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张道陵》人物故事小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张道陵》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张道陵》人物故事小传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原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被尊为道教的创始人,是道教最早支派之一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尊称之为张天师、祖天师或第一代天师。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公元126—144年)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或鹄鸣山)修道,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作道书24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教。因教徒入教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神仙传》载,张陵曾入太学,博通五经,后因感学五经无助于延年益寿,遂改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听说蜀人纯朴,蜀中又多名山,遂携弟子入川修道。他又擅长治病,不少人前来拜师,弟子多达数万。他立祭酒为首领,规定入教者需交纳米、绢等物品并参加规定的劳动。他还买药炼丹,能行仙术。后同弟子王长、赵升一起升天。关于张陵还有许多传奇的记载,如他在汉灵帝熹平(公元172—177年)末年为巨蛇吞食,他的儿子张衡怕人知道后耻笑,就谎称他已羽化升仙,众人相信张道陵已成仙人,愈发敬重他。合于正史,张道陵的基本活动是清楚的,可以确认为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子衡、孙鲁与张陵同称为道教的“三张”。

[正 史]

(张鲁之)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卷八

初,(鲁之)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

《后汉书·刘焉传》卷七五

〔注 释〕

①客:寄居他乡。②鹄鸣山:或作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③衡:指道教另一创始人张衡。

〔相关史料〕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驱风疾霆,机斡万灵,亶惟神智,使浊而清,道常无隐,满腹仙经,鹿奔虎乘,悠然上升。

《汉天师世家》卷一

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县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采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经,修炼于繁阳山。丹成服之,能坐在立亡,渐渐复少。后于万山石室中,得隐书秘文及制命山岳众神之术,行之有验。初天师值中国纷乱,在位者多危,退耕于余杭。又汉政陵迟,赋敛无度,难以自安,虽聚徒教授,而文道凋丧,不足以拯危佐世。陵年五十方退身修道,十年之间已成道矣。闻蜀民朴素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成,未敢服饵。谓弟子曰:“神丹已成,若服之,当冲天为真人,然未有大功于世,须为国家除害兴利,以济民庶。然后服丹即轻举。巨事三境,庶无愧焉。”老君寻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纳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见五脏,外集外神。乃行三步九迹,交乾履斗,随罡所指,以摄精邪。战六天魔鬼,夺二十四治,改为福庭,名之化宇,降其师为阴宫。先时蜀中魔鬼数万,白昼为市,擅行疫疠,生民久罹其害。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后,陵斥其鬼众,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戮。于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并天师誓鬼神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

《四库全书本·神仙传》

〔注 释〕

①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50人,为汉代太学之始。东汉时太学大发展,学生多时达3万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时。②老君:道教尊奉老子为老君或太上老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