁,元代皇城也就缺了一角。明改建时,亦未毁寺而迁就为之,将皇城沿这一角东端向南伸展,缺角就更明显。明嘉靖年间,大慈恩寺被火焚毁,这里成了演兵场,后改作演象所。至于明清北京内城西北缺一角的缘由,说法很多。有说是出于风水的考虑,有说是信仰观念所致。也有说,这是因为刘伯温和姚广孝照着哪吒画图正画到这个地方时,一阵风将哪吒的兜肚角刮了起来,他们也就顺笔画了过去。于是,这整齐的北京城就有了缺角了。更多的则认为是出于顺应地形的需要。朱棣曾将大都北面城墙向南缩回5里,形成了对游牧人防范的第二道城垣,健德门移到了德胜门,安贞门移到了安全门位置。早先元人有一条从积水潭(今什刹海及其周围)向东到坝河的东西笔直水道,以运漕粮,明初建城时,就用这条引水渠作了城市的北护城河,但积水潭北岸还在这引水渠北侧,当城筑到积水潭时,就有三种方案了:一是城墙也向北绕,二是笔直地向西通过,三是呈一拐角,第三种方案省料又省力,就形成了内城西北的缺角。

龙门虎门皆是祥瑞门

北京城的高墙都开有城门。辽代城四面有门,金中都三重城墙原有十二门,自东北郊辟为宫苑禁地后,又新辟一个光泰门,由是,金中都外城共有十三门。元大都外城北面二门,其余各面皆三门,共十一门。宫城有东华、西华、厚载、崇文四门。明清以来,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清以后,又增辟了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如今,许多城门名称虽在,建筑已荡然无存。

元大都的城门多是据《易经》卦辞而命名。坤卦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吉,应地无疆”,便有顺承门和安贞门。离卦有“日月丽乎天”,门位于城南,乃城之正门,于是有了“丽正门”。

明清时的城门皆循祥瑞之意名之。内城九门:正南正阳门(亦称“前门”),表示“圣立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其东的崇文门(亦称“哈达门”、“哈德门”、“海岱门”),意为“文教宜尊”;其西宣武门(俗称“顺承门”),意为“武烈宣扬”;朝阳门(亦称“齐化门”),意为“迎宾日出”;阜成门,意为“物阜民安”。东直、西直二门,则表示“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北面东为安定门,表示着“文臣翊赞太平”,西为德胜门,表示着“武将疆场奏绩”。

关于这些门有着许多趣闻轶事。

崇文门被叫做“海岱门”、“哈大门”、“哈德门”,为何一门多名?元大都正南共三门,左曰“文明门”。明以后,南城外展,三个门名称都不变,到了1439年,文明门因附近有先圣庙、衡文院等,更名为崇文门,崇文门内有一所哈大王府,于是,人们径称崇文门为哈大门,而“哈德”、“海岱”皆为“哈大”讹音。

和平门是清王朝被推翻后最早开辟的又一内城城门。袁世凯做总统的1913年前后,有人提出应在宣武、正阳门之间再辟一门,以方便行人,门址在靠琉璃厂、正对新华门的地方。袁世凯也已同意。可当时的前门外就已是繁华商业区,商人们怕行人另走他途,影响了生意,就散布说帝王之所不可擅动,否则会泄了王气,坏了风水。这谣言正中袁世凯心病,此事也就被搁置。1926年冯玉祥进北京,其部下鹿钟麟率兵将城墙凿开了个门洞,方便行人。次年,张作霖入关,给此门命名为兴华门,表示他祈愿国家兴旺。然而有人对张说,李大钊女儿叫李星华,与“兴华”谐音,于是,又将兴华门改称“和平门”。

内城各城门的出入通达不可随心所欲。明清时代,皇帝的祭祀出入城门都有严格的礼制: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要走正阳门;春分到日坛祭日,要走朝阳门;夏至到地坛祭地,要走安定门;秋分到月坛祭月,要走阜成门。明朝皇帝去十三陵谒陵或帝后的发引,由德胜门出;其余人等的灵柩,不得从正阳门、宣武门、朝阳门、德胜门出。

朝阳门走粮车,因城外通惠河岸有粮仓,河中有运粮船;东直门走木材车,因城外有许多木材加工厂;安定门走粪车,因城外主要是粪场;打仗出兵走德胜门,要取“得胜”谐音;水车走西直门,因皇家要饮玉泉山甜水;煤车走阜成门,阜成门门洞里刻有梅花,“梅”、“煤”同音;菜市口乃行刑之地,因此宣武门走囚车;烧锅多在南郊、通县一带,所以,崇文门走酒车;正阳门则只能走皇轿官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