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呼和浩特之旅·昭君墓·出塞和胡汉青冢黛色浓
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近临大黑河。在辽阔平坦的土默川平原,墓身拔地而起,格外壮观。相传每逢凉秋,塞外草木枯黄,独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远望之黛色溟濛,故有“青冢”之称。杜甫有诗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青冢拥黛”为呼市古八景之一。
昭君深受内蒙古人民爱戴,内蒙古境内不知不觉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各地都据理力争王昭君葬于本地。我国古代文献最早提到呼和浩特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的《通典》,以后的史书一般沿袭杜佑之说,称此处为昭君墓。据记载,墓旁原有一小湖泊,一棵周长1丈有余的大柳树;墓前有石虎、石马、石狮、石幢;墓顶有小亭,内藏佛画及绸布、豆麦等物。
昭君墓的墓冢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墓总高33米,占地约1.5公顷。墓上松柏叠翠,墓下百花繁茂。晨曦夕照,青冢有景色一日三变之妙:“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崟”。
内蒙呼和浩特昭君墓
墓前立有一通石碑,上面镌刻着蒙、汉两种文字的题词:“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个题词,是1963年10月董必武参观昭君墓时所题写的。园内有介绍王昭君身世和经历的文物陈列室,并陈列着清代以来许多有关昭君墓的碑刻。
昭君是如何出塞的呢?人们历来传说不一。有人说昭君是头戴红暖兜、身穿红斗篷骑着白马、怀抱琵琶出塞的;有人说“玉关秋尽雁连天,碛里明骆驼千里”,昭君是骑骆驼前行的;也有人说,从长都到漠北单于庭,千里迢迢,风沙迷漫,昭君只能乘坐匈奴毡车前往……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反正王昭君千里和亲,是饱经路途之苦的。
昭君到了塞北后,据说一改汉人习俗,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奶浆,完全过上了游牧生活。她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与呼韩邪单于生有一子。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她又按匈奴习俗改嫁新立的呼韩邪前妻大阏氏之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二女。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她的女儿、女婿、外孙以至侄儿都为维护民族和睦作出了贡献。自她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
正因为如此,在草原人民的心中,她成了女神。牧民们说,早先这里常年兵荒马乱,是她下凡来平息了胡汉干戈,带来了民族和睦。
人们说,在现在昭君墓这个芳草萋萋的地方,原来是一片穷山恶水,也是她偕同呼韩邪来到这里,一曲琵琶止息了漫天大雪;一把金剪裁出了满坡牛羊、遍地骏马;一捧种子,种出了塞外一片青葱,无限春色。完成了这一切后,她伴着雷鸣,披着霞光,返回天界。这座被后人称为昭君墓的小山,是她临行时留下的标识,也是她赐给草原人民的幸福吉祥,如果谁家丢了羊羔,只要到那青青的小山去找,就一定会找到,并且会比以前长得更大、更肥。婚后不孕的妇女,只要到青冢上和衣睡上一夜,会梦见身边的青草中开出许多芬芳的花朵,当年就可怀孕。这些美好的传说,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昭君的爱戴之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