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黄裳

黄裳,字文叔,隆庆府普成(今四川梓潼东北)人。少有奇才,日诵数千言,能融会贯通,文章也写得很好,以聪颖闻于乡里。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黄裳参加壬戌科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55名状元。

中状元后,黄裳被授予巴州通江(今属四川)县尉,开始仕宦生涯。

在巴州任内,黄裳关心民众疾苦。巴州总领李蘩饷师,名为“和籴”,实际上是在压榨、剥夺农民的财产。黄裳作为一个小官,不畏权贵,作了一篇《汉中行》赋,借以讥讽李蘩。毕竟黄裳有状元头衔,李从此取消“和籴”。这件事使黄裳名声更著。调任兴元府(治今陕西汉中)录事参军时,四川制置使留正推荐他向朝廷上奏,就四川的军民大事发表见解,很受孝宗赏识。不久,提升为国子博士。

由于母亲过世,他辞去官职,回家乡服丧。孝宗得知,赐钱70万,以示抚慰。服丧期满,仍召为国子博士。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赵惇登基,改元绍熙,广求治国之计。黄裳趁机上奏,论军国大计。他认为: 中兴与守成不同,纵观天下形势,有3项大事要做: 一是设行都,因为出攻入守,应该据利便地势,最便于能攻能守的行都当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二是富国强兵,不可不求功利之实,要讲求实效,不能不搞好吏治,对各级官吏,要严加考核,根据他们的功劳大小升迁; 三是立重镇,捍内御外,应有缓急之备,从吴至蜀,设汉中、襄阳、江陵、鄂渚、京口5座重镇,用朝廷重臣据守,守好五镇,南宋可以平安无忧。这五镇之中,最重要的是荆、襄二地,因为荆、襄属于江苏至四川一线的中央,地势又平,金人入侵必以二地为易取。如果金人占领二镇,就切断了吴蜀这条防御线。这是南宋边防最重要也是最让人担忧的一段,应多多分兵把守。

在国子博士之后,黄裳还做过太学博士、秘书郎等,时间都不长。一生中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是担任嘉王(即后来的宋光宗)府翊善。他援古证今,即事明理,不断开导嘉王,且敢于直言,表明自己的观点。黄裳善于以古讽今,如讲授《春秋》“王正月”篇,说明周代的国王,犹如现在的皇帝。那时国王不能号令天下诸侯,就不称其为王。同样,如果皇上不能统御郡镇,也就不成为皇帝了。因为现今的郡县,就好比周代的诸侯国。周朝末期,由于国王不能号令诸侯,所以,《春秋》中一定要写“王正月”一篇,旨在让诸侯明白国王的正统地位。当今大宋之境土,和宋太祖时比,不及当时的4/ 10,然而,仍跨吴、蜀、荆、广、闽、越200州。统治他们的是各州知府,统帅部队的是九都统。设若当今皇上不能统御这200州守和九都统,那也就不能统治天下了。黄裳还拿唐太宗和嘉王相比,认为唐太宗年仅18就举义兵,平祸乱,而嘉王年纪比唐太宗大,却连九都统都不知道,从而劝他好好学习。第二个例子是黄裳借吴端事教育嘉王。嘉王提升东宫旧人吴端。吴端感激涕零,拜谢嘉王。对这样一个人物,嘉王却在中厅迎接他。黄裳就此事给王讲授《左氏春秋》“礼有等衰”,认为王者之学,应当见诸行动。而嘉王待吴端显然没有轻重之节,就是没有懂等衰之义。一番言语,使嘉王更觉自己学识肤浅,从此更加敬重黄翊善,也更爱学习了。黄裳趁机因势利导,自制八图(太极、三才本性、皇帝王伯学术、九流学术、天文、地理、帝王绍选和百官)献给嘉王,供他学习。

黄裳崇尚心学。他给嘉王规定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体之以心,以心为严师,凡于心有一丝一毫不安的事,都不可以做。由于黄裳教导有方,讲解明白,给嘉王开列的书目虽多,嘉王亦乐于用心研读,不觉其繁。即使黄裳有些话使人难堪,嘉王也乐于接受。孝宗对黄翊善的教育也很赞赏。

黄裳在嘉王府利用一切机会教导嘉王努力学习,不忘国耻。每年的节日,他都写诗寄托心意。有一年春节,他曾尝试制造浑天仪和舆地图,并作诗献给嘉王,教导他学习应如天运之不息,同时看到舆地图则不忘祖宗开创的基业已大半陷于异族之手,至今未归。以此激励嘉王立志向学,收复失地。嘉王对黄裳所写之诗十分赞赏,亲笔抄好赐给黄裳。

黄裳十分敬佩朱熹的才学,上奏以朱熹40年学问之积淀,如果召他为府僚,那将对朝廷大有裨益。光宗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从绍熙二年(1191)起,黄裳先后担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和给事中等职。他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参与朝政。由于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能扶正压邪。某年,赵汝愚出任同知枢密院。监察御史汪义端以为祖宗之法,宗室不能执政,不断上疏痛诋赵汝愚,想让光宗罢他的官。黄裳则认为赵汝愚事父孝,事君忠,居官廉,忧国爱民,出于天性,如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正大,斥责汪义端之见还不如奴隶看得清,建议将汪驱出朝廷。结果,赵汝愚保住了官,汪义端被贬出京城。像这种事,黄裳在给事中任内,一个月封驳不下十数次。由此引发出有关台谏的一番宏论,深为当朝及后世所推崇。他认为: 自古以降,皇上不能从谏,无非出于三方面原因: 一是“私心”,人有私心,就会固执己见,对谏言就听不进,所谓忠言逆耳; 二是“胜心”,以私心处理事情,就处处事事追求以己之见胜过谏者之言; 如果台谏力主正确观点,那么,就会与谏者为仇,生出“忿心”,这是第三个原因。因私而生胜,因胜而生忿,忿心一生,做事就会有悖常理,作为一国之君,就可能犯大错误。

对于黄裳的这些劝诫,光宗并不十分欣赏。而在对待孝宗的态度上,光宗和黄裳的分歧就更大了。光宗一直对孝宗疑心重重,甚至忧疑成疾,未尽孝敬之道。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推波助澜。内侍杨舜卿甚至劝光宗连孝宗所在的重华宫也不要去朝拜。他们父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黄裳对皇上父子之间的猜疑深感忧虑。尽管有疾在身,毒疮折磨得坐立不安,但是,他仍然多次上奏折,劝光宗尽孝尽忠。首先,主张对内侍杨舜卿之类从中作梗的人定斩不饶,建议光宗对孝宗五日一朝。其次,用人之时请皇上注意念恩、释怨、辨谗、去疑、责己、畏天、防乱、改过。黄裳最注意的还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除去光宗的疑虑,使之宽心,主动亲近孝宗。他认为,孝宗只有光宗一个儿子,对光宗疼爱有加,会尽力助他成功,不会有三心二意。父子之间互相猜疑,将会贻害无穷。

当时孝宗身体欠安,国家内外交困。黄裳出于忧国忧民之心,在多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请求辞职。他认为: 担任待制,本当朝夕面见皇上言事,以补救圣上过失,而光宗既不听谏,待制之职就可以废除了; 侍讲本当引经援古,劝君以孝,光宗却不向孝宗问安,大义已丧,讲书又有什么用呢?侍讲之职也就可以不设了; 翊善当穷义理,教皇子以孝,光宗既不能以孝事父,此职亦可废。黄裳自作主张,离开京城,坚决要求辞掉待制、侍读和翊善三职。孝宗下诏,他才回到京城。

宁宗即位之时,黄裳已病重不能上朝了。宁宗仍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侍读,黄裳以病辞谢。虽不任官于朝,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他不断上书提出一些问题,如委任大臣要得时、得人,奖用台谏,笃于孝爱,勤于学问,薄于嗜好等等。

宁宗朝中韩侘胄潜弄权柄,宰相赵汝愚并未发觉。黄裳为此十分忧虑,毒疮痼疾加上忧伤过度,使他过早地离世,时年49岁。宁宗听到黄裳过世的消息,既吃惊又悲伤,遂赠资政殿学士。

黄裳为人简易端纯,笃子孝友,与人言谈,言无不尽。有《王府春秋讲义》及《兼山集》传世。嘉定年间(1208—1224),追谥“忠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