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芜湖之旅·赭山·干将、莫邪铸剑处
赭山位于芜湖市区西北。元代欧阳元《登赭山》云:“涌出沧溟外,孤高色更佳。气通丹穴雾,光映赤城霞。……”可见赭山气势不凡,景色绮美。赭山石与众不同,呈殷红色,有的甚至红如玛瑙。传说战国时,楚人干将、莫邪曾造剑于此。熊熊炉火把山石也烧红了,是故名赭山。《江南地理志》说:“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阳。”可见丹阳郡名也取自赭山石的颜色。
剑是我国传统兵器,一度还成为身份的象征:“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不带剑。”古代铸剑不易,因此衍生了许多神话传说,干将莫邪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当年,夫妻俩在赭山铸剑之际,气温聚降,炉膛凝结。莫邪剪下头发、指甲投入炉中,方才铸成两把利剑。干将取出剑来,锤打后放入神山小池淬火,小池即是淬剑池。《图经》曰:“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干将又将蓝光闪闪的宝剑砍向对面山上的巨石,巨石当即裂为两半,此石即是试剑石,山则得“破山”之名。据《吴越春秋》卷四载,历史上干将确有其人:“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干将所铸之剑锋利无比,《战国策·赵策三》曰:“夫吴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盤匜,薄之柱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铸剑》即是取材于此。两千年前的炼钢基地赭山,与当今安徽主要钢铁基地马鞍山,均呈丹赤之色,山体相连,一脉相承。早在宋代即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谚语。这一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炼钢遗址,确实弥足珍贵。
赭山南山腰,有建于唐乾宁年间的古刹广济寺。它初名永清寺,又名广济院,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广济寺,后多次重修,今存寺院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建。广济寺依山构筑,为殿殿相接、层层高出的四重殿宇,从山脚延伸至半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别具一格。广济寺与佛教圣地九华山,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据《芜湖县志》载,广济寺藏有九华山金地藏和尚金乔觉印章“地藏利成金印”。该印为唐至德二年(757)为纪念金地藏用砂金铸造的,它重达7斤余,印头刻有九龙戏珠,正面刻有“唐至德二年”楷书字样,为广济寺一宝。过去途经芜湖到九华山朝拜的香客,都要到广济寺烧香膜拜,在香袋上盖上金印。广济寺地藏殿也是模仿九华山肉身宝殿式样建造的,所以广济寺又名“小九华”,也叫“九华行宫”,香火旺盛。
广济寺最高处、地藏殿旁,有一栋别致的两层阁楼,原门前有一株大桧树,故名“桧轩”,后取“青幢碧盖俨天成,湿翠濛濛滴画楹”诗意,改名“滴翠轩”。据说宋朝诗人黄庭坚流寓芜湖时,因爱这里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曾就读于“滴翠轩”。
“滴翠轩”后,有古塔耸峙,塔高五层,飞檐斗拱,八面玲珑。这便是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的赭山塔。每当雨后,岚光缥缈,烟霞蒸腾,是古代著名芜湖八景之一“赭塔晴岚”。传说赭山塔塔顶曾被大风吹掉,每逢下雨便滴漏不止,一天,飞来一口“大锅”,正好严严实实地盖住塔顶。清诗人黄钺《于湖竹枝词》即叙写此事:“飞锅来覆塔尖穿,风铎无声不计年”。此物今仍在赭塔塔顶。
赭山“右控大江,舳舻连云,俯瞰城廓,历历如绘”,不失为登高望远的佳处,历代文人名士在此留下许多赞美赭山诗句。黄庭坚盛赞赭山“玉峰凝万象,绿萼绕群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