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廉颇》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清飚凛凛,壮气熊熊。

各竭诚义,递为雌雄。

和璧聘返,渑池好通。

负荆知惧,屈节推工。

安边定策,颇、牧之功。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这几句赞词,高度地评价了几位声名赫赫的历史人物,其中之一就是廉颇。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他的主要军事生涯,大体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98年至前244年之间,也正是赵国由盛到衰的时期。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为了适应战争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特别是实行“胡服骑射”,在中原国家中首创骑兵,大大地提高了战斗力。赵国凭借着雄厚的军事实力,多次“北略中山之地”,“西北略胡地”,把疆域扩展到云中、榆中、河南(即今陕西、内蒙部分地区)等地。赵军向外扩张时期,也正是西部的秦国把势力一步步向东推进的时期,所以秦赵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赵国的发展也同时加剧了与其邻国齐、魏、燕等国的矛盾和斗争。在这七强并立、连年征战的烽火岁月,廉颇登上军事舞台,成为名噪一时的佼佼者。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将兵东败齐国,夺取了阳晋 (今山东郓城县西),赵惠文王以军功拜其为上卿。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知错改错 负荆请罪



廉颇虽然能征善战,十分勇武,但短于谋略,心胸狭窄,缺乏远见。而当时的另一位上卿、丞相蔺相如却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娴于外交斗争的人才。这样,赵国的这一将一相,一个勇猛善战,一个智谋超群,正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是,他二人却闹了一场不小的矛盾。

原来,蔺相如是一个寒门公卿,以前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 “舍人”。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秦国诡称要以十五城换去赵国美玉 “和氏璧”。蔺相如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 “和氏璧”,充当赵使,应约入秦。他凭着机智勇敢,对秦王的要挟,据理力争,终于 “完璧归赵”,从而得到惠文王赏识,被封为上大夫。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蔺相如随赵王再次入秦,与秦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这次秦赵渑池相会,赵国在外交斗争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胜利的取得,一方面是蔺相如折冲樽俎之功; 另一方面也与廉颇亲率军队积极配合有着密切关系。

起初,赵王接到虎狼之秦的赴会 “邀请”,很是惶恐。因为赵国在同秦国相争中刚刚吃了两次败仗: 第一仗丢了石城(今河南林县西南); 第二仗又折兵二万,丢了光狼城。所以,“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则不以为然。他俩认为: 赵国虽然在战场上两次失败,但不能因此惧怕秦国,如果赵王此次不去赴会,不但是向秦国示弱,而且在列国中也失去了威信。在他俩的劝说下,赵王才决定赴会,由蔺相如相随。君臣一行离开赵国时,廉颇一直送至边境。为了免出意外,临别时,廉颇向赵王建议说: 大王此次赴秦,来回行程及会议总共不过三十日,倘三十日过后仍不归,我则在国内立太子为王,以绝秦国挟持大王,勒逼赵国之望。赵惠文王表示赞同。

渑池两王相会中,蔺相如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会后,赵王载誉而归。然后,论功行赏,“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出身平民),吾羞,不忍为之下。”他扬言: 见到蔺相如,非羞辱他不可。

这件事被蔺相如知道后,他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他手下的人对此大为不解,难于忍耐,便对蔺相如说: 我们之所以愿意离开家乡,投到您的门下,“去亲戚而事君者”,是因为钦佩您的光明磊落,秉公大义。现在,您与廉颇同列宰辅,地位相同,“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连我们作下人的都感到耻辱,何况您身为上卿,难道能忍受吗! 于是,大伙纷纷要求辞去。蔺相如对于周围人们的责怪,仍不计较。他问大家: 你们说,廉将军的威势能比得上秦王吗?大家说: “不若也! ”相如说: 既然廉将军之威不如秦王,而秦王之威,我倘能不惧,“廷叱之,辱其群臣”,难道唯独害怕廉将军之威吗?接着,他以亲赴秦国的经历,说明自己不是惧怕廉颇之威,而是以国家危难为先,还向手下的人说明了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的道理。他语重心长地说: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席话,说的大家心服口服。

蔺相如的一片苦心,很快被廉颇知道了。这位性格耿直、忠心为国的老将,心里十分内疚。于是,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一种表示认错的行为),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蔺相如见此情景,深为廉颇坦率耿直而感动,他连称自己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从此,二人消除隔阂,一心为国,并结成同生共死的至交。廉颇这种勇于改错,刚正直率,坦白无私,顾全大局的行为,成为后人广为流传的美谈。今天,京剧舞台上的《将相和》,即取材于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长平阻秦 兵围燕都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廉颇率军东向攻齐,破其一军; 三十九年(前276年)十二月,又南下攻魏取畿;四十年(前275年)又攻魏,夺取房子、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短短几年,廉颇接连率兵出击,取得一系列胜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兵进韩地上党。上党太守冯亭献地归赵。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当政四年; 国内将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 ),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 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而且初期数战不胜,还损失了一名副将、四名都尉,对士气有着很大影响。但是,长平地处太行山西侧,赵军背山而战,地势上十分有利; 上党百姓又面临亡国大难,倾心于赵,民心民力可为赵军所用。于是,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 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

可是,赵孝成王求胜心切,看不到廉颇用兵的机宜,认为廉颇怯战,对他大加责怪; 秦国也趁机施离间计,“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秦国间谍来到赵国,对赵孝成王说: “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 廉颇易与,且降矣! ” 赵孝成王听信了间谍之言,不顾蔺相如等人力劝,强行罢廉颇职,改派只知夸夸其谈、没有实际才能、骄横狂妄的赵括为将。赵括就职后,一改廉颇的部署,冒然出击,终于招致了败军辱国的悲惨结局。

赵括兵败长平,损兵折将四十五万余人。由于精锐丧尽,国弱民乏,赵军无力阻止秦军的进攻,只得困守邯郸达两年之久。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即邯郸解围后的第六年,相国廉颇被封为信平君。这时,燕国丞相栗腹率兵攻赵,廉颇奉命反击,指挥了著名的鄗城战役。

原来,燕国正值燕王喜当政,而燕王喜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燕王喜乘赵国危难之机,派兵南下,攻取了赵国的昌壮(今河北冀县西北)。得手之后,更加助长了进一步攻赵的野心。五年后,燕王喜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派丞相栗腹出使赵国,表面上“约欢于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装出与赵国通好的样子,暗里却千方百计地探听赵国的虚实、动向。栗腹回国后,对燕王说: “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燕王听后,征求昌国君乐间的意见。乐间认为: 赵国四周皆邻强敌,长期以来四面拒战,国民均习兵练武,不可与之作战。燕王不以为然。他认为: 赵国新败,国力大损,燕与赵比,拥有绝对优势,是 “以五而伐一”。但乐间仍冒颜谏阻燕王用兵赵国。燕王喜大怒,甚至把直言谏阻的大将将渠踢之于地,所以群臣都不敢再出面劝阻了。

燕王喜派出攻赵的军队共二千乘,兵分三路: 一由栗腹率领,南下进攻鄗城(今河北高邑县东); 一由卿秦率领,西攻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 一由燕王喜亲自率领,进占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策应栗腹的进攻。

战争创伤尚未恢复的赵国,面对燕军的突然进犯,军民决心奋起抵御。赵王遂命廉颇率兵二十五万,迎击燕军。廉颇将全军分为两路: 一路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 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宋子一带的燕军,闻讯丧胆,燕王喜仓皇收兵北逃。鄗城之战胜利后,两路赵军合兵进攻代地,再次大败燕军,俘获燕军西路统帅卿秦、乐间。侵赵燕军随着主力和两路统帅的丧失,全线溃退。廉颇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五百里,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五城、以将渠为相国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

反击燕军的胜利,使廉颇在赵国的政治地位和声望更高了。此后,他驰骋沙场,败魏军、拔繁阳(今河南内黄县东北)使赵国军事形势又有新的发展。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也由于听信秦国间谍的离间之言,罢廉颇职。当时,廉颇正在前线督军奋战,消息传来,他心怀不平,一气之下,离开赵国,南奔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廉颇离赵后,赵国多次遭秦军进攻。危难之中,“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但是,在权奸郭开的破坏下,廉颇终于有国难回,有家难归,空望赵国江山,月削日割,不能舒展报国之志。最后,他南入楚国,含愤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注释

① 事详见《史记·赵世家》。② 《资治通鉴》卷三,周赧王九年。① 事见《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三十二年。②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 《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三十五年。光狼城,见15页注③。①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③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 《史记·赵世家》。列传记载: “伐齐畿,拔之” ; 《战国策》载: “秦败阏与,及攻魏畿” 。故畿邑或属齐,或属魏,说法不一。地当今山西长治县境或河北临漳县境。① 《史记·赵世家》。房子,时属赵地 。此处房子疑春秋时房国,在今河南遂平县境。②③ 《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①② 《资治通鉴》卷六,秦昭襄王五十六年。③ 《资治通鉴》卷六,秦昭襄王五十六年。④ 《史记索隐》注:卿秦即将渠。卿、将皆官也,秦、渠皆名。国史变文而书,遂失姓也。① 《战国策》载: “廉颇以二十万遇栗腹于鄗,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故总兵力应为二十五万。只是乐乘时为赵将还是燕将,《史记》、《资治通鉴》均与《战国策》异。② 《史记·燕昭公世家》载:破代后,“乐间奔赵”。此处采用赵世家之说。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