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能
李献能,字钦叔,河中府(今山西运城蒲州镇)人。其先辈有担任过金国金吾卫上将军的,当时人称李家为“李金吾家”。到了李献能这一辈,兄弟们都以文学见长而闻名,其堂兄李献卿、李献诚,堂弟李献甫都相继考中进士,再加上李献能这个状元,因此,李氏家族又有“四桂堂”之称。
李献能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对于赋诗作文,最擅长的就是四六句的骈体文。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他参加科举,应考特赐词赋进士,在廷试中高中进士一甲第一名,文论非常突出,旋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在翰林学士院待了10年后,于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出任鄜州(今陕西富县)观察判官。后来,李献能推荐别人担任鄜州观察判官,本人回京任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升任翰林修撰。正大八年(1231),以镇南军节度副使的身份担任河中帅府经历官。后来,蒙古大军攻破河中府,李献能等逃到南京路陕州(今河南陕县),暂时任职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初,任河解元帅的是赵三三。赵三三,名伟,乃一介武夫,正屯军金鸡堡,其军务隶属南京路统辖,由南京路按月拨给粮饷。有一次,赵三三的部队断了粮饷,他就下令士兵在附近州县抢劫掳掠以充军资。有一天,赵三三到陕州见李献能,李献能早已听说赵三三纵兵抢掠民间的事,就嘲笑赵三三说: “从老百姓处夺取军资很容易,击败敌军却是极难的事。”由此,赵三三便与李献能结下了怨仇。这年十月,赵三三部队的军粮又告匮乏,他几次报告南京路方面,结果都答复无粮可供给。于是,赵三三就挑拨部下说:“我与行尚书省员外郎李献能过去不睦,现在他看着我军忍饥挨饿,却不拨粮抚恤。”激起全军愤恨,于是发生了兵变。赵三三领兵到永宁一带,对当地百姓连劝带吓,迫使大家献出粮食,有的士兵挖了富户粮仓。十一月,乱兵攻破金鸡寨,但解州久攻不下,于是,赵三三派遣总领王带军士30人秘密潜入陕州,藏在菜园中躲了三四天,观察周围动静。在一个月黑的夜晚,他们乘行尚书省参知政事阿不罕奴十剌宴请宾朋不做防备之机,首先偷袭杀掉了北城巡逻的士兵,然后发信号引导赵三三的800多军兵渡过护城河,杀入城中,杀害了阿不罕奴十剌、李献能等行省官员21人。由于乱兵最恨李献能,所以对他残害得最厉害。这一年,李献能仅43岁。
李献能为人谦虚,但又敢于主持正义。他面色黑红,长着美髯,善于言谈,每当谈古论今时,声音宏亮,抑扬顿挫,格外投入。他作诗志于风雅,又刻意于韵律乐章。在翰林学士院,他应对机智,反应敏捷,言语得体。当朝名士赵秉文、李纯甫曾说: “李献能是天生于今世的翰林院奇才。”所以,到处宣扬他的才学,很长时期不让他离开翰林院,并创造条件,使他深入钻研学问,更上一层楼。
李献能家过去是很有资财的富户,但在贞祐年间的动乱中全部失去了,几乎一贫如洗,使在京城翰林院任职的他除朝廷按月拨发的俸禄外,再无其他资财,生活较为贫寒,堪称一介“寒士”。李献能的母亲平素为人豪爽,过惯了富裕日子,花费很大,对于自己的享受用银要求较多,而且稍微有一点儿不满就严词斥责,恶语相加。人们认为她这样严厉苛刻,简直不能忍受,李献能却对母亲事事恭顺,相处很好。因此,当时人们都称李献能为忠纯的孝子。李献能年轻时曾对人这样说过:“我幼年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我官做到了正五品,寿限却不到50岁。”不管这种说法是何等的荒诞不经,或他做的那个梦是多么偶然,后来却都应验了,这也算是一桩奇事。
赵三三率兵杀掉李献能等后占据了陕州城,接着上奏朝廷,诬告李献能、阿不罕奴十剌等人谋反,说这些乱臣贼子已被他除掉了云云。在蒙古军咄咄逼人的进攻面前,处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金国朝廷,明明知道李献能等人是冤枉的,却不敢为他们辩冤,更不敢斥责处罚赵三三,反而顺水推舟,加封镇压“反贼”有“功”的赵三三为元帅左兼军,并兼任西安军节度使,代行总帅府事。正是李献能等人的鲜血,为赵三三等乱兵换来了封赏,明知其冤而不能申,李献能死得真是冤上加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