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绍兴之旅·绍兴·越文化的摇篮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悠悠吴越曲·绍兴之旅·绍兴·越文化的摇篮

绍兴,处于宁绍平原的中心,是越中富庶之地。绍兴素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又有“水乡”、“桥乡”之称。古人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诗句,来形容绍兴秀丽的水乡风光。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绍兴人在这片江南大地上,创造出了独特的越文化。

越,古称于(於)越,《春秋·定公五年》载:“於越入吴”。早期越人的生活区域“南至于句无(今诸暨),北至于御儿(今嘉兴),东至于鄞(今宁波鄞县),西至于姑蔑(今太湖)”(《国语·越语上》)。在建德县发现的一枚人类牙齿化石,经测定,被确认距今已有五万年之久,这是已知的越人的最早遗迹。

到了新石器时代,这块土壤上孕育出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其中以河姆渡文化最为著名。

河姆渡遗址的挖掘,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越人的生活画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余姚县河姆渡村发掘出的大量植物及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桨等生产工具,都在告诉人们,六千至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已在从事相当发达的农业生产,开创了原始的农业文化。从而证明了长江下游地区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稻作文化,是越文化的一个标志。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米粒、稻谷、稻秆、谷壳、稻叶等稻作遗存,不仅证明了越人悠久的稻作文化的历史,而且也把中华民族的稻作历史推前了二千多年。

当时河姆渡一带是沼洼地,土质肥沃松软,适于农作。人们用耒耜翻耕土地,开辟农田,种出稻谷。经鉴定,他们种出的籼亚种晚稻型水稻,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也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古老的稻作遗存。

河姆渡遗址中已有了酒具。这些温酒的陶鬶,斟酒的陶盉,饮酒的陶杯,都为今人作出了新的判断:中国的谷物酿酒的历史至少已有七千年。

史料载,中国有男、女酒神。男酒神,就是曹操诗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女酒神叫仪狄。《战国策》载:“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世本》载:“仪狄始作酒醪。”可见这位四千多年前的女酒神创造的是米酒。河姆渡时期的酿酒活动当然比这更早得多。

河姆渡遗址证明,当年,生活在这里的越人们已开始食用杨梅。对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从前,余姚有座老鹰山,山上有个老鹰仙,因从王母娘娘的瑶池边偷吃了一颗仙果,被贬到了这山里。它吃的仙果便是杨梅。那颗杨梅的核吐落在山上,长出了又高又大的杨梅树。从此,杨梅便在这一带落了户。今日,梅雨季节,在宁绍平原,郁郁葱葱的枝叶上,悬满了殷红的杨梅。这曾是苏东坡最喜欢的一种水果。苏公曾说:“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吴越人爱夸耀杨梅。明时有位叫孙升的,在京为官,因思“旧里杨梅绚紫霞”而发出长叹:“只因名系金闺籍,每岁尝时不在家。”食用杨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越地先祖们的生活风情。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原始艺术品。自然形态的虎牙、熊齿和鱼骨珠,玉质和莹石质的璜、玦、管珠等,都被制成人体的饰物。在各种器物中,雕刻着写实性图象和图案形的花纹。象牙雕刻中出现最多的,是鸟的图形。这是早期越人的图腾之一。

河姆渡文物中,有大批骨笛。长的约12厘米,短的只有4厘米。它们中,有的开双口,有的开单孔,能在不同的调高上发出乐音。据文化人类学揭示,人类的童年时代,笛子往往和巫术有关。在一些民族,有“魔笛”一类的种种传说。在希腊,巫师以吹笛为人治病,据说笛声能够消灾祛病。哪里有人患病,哪里就有笛声。那么,越人们的骨笛,是否也有这种巫咒的意义呢?

河姆渡遗址中发掘了二十七座墓葬,二十个灰坑。从可供鉴定的十一具人骨架分析,成年人只有两个,可见越的先祖们生存之艰险。而正是这些勤劳、顽强的先人,为越文化的繁兴奠下了基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