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陆逊,又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公元183年出生在江南有名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为了得到豪门贵族的支持,孙权把其兄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二十一岁时,陆逊开始在孙权手下当官,起初任屯田都尉,曾开仓济贫,劝督农桑,表现了一定的政治见地。后来,他主动建议孙权出兵平定兴起多年的江南“山寇”,稳定后方,扩充军队,以图大举。孙权就命他率兵进击,他巧用计谋迅速完成任务,为吴军征募了几万名年轻力壮的士兵,受到孙权的重视和信任,被提升为定军校尉,领兵驻屯芜湖。
荆州之战 初露锋芒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在对东吴采取军事对抗方针的同时,率领荆州守军主力北攻曹操占领的襄樊地区。负责镇守陆口(今湖北嘉鱼县西南)而与关羽为邻的东吴大将吕蒙,一见有机可乘,就献谋孙权,请以治病为名将其调回建业(今南京市),迷惑关羽,使其调走留守江陵(当时荆州的治所)的部队,然后乘虚而入,一举夺回战略重地荆州。被孙权采纳了。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年轻无名、职位低下的陆逊竟和吕蒙想到一起了。当吕蒙乘船途经芜湖时,陆逊前往求见。他向吕蒙问道: “陆口是防备关羽的战略要地,将军为什么丢下不管而安然回京呢? ”吕蒙一听,觉得来者很不一般,但又不便说破真情,就应付性地回答说: “你说得不错,可我病体沉重,实在不能坚持了呀! ”陆逊便建议说: “关羽骄横,盛气凌人。现在他一力北进,对我军未怀戒心。如果他知道您已返京治病,一定会更加放松戒备。我们如果乘此良机,出其不意地袭击,是可以夺取荆州的。请您见到主公时,转达一下我的建议,同他很好地筹划一下。”吕蒙见陆逊说破了他的计策,觉得陆逊是个难得的将才。回到建业后就向孙权推荐说: “陆逊思虑周密,谋略长远,是个将才,可以担任重要职务。他的名声不大,不会被关羽注意,请派他接替我镇守陆口,让他到任后,把我们的意图隐蔽起来,暗中观察形势,伺机进击,大功就可告成了。”孙权接受吕蒙的建议,立即召回陆逊,面授机宜,破格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代理吕蒙镇守陆口,密切注视荆州动向,为出兵荆州作好准备。
陆逊到达陆口后,马上写了一封信恭维关羽说: “关将军挥军北征,讨伐曹贼,樊城一战,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使曹军闻风丧胆,将军的奇功伟绩,使晋文公大战城濮之师和韩信破赵之略都相形见绌了。近来,因吕蒙将军病重需回建业医治,主公令我代守陆口。我本是个书生,没有能力负此重任,幸而能同将军这样本领强、名望高的人相邻,希望将军多加指教。听说徐晃率骑搬取救兵,曹操为人奸诈狡猾,恐怕不会甘心失败,也许会暗中增兵,以求扭转败局。古人用兵,特别警惕胜后,因为获胜之后,往往容易轻敌。希望将军多施妙计,以便最后大获全胜。”当东吴使者把这封信和一些礼物送到樊城军营后,关羽觉得陆逊这个年轻书生,看来确实本领不大,态度也谦恭、友好,不会对荆州形成威胁,因而“意大安,无复所嫌”①,立即抽调了大部分荆州守军增援樊城战场。荆州因此更加空虚了。
陆逊察知备细,立即派人飞报孙权,孙权便以吕蒙为大都督,率军西上,至陆口与陆逊会合,一举袭占了荆州。接着,陆逊领军西上,攻占了宜都(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和秭归,切断了关羽入川之路。孙权加封他为镇西将军,任宜都太守。
夺取荆州,主要是吕蒙指挥的。但是,作为一个中级军官的陆逊,能从军事全局出发考虑问题,提出了和当时担任吴军统帅的吕蒙完全相同的计谋,的确是不简单的。说明他很注意研究吴、蜀之间的军事形势和双方将领的情况,做到了知己知彼,因而能够提出智取荆州的计谋。当他到达陆口之后,又利用了自己没有名望的条件,巧妙地吹捧关羽,扩大了关羽的弱点,达到了骄敌、误敌的目的,促使偷袭荆州的战机迅速成熟。这些都说明,陆逊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将领。但是,陆逊没有看到吴蜀应当联合才能抗击曹魏的大局,献计进攻盟友,则是失策的。因此,很快导致了吴蜀之间一场大战的爆发。
火烧连营 后发制人
孙权袭夺荆州,使吴、蜀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起来。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替盟弟关羽报仇为名,派将军吴班、冯习率兵四万,击破了李异、刘阿等部吴军,占领了秭归,准备东征孙权。对此,大将赵云反对说: 当前的主要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权。我们应当利用曹丕篡汉称帝之机,扩大反曹联盟,出兵占据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关中、关东的反魏势力必然会裹粮策马迎接我军。如果把主要敌人曹魏搁在一边去和东吴作战,后果将是很不好的; 诸葛亮等其他不少蜀汉大臣也不支持出兵东征; 在东吴任职的诸葛亮之兄诸葛瑾还写信劝说刘备分清主要敌人; 孙权为了缩小两国纠纷,曾两次派使向刘备求和。这一切,全都被刘备拒绝了。这位登基不到一年的皇帝,决心一举夺回战略重地荆州。
孙权求和不成,只好准备战争。为了防备魏军乘机进攻,他遣使向曹丕卑辞称臣,被曹丕封为吴王,暂时地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吴军原统帅吕蒙已在荆州之战结束时病死。为了确保抗蜀战争的胜利,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孙权,断然起用三十八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部共五万人马,溯江西上,迎战蜀军。以前并无显赫战功的陆逊,一举成为东吴的统帅,这使一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和王亲贵戚们很不高兴,也很不服气,他们根本看不起陆逊,对陆逊的命令也不愿意服从。为了实施集中指挥,陆逊召集众将开会,他按着孙权亲授的大都督宝剑,严肃地对大家说: “刘备天下知名,曹操都怕他,现已挥军进入我们境地,是个强大的敌人。各位应当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是,主公将统帅重任交给我,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可取之处,这就是忍辱负重。然而,军队的纪律是不能破坏的,大家必须各负其责,服从指挥,如果再有违犯军令者,一定要严厉惩处。”诸将虽然不满,迫于军令,只好服从。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刘备决定亲率大军由秭归大举东下。另一将领黄权向刘备建议说: “吴军战斗力强,我军顺流东下,进易退难,请让我作先锋试攻,陛下应率主力殿后,较为稳妥。”刘备对这一建议又拒绝了。他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率领长江北岸诸军,防备魏军进击蜀军侧翼,自己率蜀军主力沿长江和南岸山岭,水陆并进,其势锐不可挡。先锋吴班、陈式所部水军一举攻占夷陵。初次担任统帅的陆逊看到,不论地形、兵力和士气,蜀军都占着显著的优势,如果急于接仗,吴军会吃大亏,因此,他大胆地实行了诱敌深入、等待时机、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命令吴军从巫县(今四川巫山)一直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西,位于长江南岸)和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位于长江北岸)一线安营扎寨,转入坚守防御,不准和蜀军交战。
一些吴军将领本来就怀疑这位新统帅的指挥才能,现在看到他只知道一个劲地后退和坚守,终于忍耐不住,群起向陆逊请战。陆逊不动声色地说: “刘备举兵东下,其势正锐,又凭高据险,很难一举攻破,即使攻破,也难获全胜,若出战不利,反而影响大局,不如奖励将士,多献计谋,等待形势变化。蜀军沿山岭行军,兵力难以展开,容易疲惫涣散,我们应当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出战。”将领们听了半信半疑,怏怏而退。其实,陆逊面对强敌,先让一步,主动退出高山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六、七百里崇山峻岭让给蜀军,扼守要隘,避敌锐气、待机决战,这种指挥是很高明的。可是,吴军将领们不理解这一作战意图,以为陆逊是害怕敌人,因此各怀愤恨,流言蜚语,时有所出。陆逊仗有孙权的信任,以忍辱负重的精神,对此不予理睬。
二月,刘备率领大军进到猇亭,扎下了大本营。他自恃身经百战、兵多将广,完全不把陆逊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统帅放在眼里。在这种情绪指导下,他不断地分散着自己的力量。先是命令蜀军缘六、七百里山岭接连设置了几十个营寨,摆了一个展不开的长蛇阵,后又分兵一部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子,立即向陆逊求救。部将们也强烈要求分兵救援。陆逊坚决不同意,他对部将说: “孙桓深得部下拥护,夷道城防坚固、粮食充足,不会失守,只要我的计策施展,其围可不救自解。”将领们因此对他更加不满了,对此,陆逊仍然置之不理。
刘备本想先发制人,一举打败吴军。可是,陆逊却坚守不战,这使刘备非常恼火,就天天派人到吴营外辱骂挑战,陆逊只是不理。刘备见激将法不行,就改用诱敌法,他将八千多名精兵埋伏在山谷之中,而令吴班率领几千名老弱残兵在吴军营地前的平地上扎营。吴军将领们一见有机可乘,纷纷请求出击。陆逊制止说: “大家不知孙吴兵法之妙,此举必定有诈,看一看再说。”刘备见吴军还是不出战,只好撤出山谷中的八千多精兵。诸将见陆逊所料果然不错,慢慢佩服起来。
陆逊按照既定部署,集中兵力固守待机,和蜀军相持了七个月之久。刘备被阻于猇亭、夷陵一线,欲战不可,欲退不能。随着天气不断炎热,蜀军将士个个叫苦,斗志日渐衰退。这时刘备又将就士兵们的避暑要求,竟然放弃了 “水陆并进”的有利条件,令水军全部弃船上岸,到山林中扎营避暑。陆逊一见大喜,立即满怀信心地上书孙权说: “开战之初,我所顾虑的就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而下的优势。现在蜀军已经舍舟登陆,在密林中处处扎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再有大的变化了。刘备过去用兵,总是败多胜少。因此,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打败刘备,已经有把握了。”于是,陆逊召集诸将部署反攻。将领们迷惑不解地说: “要攻刘备,应在当初,现在让他深入了六、七百里,设防了七、八个月,各险要重地都已配备重兵,这时候反攻恐怕不利吧? ”陆逊笑着对大家说: “刘备是个很狡猾的人,见多识广,大军初来,考虑必然精细,加上其水陆并进,士气旺盛,我们如果出击,是难以得胜的。半年多以来,蜀军被我军阻止在此,一直没有得到进攻的机会,现在蜀军疲惫,斗志消沉,处处设营,兵力分散,刘备又令水兵舍舟上陆,说明其计谋也已用尽。因此,要打败刘备,现在正是极好时机。”诸将认为他的看法有道理,因而对反攻充满了胜利信心。
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夕,陆逊先率一部分人马试攻了蜀军的一个营寨,结果大败而回。有的将领一见又泄了气,说这“不过是白白送死”。可是,陆逊却胸有成竹地说: “我已有破敌之法了。”接着,陆逊调兵遣将: 令水军溯江而上切断南北两岸蜀军的联络;令一部士兵每人背一捆茅草,乘黑夜分头到各个蜀军营寨放火; 令大队人马以火光为号同时出动。蜀军营寨本是竹、木所筑,又全在密林之中,易被火攻。这天夜晚,恰逢东南风劲吹,吴军突然处处放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时间,形成了一条长达几百里的火龙。早已麻痹大意的蜀军,突遭大火袭击,陷入了一片混乱。陆逊乘势指挥吴军全线反攻,迅速攻破了四十多座蜀军的营寨,杀死了张南、冯习等数员蜀军大将,蜀军土崩瓦解,大部死伤逃散。蜀将杜路、刘宁见无处可逃,只好向吴军投降。包围夷道的蜀军也不战而溃。大火一起,刘备就失去了对蜀军的指挥控制。慌乱中,他率领一部分人马登上了夷陵西北的马鞍山,依山据守。陆逊不给他以喘息时间,集中各路兵将,四面包围,加紧攻打,很快击毙蜀军一万多人,余部迅速溃散。刘备带领少数残兵败将,乘黑夜冲出重围,靠驿站人员焚烧辎重堵塞山道,才摆脱了吴军追击,狼狈地逃到了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蜀军主力八万余人和舟船、军械以及其它军用物资损失殆尽,镇北将军黄权因归路为吴军切断,率部投降了魏军。夷陵之败使蜀国元气大伤,刘备忧愤成疾,第二年病死在白帝城中。刘备逃往白帝城后,吴将徐盛、潘璋等人主张乘胜追击,进占白帝城一带地区,陆逊认为,曹丕名义上助吴攻蜀,实际上别有企图,必须预作准备,因此命令吴军停止追击,乘胜收兵。战后,孙桓见到陆逊时,倍加称赞说: “以前我曾埋怨你不派兵救援,如今我才明白你是对的,你的指挥艺术确实有方啊! ”
刘备遭到这场惨败之后,又是惭愧又是怨恨地说: “我竟被一个年轻无名的陆逊败成这样,岂不是天意吗?”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蜀军人数多于吴军,战斗力也强,进军之初,水陆俱进,优势和主动都在蜀军一方。刘备(是年六十一岁)用兵几十年,有着丰富的指挥经验,如果指挥得当,是不难取胜的。但是,刘备骄傲轻敌,急躁冒进,正如《资治通鉴》评论所说,“依险行兵,敌扼其冲,情见势屈,敌乘其懈,至于失师,此非天也! ”①相反,初次担任统帅的陆逊,在强敌压境的不利形势下,采取了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实行了大胆的退却,把兵力难以展开的山岭地带让给蜀军,然后扼守夷道、猇亭,以坚守不战的办法疲敌、误敌,终于改变了敌我形势,夺取了主动权; 对于刘备这个老将,陆逊一不迷信,二不轻视,始终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最后摸透了刘备的特点,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对于内部将领们的为难,陆逊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但是在作战部署与决心上,他采取了非常坚决的态度,实行了集中而果断的指挥; 在转入战略反攻之前,陆逊采用火力侦察的方式作了战斗调查,找到反攻的最佳方法,出其不意地发起火攻,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到了与赤壁之战异曲同工的效果。这些都说明了陆逊的作战指挥艺术是很高明的,它为中国古代的作战指挥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时天下三分,曹魏强大,时刻企图吃掉吴、蜀。吴、蜀二弱只有联合才能抗击一强,完全不该自相攻灭。刘备置主要敌人于不顾,两面临敌,以一敌二,最为失策。陆逊对孙权拉一打一的策略掌握得很好,他知道东吴和曹魏的联盟是不可靠的,因此在追击蜀军时,适时收兵,时过不久,曹丕果然进攻东吴。因陆逊已作战备,相持了半年,被迫退兵。这方面,陆逊也比刘备高出一筹。
夷陵一战,陆逊一举获得了知兵善谋的盛名,声誉远扬,威名大震,东吴将领倾心钦服。孙权加封他为辅国将军,任荆州牧。此后,他辅助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恢复了和蜀汉联盟关系,并代表孙权办理对蜀外交和文书往来,使吴蜀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同盟关系; 鉴于吴国连年用兵,财力不足,他在长时间内主张对曹魏采取守势,而且充分地利用长江天险,几次迫退了魏军的进攻; 他极力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加强国力,反对孙权对夷州(今台湾)、朱崖(今海南岛)和辽东的贸然用兵,为吴国一个阶段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东吴赤乌七年(公元244年),他接任吴国丞相。第二年病死,终年六十二岁。夷陵之战以后二十多年中的陆逊,除了公元228年率军大败曹休一战外,再没有指挥过著名的战争、战役,这和当时的吴国国内政局不稳、国力不足有重要关系。
注释
①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①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文帝黄初三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