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之》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沈庆之》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字弘先,吴兴武康(在今浙江德清县西)人。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孙恩起义,遣人攻打武康;庆之时年十四,随乡人击之,由是以勇闻名。时兵慌马乱,百姓流散,田地荒芜,而庆之独躬耕于野,勤苦自立。

年三十,往襄阳(属今湖北省)省兄(兄沈敞之,为雍州刺史赵伦之征虏将军),赵伦之对沈之极为欣赏,以为宁远中兵参军,从竟陵太守赵伯符(伦之子)。时竟陵(在今枣阳县东)蛮(对南方少数民族之泛称)屡为患,庆之设计,每击破之。及伯符别讨西陵蛮,不以庆之相随,无功而返。

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为殿中员外将军,隶属于护军将军檀道济。道济还京,称庆之忠谨晓兵,遂为领队防东掖门,出入皇宫。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十月,领军将军刘湛被收之夕,文帝召庆之。庆之戎服而入,文帝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庆之曰:“夜半唤队主,不容缓服。”及出,庆之即收湛同党吴郡太守刘斌,杀之。

十九年(公元442年)十二月,群蛮作乱,征西司马朱修之讨之,失利;庆之率众助之。修之军纪败坏,被捕下狱。自是庆之专主征讨,大破之,俘一万七千余人。迁武陵王刘骏抚军中兵参军。二十二年(公元445年),骏为雍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庆之随骏西上。

雍州地区蛮患甚盛,水陆交通受阻。郧山蛮最强盛,庆之讨平之,俘三万余人。还京师,为广陵王刘诞北中郎中兵参军。

二十六年(公元449年)七月,诞为雍州刺史。雍州诸蛮复为寇,庆之率二万余人,伐之。以往讨蛮,皆结营山下以迫之,而蛮据山坚守,矢石俱下,故屡无功。庆之曰:“今若缘山列旆以攻之,则士马必损。”乃令诸军各率所领以营于山上,出其不意,发起攻击。于是诸军斩木开道,鼓噪上山,冲其腹心,先据险要。诸蛮震恐,莫不奔溃。由是群蛮恨庆之。庆之有头痛病,常戴狐皮帽,群蛮号之曰“苍头公”。

次年正月,大羊蛮凭险筑城,山多木石,以为战具,守备甚固。庆之命诸军连营山中,各营开门相通,又穿池于营内。一夜,风甚,蛮潜下山来烧营,诸军以池水浇之,并多出弓弩夹射之,蛮兵散走。但蛮所据险固,难攻,乃围之。久之,蛮食尽,乃出降。

六月,文帝欲伐魏,大臣大多赞同。庆之表示反对,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文帝不从。庆之固陈不可,文帝使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难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文帝大笑,但不从。

七月,大军北伐,庆之为宁朔将军王玄谟之副,攻碻磝(今山东茌平县),克之。及攻滑台(在今河南滑县东),庆之与青、冀二州刺史萧斌留守,庆之为副。滑台久不拔,而魏太武帝率大军急驰南下,情况紧急。斌遣庆之领五千人援玄谟。庆之曰:“玄谟士众疲老,虏寇已逼,得数万人乃可进,小军轻往,无益也。”斌固遣之。及往,玄谟已弃城逃走。斌将斩谟,庆之固谏曰:“佛狸(太武帝小字)威震天下,控弦(拉弓,此处为士兵)百万,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以自弱,非良计也。”斌乃止。

二十八年(公元451年)正月初二,北魏掠居民,焚庐舍北去。此次战争,双方损失惨重。七月,萧斌、王玄谟皆因战败罢官。文帝问庆之曰:“斌欲斩玄谟而卿止之,何也?”对曰:“诸将奔退,莫不惧罪,自归而死,将至逃散,故止之。”

三十年(公元453年)二月,太子刘劭杀文帝,以萧斌为尚书仆射,领将军,并密令在五洲(在今湖北蕲水县西,武陵王刘骏在此)之庆之杀武陵王(文帝第三子)。庆之密谓心腹曰:“萧斌妇人(软弱无能),其余将帅,皆易与耳。东宫同恶,不过三十人。”“今辅顺讨逆,不忧不济也。”庆之求见骏,骏惧,辞以疾,不肯见。庆之突入,以劭书示之,骏泣求入内与母诀别。庆之曰:“下官先帝厚恩,今日之事,唯力是视;殿下何见疑之深!”骏起再拜曰:“家国安危,皆在将军。”庆之即令勒兵,旬日之间,内外整办,人皆以为神兵。四月初一,大军东下,庆之总中军(古有三军,中军为首)以从。二十七日,骏于新亭(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南)即皇帝位,是为孝武帝。庆之为领军将军。继进镇北大将军,封始兴公。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四月,竟陵王刘诞反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将兵讨之。庆之至欧阳(在今仪征县东北),诞遣庆之宗人沈道愍持书来说之。庆之数诞罪恶,遣道愍返。庆之至城下,诞登楼谓之曰:“沈公垂白之年,何苦来此!”庆之曰:“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耳。”诞还令百余人送食;庆之悉焚之。诞于城上投函表,请庆之送帝。庆之曰:“我受诏讨贼,不得为汝送表。”庆之塞堑,造攻道,立行楼(攻城车)土山,并诸攻具。七月,率众攻城,身先士卒,亲犯矢石,遂克之,斩诞。城中士民先被刳肠剔眼,笞面鞭腹,苦酒灌创,然后杀之,死者三千余人。此事为孝武帝所为,但庆之亦有责任。庆之目不知书,但有口才,聪明。每处理政事,常恨不识字。一日,孝武帝欢宴群臣,令赋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侍中颜师伯)。”孝武帝即令师伯执笔。庆之曰:“微命值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岗。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西汉大臣张良)。”实为吹捧之辞,然众皆称美。

庆之居清明门(建康东南)外,有住宅四所,皆富丽堂皇。又有宅在娄湖(在今江宁县东南),一夜,庆之携子孙徙居之,广开田园之业。家素富厚,产业万金,僮仆上千,妓妾数十人,皆美容工艺。庆之优游无事,尽情欢愉,非朝贺不出门。每从帝校猎,据鞍勒马,不异少年。

八年(公元464年)闰五月,孝武帝死,前废帝即位。遗诏曰:“大事与始兴公沈庆之参决;若有军旅,悉委庆之。”但庆之常步行田园间,每农桑忙月,无人从行,遇之者不知其为三公。骠骑将军柳元景和师伯曾至庆之处,卫卒满道,而庆之仅与左右一人在田。庆之曰:“老夫八十之年,目见成败者已多,诸君炫此车服,欲何为乎!”于是插杖而耘,不为之顾。元景乃撤侍从而随之,庆之遂与之相对为欢。

庆之既贵,昔日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见之皆膝行而前。庆之叹曰:“故是昔时沈公。”时有诸沈为劫者数十人,士民皆患之。一日,庆之诡为置酒大会,尽杀之。于是全境肃清,人皆喜悦。

废帝狂悖无道,元景、师伯密谋废之,欲立太宰刘义恭(武帝第五子)。元景以其谋告庆之。庆之与义恭素不和;又师伯常专断朝事,不让庆之参预,曰:“沈公,爪牙耳,安得预政事!”庆之闻而大恨,遂发其事,义恭、元景、师伯皆被诛,庆之遂为侍中、太尉。

庆之既发颜、柳之谋,虽自昵于废帝,但对废帝之胡作非为,亦数尽言规谏,废帝渐不悦。庆之惧,杜门谢客。吏部尚书蔡兴宗谓庆之曰:“主上比者所行,人伦道尽。”“百姓喁喁,所瞻赖者,亦在公一人而已。”“况公统戎累朝,旧日部曲,布在宫省,受恩者多。”“公今不决,当有先公起事者,公亦不免附从之祸。”青州刺史沈文秀(庆之侄)亦往说之:“主上狂暴如此,祸乱不久。”“今因此众力,图之易于反掌。机会难值(得),不可失也。”再三言之,至于流涕。庆之终不从。

宁朔将军何迈尚新蔡公主刘英媚(文帝女,废帝姑),废帝纳之于后宫,而诈言公主死,杀宫女以代之,送迈殡葬。迈素豪侠,多养死士,谋因帝出游废之,立晋安王刘子勋(孝武帝第三子)。次年十一月,事泄,废帝将兵诛迈,度庆之必入谏,先闭青溪(在今江宁县东北,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河)诸桥以拒之。庆之果往,不得进而还。废帝使庆之侄沈攸之(直阁将军)赐庆之毒药,庆之不肯饮,攸之以被掩杀之(攸之曾从庆之征战有功,庆之抑其赏,由是恨之)。时年八十。帝诈言庆之病死,谥曰忠武公,葬礼甚厚。明帝即位,谥曰襄公。

庆之虽目不识丁,但很聪明。在战斗中,他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和地形条件灵活运用种各战术,故每战必胜。但他对待废帝态度是错误的。废帝胡作非为,坏事干尽,百姓恨之入骨,柳之景等谋废之,这完全是替天行道,但庆之出于私怨揭发其事,助桀为虐,结果自己也被废帝所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