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周延儒



一、青云直上



状元是皇帝钦定的进士科第一名,是皇帝极器重的人。状元大都感激皇上龙恩,忠心事主。在古时中国,“忠”的内涵在于忠诚于封建伦理道德,而非皇帝本人,所谓“从道不从君”。皇上有过失,须直言极谏,匡失救弊,即使身亡家破,也在所不辞。若置封建伦理道德于不顾,一味地顺从皇上的旨意,阿谀奉承,便是“奸臣”。在有名可考的596名状元中,“奸臣”屈指可数。有明一朝,89榜进士,90名状元,被指斥为“奸臣”的,仅周延儒一人。《明史·奸臣传》共为6个“奸臣”立传,即胡惟庸、陈瑛、严嵩、周延儒、温体仁、马士英,还有几个小“奸臣”的附传。周延儒赫然为六大奸臣之一。

周延儒,字玉绳,常州府宜兴县(今属江苏)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周延儒参加会试,考得第一名,即会元。三月,他参加殿试,夺得第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这年,他刚20岁出头。少年得志,颇为自负。

周延儒连中会元、状元,是有才学的。他为人机敏,善伺人意。才学加上机敏,步入仕途后青云直上。

按定例,周延儒中状元后入翰林院为修撰。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 1627),迁右中允,掌管司经局。司经局是个管理经籍的机构。不久,升为掌理太子东宫事务的詹事府的副长官——少詹事。明成祖时迁都北京,南京作为陪都,设有与北京相同的衙门,也有翰林院。周延儒升为少詹事后,便以少詹事衔出掌南京翰林院。

至此,周延儒的官运不算亨通,走运是在朱由检即帝位后。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下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驾崩,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立,年号“崇祯”。崇祯帝接过的大明王朝是一个已极度腐朽、千疮百孔的破烂摊子,吏治腐败,经济萧条,财政困难,国防空虚,民心思乱。年方17岁的崇祯帝决心有所作为,重整江山。要实现这个美好的理想,必须有一批得力的官员辅佐。于是,崇祯帝开始物色人才,一旦发现合适的人选,便破格提拔、重用。

周延儒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科状元,到崇祯帝即位那年,周延儒年方三十四五岁,这么年轻,便有14年仕官生涯,格外为崇祯帝瞩目。于是,崇祯帝即位不久,便召周延儒回北京,授以礼部右侍郎。

机敏的周延儒瞅准崇祯帝求才若渴,竭力施展才华。他为人行事,总要显出与众不同的样子,处处迎合崇祯帝的旨意,使得崇祯帝觉得惟周延儒见识高深,与他略同。

崇祯元年(1628)冬天,锦州(今属辽宁)守兵闹事,大有哗变之势。锦州是大明帝国辽东重镇,是防御努尔哈赤的大金国入侵、捍卫北京的重要门户。督师蓟辽的兵部尚书袁崇焕奏请亟发军饷,以安军心。崇祯帝在文华殿召集公卿大臣议处,众大臣都赞同袁崇焕的建议。周延儒先是默不作声,用心听他人发言,窥伺崇祯帝的意向。见众大臣都主张发军饷安抚闹事的锦州守兵而崇祯帝未露赞同之色,他出班跪奏,振振有辞地说: “关门过去是防敌的,如今却成了防大明士兵的了。不久以前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兵闹事,发饷安抚; 今锦州守军闹事,又要给饷安抚,恐各地守兵效尤。”

“爱卿以为当怎样处置?”崇祯帝急切地问。

周延儒实无良策,诡言道: “如今事情已迫在眉睫,不发军饷是难以安抚了。但应寻求一条长治久安之策。”

崇祯帝闻言,首肯,降旨切责众大臣。过了几天,他再次召见周延儒,问他想出妙策没有。周延儒道: “发饷没有比发粮食更好的了。锦州不缺粮,缺银子。为什么士兵闹事?闹事必有隐情。谁敢说不是骄横的军官们煽动士兵闹事,以胁迫袁督师?”崇祯帝早就怀疑边将要挟,周延儒这么一说,正中下怀。他更加赏识周延儒,有了擢周延儒入内阁的打算。

不久,内阁大学士刘鸿训罢官,崇祯帝命公卿大臣荐举新的人选,众大臣推举了成基命、钱谦益、郑以伟、李胜芳、孙慎行、何如龙、薛三省、盛以弘、罗喻义、王永光、曹于汴11名候选人。周延儒资历浅,没有入选。崇祯帝有意以周延儒入阁,见众大臣没按他的心意办,很是不满。

就在这时,礼部尚书温体仁上疏弹劾众臣所举人选不当,钱谦益不可入阁。

温体仁,字长卿,湖州府乌程县(今属浙江)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累迁至礼部尚书。温体仁之为人,表面上谨慎、懦弱,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待人接物,很有礼貌,骨子里却极为阴险、狠毒。他是《明史·奸臣传》六大奸臣之一,其奸诈有过于周延儒。他也有希望入阁,但因资历略浅一些,名望亦差,没能入选。他极其怨恨,窥伺崇祯帝也有不满之意,遂上疏弹劾。弹劾11位人选不当得有根据,他逐一搜寻,终于在钱谦益身上找到一条不成把柄的把柄。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苏州府常熟县(今属江苏)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科第一甲第3名,即俗称“探花”。他为文博瞻,工词章,尤长于,名声很响。天启年间,以名隶东林党。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结党营,东林诸人与阉党相抗,遭魏忠贤等人陷害,东林党人死者甚多,钱谦益罢官。崇祯元年,起复出仕,至礼部侍郎。

温体仁拿钱谦益开刀, 翻出了一桩旧案。天启二年(1622),钱谦益典浙江乡试,录取的举人中有个叫钱千秋的,首场考试中,用了俚俗诗一句,分置七义结尾,违背了科举考试的定式——八股文。给事中顾其仁揭发此事,钱谦益也有察觉,自行揭露,引咎自责。判决结果,钱千秋流放,夺钱谦益官俸。此案早已了结,而温体仁找不到别的口实,只好再翻出来,添油加醋地说当初钱谦益收受贿赂,结党营私,不配做阁臣人选。崇祯帝对党派之争深恶痛绝,即位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铲除把持朝政的阉党。阉党虽铲除了,他担心再出现党派,闻温体仁言,大加称赞。

众大臣都说钱谦益无罪,温体仁弹劾他没道理。惟周延儒附和温体仁,上疏说: “廷臣一同推举阁臣人选,好像很公正,实际上此事为一二人所左右,他人不敢言; 若说些什么,则惹来祸患。钱千秋一案铁证如山,不必再问诸臣,皇上可自行了断。”于是,崇祯帝罢免钱谦益,替钱谦益说话的吏科都给事中章允儒、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都被指控为“钱党”,降官遭谪。同时下令,推举的11名阁臣人选,一律作废。

崇祯帝打算让周延儒入阁。崇祯二年二月,他在文华殿召见周延儒,密语多时。御史黄宗昌见状,上书弹劾周延儒的生平秽行,御史李长春上疏说单独召见周延儒不合礼法。崇祯帝大为光火。为进一步激怒他,周延儒上书请求罢免他的官职,崇祯帝不允,更加坚定了让周延儒入阁的决心。这年十二月,金兵入侵,京师戒严。崇祯帝见局势动乱,觉得不能再犹豫不决了,特旨拜周延儒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明年二月,加太子太保衔,改为文渊阁大学士。九月,任命他为内阁首辅。

周延儒终于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

二、两奸相争



周延儒入阁不久,把温体仁拉入内阁。温体仁比周延儒更为阴险狡诈,他觊觎着周延儒那个内阁首辅的位子,处心积虑地排挤、陷害周延儒,以便时机成熟,取而代之。他拉拢吏部尚书闵洪学,御史史、高捷,侍郎唐世济,副都御史张捷等,结为腹心。对此,周延儒毫无觉察。

温体仁采取的第一步,是借钱龙锡来打击周延儒。

钱龙锡是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崇祯帝即位,擢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崇祯二年十月,金兵南下,直逼北京。袁崇焕由辽东回师救援,于十一月在东便门击败金兵。金国国王皇太极遂行离间计,说是袁崇焕约金兵来的。正在这时,袁崇焕奏请带兵入京休整。崇祯帝相信了,断定袁崇焕击败金兵只是做个样子,目的是借口进城休整,发动叛乱,遂下令逮杀袁崇焕。御史高捷奏劾钱龙锡与袁崇焕过从甚密,私结边臣。崇祯帝下令逮捕钱龙锡,下狱审问。在温体仁等人操纵下,钱龙锡被判处死刑。一些大臣为钱龙锡鸣冤,崇祯帝怒气稍解。温体仁觉察崇祯帝有开释钱龙锡之意,遂约周延儒一同为钱龙锡说话。周延儒还没体察出崇祯帝的意向,说皇上盛怒,解救很困难。温体仁却佯装说: “皇上原本就不很生气!”显出一副十分不满的样子。不久,钱龙锡获释出狱,死罪改为流放。温体仁逢人便说钱龙锡得以免死,他费了多大的劲云云,接着,便说他曾约周延儒一同解救钱龙锡,而周延儒怕担风险,不愿出力。与钱龙锡交好的公卿大臣遂恶周延儒之为人。

温体仁首战告捷,但没有撼动周延儒的首辅地位。他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他和吏部尚书王永光准备起用阉党人物王之臣、吕纯如,对外却宣扬这是周延儒首辅的意思。有人对周延儒说: “他们一伙想为阉党翻案,公卿大臣却归咎于你。”周延儒愕然,开始觉察到温体仁的用心。当崇祯帝问王之臣是否可以起用时,他说: “用王之臣,也可以昭雪崔呈秀了!”崔呈秀,蓟州(今河北蓟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攀附魏忠贤,官至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为魏忠贤大爪牙,居“五虎”之首。崇祯帝听周延儒这么说,有所觉悟,遂否决了温体仁、王永光的建议。

这次,温体仁的目的没有得逞。

但是,周延儒的秽行越来越多,以致自己败坏自己。他徇私任用张廷拱为大同(府治大同,今属山西)巡抚,孙元化为登州(州治蓬莱,今属山东)、莱州(今属山东)巡抚,舆论哗然;他的子弟暴虐于家乡,惹怒了乡人,烧了他家老屋,掘了他的祖坟; 他的哥哥周素儒冒入锦衣卫籍,做上了千户官; 他的家人周文郁当上了副总兵; 他的姻亲陈于泰在他的关照下,成为崇祯四年状元……周延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攻击,而温体仁则扇风点火,处处渲染。

崇祯五年正月,叛将李九成等攻陷登州,俘虏巡抚孙元化。侍郎刘宇烈视师无功,周延儒曲加庇护。于是,给事中孙三杰、冯元飚,御史余应桂、卫景瑷、尹明翼、路振飞、吴执御、王道纯、王象云等,纷纷上疏弹劾周延儒。余应桂还指控周延儒接受巨盗神一魁的钱财。周延儒上疏分辩,崇祯帝虽降旨慰留,但不能不心动,对周延儒的信任有所动摇。

不久,周延儒令陈于泰上疏陈政事,宣府太监王坤秉承温体仁之意,奏劾周延儒庇护陈于泰。给事中傅朝佑上疏说宦官不当弹劾首辅,轻朝廷,疑有奸人唆使,副都御史王志道也如是说。谁知,崇祯帝非但没有降罪于王坤,反而免了王志道的官。周延儒欲救不能。

温体仁从此事看出崇祯帝已开始不满于周延儒,大为亢奋,加紧行动。他唆使给事中陈赞化弹劾周延儒: “周延儒亲近武弁李元功,收受赂贿。陛下降恩停刑,李元功便说这是周延儒之功,向囚徒索取钱财作为谢礼。而周延儒目陛下为义皇上人,语有悖逆。”崇祯大怒,逮捕李元功,追查陈赞化是从谁人哪里听说这些事的。陈赞化说是从上林典簿姚孙渠、给事中李世祺处听说的,而副使张凤翼也作证说周延儒确实干过那些事。崇祯更加生气,命锦衣卫指挥王世盛拷掠李元功,李元功宁死不开口,一无所获。崇祯帝下令王世盛降品五级,命他穷究此案。

周延儒在朝中处境尴尬,他虽觉察出温体仁觊觎首辅席位,但尚存一线希望,设想温体仁不会忘他的提携之恩,危难之际拉他一把。不料,温体仁不但拒绝帮助,还落井下石,用计罢黜周延儒的几个好友,使他孤立无援。

周延儒无奈,于崇祯六年六月上疏,要求回家养病。崇祯帝诏准,赐给一些白金、彩缎,派人护送他回宜兴老家。

周延儒做了3年内阁首辅,终于被另一奸臣温体仁排挤出去。

三、第二次出任内阁首辅



周延儒离去后,温体仁出任内阁首辅,专权跋扈,排斥异己。一时间,朝廷中奸人盈路,刚正之臣如郑三俊、刘宗周、黄道周、文震孟等受到攻击,一个个被排挤出朝廷。阉党残余则极为活跃,鼓噪着要为魏忠贤等人翻案。温体仁自排挤钱谦益起,便与东林党人结冤。为了压制东林党人,他有意靠近阉党残余势力。有名薛国观者,西安府韩城县(今属陕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曾为阉党分子,素仇东林党,温体仁把他拉入内阁。对温体仁和阉党所作所为,东林党人张溥、马世奇深为忧虑。张马二人同为崇祯四年进士,这年会试的主考官是周延儒,他们同周延儒有师生之谊。周延儒当年帮助温体仁排挤钱谦益,深为东林党人仇恨。但东林党人见温体仁当权以来,阉党活跃,大有翻案之势,遂摒弃前仇,与周延儒交好,要帮他再入内阁,以扼制阉党残余。张溥、马世奇去拜见恩师,对周延儒说: “恩公若再度为相,改弦易辙,可重得贤声。”周延儒听出话外之音,愿在他们帮助下东山再起,若有那么一天,定然不会忘了东林党人。

于是,东林党人积极活动,打通关节。而自周延儒去后,温体仁、张至发、孔贞运、刘宇亮、薛国观相继出任内阁首辅,朝政在他们的操纵下更加腐败; 李自成、张献忠两支起义军不但没能剿灭,却日渐壮大; 与金军作战屡败,崇祯九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虎视关内。崇祯帝不由得思念起周延儒来,他觉得周延儒当首辅时,情形还要好些。正在这时,东林党人通过崇祯帝的侍臣赞誉周延儒,于是,崇祯帝诏周延儒入京。崇祯十四年二月,诏令送达宜丰周家。

九月,周延儒入京,再度出任内阁首辅。

周延儒应召临行时,东林党人嘱他办几件事,请他不要忘了誓约。周延儒慨然道: “我定尽力为之,以谢诸公。”既任首辅,他照东林党人的建议,悉反温体仁以来的弊政。他奏请蠲免欠粮,兵残岁荒之地,减当年地租。苏州(府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松江(府治华亭,今上海松江)、常州(府治武进,今江苏常州)、嘉兴(府治嘉兴,今属浙江)、湖州(府治乌程,今浙江湖州)诸府大水,许以明年夏税代漕粮。宽赦戍罪以下,皆得还家。恢复因事受牵连的举人的功名,扩大科举名额。召还因言事忤怒崇祯帝而被流放的李清等人。

朝野不知这是东林党要周延儒办的,以为是周延儒的杰作,为他这些举动而欢呼雀跃,自即位以来一直愁眉不展的崇祯帝也有了欢乐之色。

周延儒见状,乘机对崇祯帝说: “那些老成有名望的大臣,不可轻弃。”于是,经奏请崇祯帝批准,以郑三俊为吏部尚书,刘宗周掌都察院,范景文长工部,倪元路佐兵部。还起用了李邦华、张国维、徐石麒、张玮、金光辰等人,委以要职。追赠已故的文震孟、姚希孟等,释放在押的傅宗龙。这些人大都是东林党人。

朝野称赞周延儒,崇祯帝更加器重他。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一,崇祯帝受群臣朝贺,他让周延儒面向西站好,他本人东向揖拜,说: “朕以天下听先生!”

四、赐死于家



周延儒再任内阁首辅,着实做了几件好事,但这些措施皆出自东林党人,非他本意,只是为报答东林党人援助之恩,不得不做。周延儒在治国理民上实属庸材。第二次当政那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福王府金银赈济饥民,一时间从者如流,兵势大盛。在南方,张献忠率部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大明帝国岌岌可危。对此,首辅大人束手无策。一度称颂周延儒的大臣们日渐责难。周延儒贪财,手下一帮官员都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好手,他们狐假虎威,为非作歹。周延儒很快威信扫地,成为众人斥骂的对象。

“流寇”横行无阻,清军不时破关而入,大肆抢掠。崇祯十六年十一月,清兵自墙子岭、青山口入关,京师戒严。明廷在关内设有两个总督,即范志完与赵光汴,他俩下统四督臣、六巡抚、八总兵,严密布防,大纛如林。可一望见清兵,大明官兵如羊见虎,避之惟恐不及。大清兵长驱直入,越畿辅,入山东,进江苏,一直打到沭阳(今属江苏),如入无人之境。清兵一路抢掠,直到第二年三月,才满载而归。明廷听说清兵北上,举朝震惊,京师再次戒严。周延儒上疏,愿出马督师,崇祯大喜,降手敕,把他比做召虎、裴度,赐章服、白金、文绮和上等好马4匹,拿出大批金帛,让周延儒带着赏军。周延儒胆小,出了都门,至通州(今属北京)便不敢再往前走了。他侦知清兵急于回归,意不再战,便整日与幕僚饮酒作乐,天天飞骑入京送捷报。崇祯帝被蒙在鼓里,见捷报频传,大喜过望,屡赐玺书褒扬。明将尾随清兵而行,如同欢送,清兵沿途于树上大刻“诸官免送”字样,嘲讽明朝将士。四月,清兵全部安全出口。

崇祯帝论功行赏,加周延儒太师官衔,赐银币、蟒服,封他的儿子为中书舍人。还将他交回的敕令藏于内府,以永记他赫赫战功。周延儒故作姿态,辞太师官衔,崇祯帝又是一番褒扬。

谁知,三两天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揭发周延儒督师退敌之真象。骆养性出掌锦衣卫,原本是周延儒荐举的。锦衣卫乃特务机构,专门监视吏民的举动,故骆养性对周延儒极为了解,也知道他已惹起公愤,遂背叛荐主,动用锦衣卫的特务,监视周延儒的动向,侦查他的过失。待周延儒凯旋,崇祯帝大加奖赏,周延儒得意洋洋之时,骆养性把刺探到的真象奏白崇祯帝。

还在兴头上的崇祯帝气晕了,想不到他倚重的首辅竟如此欺骗他,命兵部议处。

周延儒慌了,席藁待罪,自请流放戍边。

崇祯帝觉得周延儒是他两次钦委的首辅,还曾做过几桩让他满意的事,遂加宽赦,让他乘驿马回家养老,还赐路费百金。公卿大臣认为这样太便宜了周延儒,要求从重处置,崇祯帝下诏说周延儒功大于过,免予处罚。

周延儒灰溜溜地离京南下,回宜兴老家去了。

群臣见周延儒就这么走了,大为不满。给事中郝上疏请清查朝中奸臣,矛头直指周延儒。崇祯帝未准。群臣见状,更加激愤,决心扳倒周延儒。于是,监察官、言官等纷纷上疏,弹劾周延儒。山东佥事雷祥上疏弹劾范志完、赵光汴在清兵深入时躲避不敢与战,见死不救,杀良冒功,贪污军饷,并指出他们如此胆大妄为,是受座师周延儒庇护。御史蒋拱宸弹劾吴昌时贪污受贿巨万,交通宦官李端、王裕民,泄漏机密,贪赃枉法。吴昌时,嘉兴人,是周延儒的心腹,官居吏部文选郎。他的种种罪行,都与周延儒有关。接着,给事中曹良直也上疏弹劾周延儒,列举10大罪状。

崇祯帝不知道周延儒及其爪牙背地里干了这么多坏事,他震怒了,亲御中左门,审讯吴昌时。吴昌时死不认账,他的腿被打断了,还是不招供。他知道,一旦招供,必死无疑; 不招供,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这时,御史蒋拱宸当面揭露他勾结宦官,为非作歹,列举大量事实。崇祯帝怒不可遏,判处吴昌时死刑,收监待斩。同时,有杀周延儒之意。

阁臣魏藻德、陈演也极为怨恨周延儒。魏陈二人同为薛国观门人。薛国观任内阁首辅时,吴昌时为行人——一个掌奉节、奉使的官。薛国观素恶吴昌时之为人,待考选官吏时,吴昌时担心薛国观跟他过不去,通过薛国观的门生求见。薛国观虚与周旋,说让他去吏部任职。等任命下来,吴昌时的官位是礼部主事,权势很小。吴昌时恨恨不已,遂联合东厂理刑官吴道正揭发薛国观受贿之事。后来,薛国观被免官、处死。魏藻德、陈演欲为恩师报仇,吴昌时已判死刑,他俩便拿吴昌时的主子周延儒开刀,历数周延儒之罪。

崇祯帝被众大臣说得心动了,下诏削去周延儒本官及一切兼职,发兵逮捕周延儒入京。

周延儒知道皇上震怒了,自己性命难保。押送路上,他装病不走,托从前的辅臣王应熊入京为他说情。崇祯帝获悉,王应熊刚入京,未待说一句话,便喝令他回去。周延儒没指望了,只得上路。

到了京师,周延儒被关押在正阳门外一座古庙里。他上疏乞求开恩,崇祯帝不予理睬。执法部门判处周延儒流放戍边,崇祯帝说太轻; 周延儒的几个朋友上疏说情,崇祯帝斥其荒谬。这年冬十二月,吴昌时被斩首。崇桢帝传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没其家产。

周延儒自尽身亡,成为明朝第3个被杀的辅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