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趣谈·徐渭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自幼聪明好学,文才过人,能诗会画,尤善戏曲。年二十为诸生,屡应乡试不中,曾为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客,协助策划抗倭斗争。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等。
无求不着看人面
有酒可以留客谈
这是徐渭自题室联。徐渭有着嫉恶如仇的精神和热情豪放的性格。这副对联所倾吐的正是他那“磊块不平之气”,所表现的正是他的“强心铁骨”。因为他生性洒脱,不喜逢迎,故而仕途坎坷,一生清贫。他平日粗衣素食,有酒则饮。“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尤其在晚年,更是贫困潦倒,冬天无被,以稻草遮体,竟落到了“帱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藁寝”的地步。73岁时在贫困交迫中去世。此联上联正是他这种性格的真实写照,他决不会为求人而去“看人面”攀附迎合。正由于这样,俗者称其为“怪”,识者赞其有“强心铁骨”。
“强心铁骨” 的徐渭,也有其“柔心侠骨” 的另一面,正如下联“有酒可以留客谈”所表现的一样。作者所言之“客”,断然不是权势富贵之流,而是志同道合之人。对于这些“客”,作者是由衷高兴,与之开怀畅饮,促膝长谈。这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洒脱豪放、不拘礼俗的性格。
徐渭另有一首赠人的联作,可以与此室联共赏。其联云: “世间无一事不可求,无一事不可舍,闲打混亦是快乐; 人情有万样当如此,有万样当如彼,要称心便难洒脱。”究竟什么事“可求”,什么事“可舍”,哪些事“当如此”,哪些事“当如彼”,确实耐人寻味。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六和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旧时有一绝对,说的是人手一掌五指,然多年来无一人能对。后来为徐渭对上。徐渭的下联是写杭州六和塔的。六和塔为吴越国王钱弘俶为镇江潮而建。初建时,塔身为9级,夜间塔顶装有明灯,用来作为钱塘江的夜航航标。北宋宣和三年 (1121年),塔遭兵灾焚烧。南宋绍兴二十二年 (1152年)七月塔塌,十一月奉旨重建,僧人智昙动用私财和募化筹集经费,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开工,至隆兴元年 (1163年) 建成。建成的塔为八面七级楼阁式砖塔。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来杭州,登塔游览时,曾为七层各题一匾额,自下而上,依次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网”、“五云扶盖”、“六鳌负载”、“七宝庄严”,还题了诗和楹联。此联上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徐所对下联“六和插地,七层四面八方”,数字巧合,对仗工整,尤其“三长两短” 与 “四面八方” 用语自然,毫不做作。
六和塔
义利关头三岔路
乾坤窝里一家人
这是徐渭的一副状事寓意的对联,隐喻“生死”二字。上联写生,下联写死。燕京义冢位于北京白家庄,是浙江同乡埋葬客死京都人士的地方。原有匾额“车越义庄”四字。此联乃徐渭题于义庄门首的。上联说人生在世,在那义与利相矛盾的三岔路口,就看各人选择的方向了。有些人为了利而忘义,走向了身败名裂的道路;有些人为了义而抛弃利,成为受人尊敬的圣贤。下联说人死后埋在这天地之间,还不是一家人吗?这就是说,不管什么人,争名争利,为圣为贤,到头来都是一堆黄土,供人凭吊而已。这虽流露出消极思想,但对义冢来说,是颇为确切而妥当的。此联还使人联想起旧时天津城隍庙戏台上的一副对联。该联为天津名士梅宝璐所书,联曰:“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与徐联的主旨也有相通之处,均在于劝惩世人。
徐渭的这副对联只有14字,包含道理颇深。在撰写艺术上,对仗极工,“三岔路” 对 “一家人”,偏正词组相对,尤以 “三”、“一” 两字,使主题显得愈加突出,表现了作者很高的艺术才能。难怪明万历年间官至吏部郎中的袁宏道等搜集徐渭遗稿,出版《徐文长三集》 时,称徐的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习”,并把徐渭引为明代第一了。
经忏可超生,岂有阎罗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有一年,山阴县一座佛寺的僧人操办水陆道场,说是可为老百姓消灾祈福,要大家捐钱捐粮,不少穷苦百姓出钱出粮,为此佛寺赚了一大笔钱。寺里的方丈还觉得横财发得不够,就想了一个点子,请徐渭为寺庙写一副对联,劝人行善,以赚取更多的钱财。徐渭欣然前往,众僧们喜出望外,殷勤地把徐渭请上大殿,只等大师挥毫。他们知道,只要大笔一动,财源将滚滚而来。徐渭提笔写下:“经忏可超生,纸钱能赎命。”写的正是劝人行善的意思。众僧欢喜若狂,来庙里进香、捐钱的人越来越多,整个大殿被挤得水泄不通。方丈刚要叫僧人收拾纸笔,徐渭说:“且慢,字还未写完,写完再收不迟。”说罢,徐渭又饱蘸浓墨,笔走龙蛇,接着前面的字写道“经忏可超生,岂有阎罗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方丈和众僧傻了眼,一个个呆若木鸡,受骗的香客们如梦方醒,大呼上当,骂声四起,顿时这个假模假样的水陆道场被砸得粉碎。
行书五言律诗 徐 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