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
吴潜,字毅夫,南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其父柔胜官秘阁修撰。吴潜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嘉定十年(1217)的丁丑科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30位状元。
吴潜从此步入仕途。
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是北宋腐败政治的继续。皇帝昏庸无能,奸臣恣意擅权,特别是理宗时期,政治更加黑暗。处在这种氛围中的吴潜,算得上是一位头脑清醒的大臣。绍定四年(1231),都城临安发生了一场火灾,损失惨重,由于财力匮乏,致使灾民长期得不到救济,都城一片混乱。当时担任尚书右郎官的吴潜,上疏理宗,借分析火灾,恳切地对皇帝进行劝谏,希望最高统治者能从自身做起,厉行节俭,亲贤臣,远小人,取信于民,以图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他还给当时的丞相史弥远写了一封信,针对国家每况愈下的时局,提出了6条具体的建议,呼吁从君心入手,下大力整顿吏治,使国家走上中兴之路。
南宋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赋税极其繁重。地主阶级疯狂的掠夺,迫使农民一次次起来反抗。理宗当政时,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佃农联合抗租拒捕; 嘉兴府德清(今浙江德清)也发生了数万人的农民暴动,抗交租税,要求“降斗”。这些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南宋地主阶级的统治。在严峻的形势下,端平元年(1234),理宗下诏征求治国之术。具有改革思想的吴潜痛感政治的腐败是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强烈要求统治者应“顾天命”,“植国本”,端正教化,广招人才,实行宽舒政治。但这些开明的意见,与当时弄权奸臣的所作所为相抵触,吴潜也因此大受排挤,由太府少卿降为一名宫观的供奉。黑暗的形势和个人的恶劣处境,并未动摇吴潜的报国信念。作为一个具有清醒头脑和革新精神的封建官吏,吴潜不只从言论上,更是从行动上竭尽努力,力图挽救行将衰亡的南宋政局。宦海沉浮,此后,吴潜又被提拔为太常少卿,他对国家的财物运输问题提出很好的建议: 在担任平江府(今属江苏)知府时,他采取许多有效措施,旨在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 在担任浙西制置使时,注重加强国防设施; 在庆元府(今属浙江)知府任上,他根据地方上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年均达到4703800多钱,并借此替百姓输纳国家的赋税,共计5491700多钱。在贪官酷吏横行的年代里,吴潜政绩卓著,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廉吏。
如何在军事上有效地防范蒙古人的进攻,是南宋后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嘉定和议后,金受蒙古的侵逼而渐趋衰弱。蒙古军在灭掉西夏、西辽和金之后,便展开了消灭宋政权的战争。端平元年(1234),蒙、宋联合灭金后,蒙古便把矛头对准了南宋。而这时的宋王朝财政亏空,阶级矛盾尖锐。为此,吴潜主张对外应采取积极防守的战略,不可轻易出兵,并力陈出兵的利弊。然而,当政者对此置若罔闻,仍依约派兵接收河南地区的三京(开封、归德、洛阳),结果,蒙古军不但不践约,反而决黄河淹阻宋军,并用武力阻止宋军收复河南诸地,其结局是以宋军的惨败而告终。事实证明,吴潜对战局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识见虽高,可惜未受重视,充分暴露了南宋政治的黑暗。面对已经形成的危局,吴潜仍然多次上疏理宗皇帝,提出进一步防范蒙古进攻的措施。他向当时的执政建议: 在京西已经丢失的情况下,应当首先解救襄阳,并招收京淮地区的精壮劳力,增强军队实力,全力保住江西; 大敌当前,应及时选拔合适的帝位接班人,稳定民心等等。但这些意见也不过说说而已,难以贯彻实施。宝祐五年(1257),蒙古正式发动对南宋的全面进攻,南宋军队连吃败仗,处于蒙古军的包围之中。内忧外患,国势日衰,吴潜痛切感到奸臣当道,用非其人,是招致军事一再失利的根本所在。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冷静地听取和思考群臣们的意见,明辨是非,任用贤才,以刚正清明的政治来杜绝奸臣恶行。在最后一次上疏中,吴潜直言不讳地点出了几位当朝奸臣的姓名,希望能引起理宗的警惕。与此同时,他又劝理宗重用那些开国老臣,让他们发挥余热、报效国家,以此彻底刷新吏治。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吴潜始终把振兴国家的希望寄托在皇帝个人身上,多次建议皇帝重视对接班人的选拔和培养。吴潜也曾长期兼任侍读官。时光流逝,年龄渐长,在晚年的一次上疏中,吴潜总结了几十年来的从政经验,语重心长地向统治者提出了“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的治国之策。他老而弥笃的报国热情,感动了理宗皇帝,淳祐十一年(1252),吴潜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又晋封为左丞相、庆国公。
仅靠少数仁人志士的作为,毕竟挽救不了南宋腐朽政权灭亡的命运。黑暗的政府是不能容纳吴潜这种人物的存在的。在他担任左丞相不久,朝中奸臣为向蒙古统治者屈膝求和,想立度宗为太子。吴潜直言劝阻,触怒了理宗皇帝,终因奸臣沈炎的弹劾而被削职,远徙循州(今属广东)。
“曰民穷,曰兵弱,曰财匮,曰士大夫无耻。”这就是南宋中后期的社会现实。作为地主阶级中的一名开明知识分子,他宦海沉浮几十年而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热切希望国家稳定和强盛,并为此做过不懈的努力。他屡次上疏中的言论切中时弊,本人也曾几度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在任上做出了突出的政绩,但终其一生,他力图强国和革除时弊的政治思想并未得到实现。这是当时腐朽统治中不可避免的悲剧。
景定三年(1263)五月,吴潜怀着满腔的遗憾,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寂寞而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