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鹗
王鹗,字百一,出生在曹州东明(今属山东)有名的书香门第,其祖父名王立,父名王琛。王鹗出生时,有一只大鸟落到王家庭院中,当时有位同乡先生张(yūn)见到这种情形,便对王鹗的父亲说: “你的儿子有大名了,就叫鹗吧。”于是,王鹗便有了这样的名字。王鹗小时聪明灵敏,悟性很强,日诵千余言,擅写词赋,从小便闻名乡里。
金正大元年(1224),王鹗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以应奉翰林文字; 正大六年,被授以归德府(府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判官,行亳州城父(今属河南)令; 至大七年,改为同知申州,行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令。这一年,王鹗因母亲死去,回乡守孝。
这时,金已是内外交困,四面楚歌。末帝完颜守绪即位时,金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部成吉思汗的铁骑早已踏遍太行山,饮马黄河; 窝阔台继承蒙古汗位后,于正大八年五月率兵分三路南下,围困汴京; 金南部重与南宋开战,遇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金陷入了宋、蒙南北夹击的困境; 金内部各地人民反抗金统治的起义不断发生。哀宗决定出逃,开始到归德,天兴二年(1233)六月,又到蔡州。蔡州虽然远离蒙军,但与宋接壤,面临南宋的威胁,且蔡州无险可守,形势仍然不利。哀宗下诏尚书省,令人劝说恒山公武仙进兵。哀宗拿着诏书问谁能前往,主持军政的左丞完颜仲德道: “前翰林应奉王鹗能行。”哀宗问: “就是那个朕即位时的状元吗?”立刻召见王鹗,后悔用之太晚。于是,下诏授王鹗尚书省右司都事,升左右司郎中。
哀宗入蔡以后,看到蔡州守御困难,准备向西去,到南宋的四川扩展地盘。但此时南宋已与蒙古商定联合灭金,蒙宋两军夹攻蔡州。蔡州被围困整整3个月,城中粮尽。天兴三年(1234)正月初九,蒙军突入城中,哀宗自缢而死,文武百官有的战死,有的被杀。就在王鹗生命受到威胁之时,蒙军万户张柔早就闻知王鹗其名,救了王鹗,用车将他送出城,在保州找个地方安置下来。
多年以后,忽必烈在漠北潜藩时期,同大批中原汉族士大夫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他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忽必烈仍然派人访求遗逸之士,当他听说王鹗后,专门派人去迎他。王鹗到达忽必烈的藩邸时,见到许多使者站立迎候,甚为感动,感到忽必烈同其他蒙古贵族不一样。忽必烈得到王鹗后,每天召对,询问古今兴亡的道理。而王鹗也尽心尽力,为忽必烈进讲《孝经》、《书》、《易》等,并讲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常常到夜里。忽必烈很欣赏王鹗的才学,对他说: “我现在虽然不能立行君之言,但总会有实行的那天。”一年过去了。一天,王鹗请求还乡,忽必烈应允,并赐马。虽然王鹗不在藩府,但忽必烈仍派人询问,还让近侍阔阔、柴祯等五人拜王鹗为师,学习“治道”。不久,忽必烈又让王鹗迁到大都居住,赐给他一所住宅。有一天,王鹗求见忽必烈,有些难为情地说: “天兵攻克蔡州时,金主自缢而死,有些遗臣将他葬在汝水之旁。我为金主旧臣,又为其所爱,想去葬处祭奠。”忽必烈想了想,同意王鹗去。当王鹗到汝水旁,葬哀宗的地方已为河水所没。想起哀宗励精图治,整顿朝纲,亲自督军作战,却落得国破人亡的下场,没有能够把亡国之君的罪名洗掉,王鹗不免失声痛哭,对着河水摆了祭具、牲酒。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授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蒙古族习惯以十二生肖做纪年,自成吉思汗起,虽建国号为大蒙古国,但一直没有年号。忽必烈即汗位后,采纳了王鹗和其他谋臣儒士的建议,宣布建元“中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接着,忽必烈采用“汉法”,命人考定前代典式,参照当时的实际情况,逐渐确定了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意在按中原原有的封建格式来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当时的制诰典章,都是由王鹗等人裁定。中统二年,王鹗上奏忽必烈: “自古以来,帝王的兴废与得失之所以可以考察,是因为有历史记载。我蒙古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临,没有不臣服的,是太祖皇帝(成吉思汗)雄才大略奠定了基础,如果不及时将太祖的功绩记录下来,恐怕日久就要被遗忘。应该设置专门机构,编纂太祖实录,同时还要附修辽、金二史。”王鹗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忽必烈的赞许。接着,王鹗又提出: “唐太宗始定天下,设置弘文馆学士18人; 宋太宗时设内外学士院,使史册辉煌一时,号称“文治”。我们堂堂国朝,难道没有唐、宋时的英才吗?我们也应该设立翰林学士院。”深受汉文化影响、一直重视汉族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忽必烈,立刻下诏设立翰林学士院,王鹗还推荐了李冶、李昶、王磐、高鸣等儒士为学士,同时设馆撰修实录及辽、金二史、忽必烈根据王鹗的奏请,诏令右丞相史天泽、左丞相耶律铸、平章政事王文统监修。但由于义例未定,迟延时久,未能成书,只有王鹗根据张柔所得的金朝《实录》修成《金史》稿,现已佚。后来,元顺帝至正年间修成辽、金、宋三史。那时,王鹗已于地下70多年了。王鹗还劝忽必烈设立十道提举学校官,负责管理学校,使蒙古贵族逐步重视文化教育。
中统年间,忽必烈重用王文统。王文统本是江淮大都督李的谋士,其女嫁与李为妻。忽必烈听说王文统理财有术,便诏见他,并任他为平章政事。当时,有人揭发李有谋反之意,王鹗便同儒士姚枢、许衡等人告诫忽必烈: “王文统学术不正,必祸天下,不宜居相位。”忽必烈此时正在外作战,无暇兼顾内政,未予理睬王鹗等人之语。王文统趁机派儿子王荛送密信给李,信里有“期以甲子”之约。谋叛之事暴露后,忽必烈召集王鹗、姚枢等文臣问如何处治王文统,王鹗等人都说当处以死罪。于是,王文统父子一并被处死。后来,忽必烈重用宠臣阿合马。阿合马官至平章政事,日益骄横,许多官员都是他的爪牙。忽必烈认为丞相非同一般官员,要肩挑国家重任,于是,召集王鹗等儒臣廷议可以任丞相之人。当时阿合马欲趁机谋取相位,有的大臣趋炎附势,帮助阿合马,也有的畏惧阿合马的权势,默不作声。王鹗非常气愤,将笔掷到一旁,大声说道: “我已到衰老之年,无以报国,但不能做误国之事,让我推荐阿合马为相,我不能! 我不能插驴尾。”说罢,拂袖而起。由于王鹗的抵制,阿合马谋取相位之计未能得逞。
至元元年(1264),王鹗被加封为资善大夫。至元五年,王鹗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向忽必烈上奏,请求辞官。忽必烈看到王鹗年岁已高,上朝不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王鹗的俸禄如旧发放,直到终生。朝廷如遇有大事,忽必烈仍派人到王鹗府上询问计策。至元八年,忽必烈采用王鹗、刘秉忠的建议,改蒙古国号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表示国家广袤无疆。至元十年,84岁高龄的王鹗离开了人世。忽必烈深为痛惜,诏谥“文康”。
王鹗为一方儒士,注重治学,一生究心《乐》、《易》,写文章从不雕饰。他强调,写文章应以理为先,分章析句是经生举子所为,不能算是真才实学。王鹗著有《论语集议》一卷,《汝南遗事》二卷,诗文共40卷,集成《应物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