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君子比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所以中国人历来敬天重德,讲求品格和节操,“比德”的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人们常常将一事物比拟成一种人的美德,如竹象征“节”,梅象征“骨”,玉象征君子的内在气质,莲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等,表达了人们对正人君子高尚品德的推崇,对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岁寒三友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人们一直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君子”“岁寒三友”。在北风凛冽、万物凋零的时候,它们迎风傲雪,坚韧不拔,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视为高洁和气节的象征。后来,也有人提出了“岁寒四友”之说,即“松、竹、梅、石”,多了一个“石”,取其“坚如磐石”来寓意君子坚韧不拔的品格、气节。

松,四季常青,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它质朴、庄重的个性给人以祥和持重的感觉。它生机盎然,追求阳光,有一股文天祥《正气歌》所云“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的浩然之气。而震荡山谷的松涛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坚毅和持久。古人以岁寒比喻乱世,松柏比喻君子。何晏说:“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指君子的品格就如同松柏一样,虽身处乱世逆境,但不为物惑,不改初衷,始终道心坚定。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梅花凌寒绽放,开在百花之先,历经严寒,独树一帜报早春的品格,被誉为“东风第一枝”,一直为人们所赞颂。人们钦佩它坚强高洁的品格,“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它志向高远,却淡泊宁静,香飘人间,“清气满乾坤”。它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洁净的身心,唤醒万芳迎接春天的到来。梅花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坚韧性和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给人以立志奋进的鼓舞,使人看到希望,看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无数仁人君子,他们都具有梅一样的品格。如陶渊明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心忧天下;陆游忧国忧民,虽屡遭贬谪而报国之心却始终不改,一生爱梅、咏梅、以梅之风骨自喻,“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竹,不怕寒冷,也不惧炎热,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纯洁、虚心、有节的高雅之士的象征。冷热起伏,只会使它显得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剑拔十寻,枝摩苍天。人们把竹人格化,以竹比德,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中国历代文人都把竹子的清雅比为君子的文明有礼,贞洁视为自尊自爱,心空表现为宽容、虚怀若谷等,这些都是古代君子具备的基本品质。因而,在岁寒三友中,似乎“竹”更受古代君子的厚爱。

中国的文人墨客、隐者雅士之所以喜欢种竹、赏竹、咏竹、画竹,甚者视竹为友,以竹为伴,是因为竹子的形意神韵之中,能够寄托君子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应有的可贵品质和情操。人们以物寓人,借以陶情励志,勉人励己。

从古至今,咏竹、赞竹的诗文数不胜数,足可见中华民族对坚强不屈、重节气、正直、谦虚等这些品质美德的推崇和向往。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把竹比为贤人君子,他认为君子看见竹,就会以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质节操来勉励自己立德修身。他在《养竹记》中说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唐朝诗人张九龄《和黄门卢侍郎咏竹》云:“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宋朝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直竹》云:“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墨君堂记》赞竹云:“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元朝马谦斋《咏竹》云:“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元朝杨载《题墨竹》云:“风味既淡泊,颜色不妩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竹画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以画竹闻名于世,他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称赞的还是竹。

此外,除了“岁寒三君子”的称呼,在古诗文中常提到的“花中四君子”中也包括梅和竹,即梅、竹、兰、菊。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花中四君子”,松、竹、梅都以其不惧风雪的傲然风骨,为世人展现出高风亮节。

君子如玉

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又一宝贵资源,融合在道德观念与礼仪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以美玉之质比君子之德,儒家对玉赋予了道德内涵并作出了精辟的诠释。

自古以来,都有“君子佩玉”的说法。《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里如是解:玉,本义作石之美者,即色光润,声舒扬,质莹洁之美石名之曰玉。帝王之王,一贯三为义,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法天地也。珠玉之玉,三画正均,像连贯形,近俗不知中上之义,“玉”字加点于旁,以别之。故珠玉之“玉”,本作“王”,俗作“玉”。

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外在的美丽,而是重其内涵,因为玉器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自比,作为自己的人生启示,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

玉的品质即君子之德,也就是人内在本善的外现。君子之德有哪些呢?

仁,即厚以待人,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同情爱护曰仁。“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君子只是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强求于人,所以无怨无恨。心里有别人是善的开始,心中没有别人是恶的开始,内心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的人可能就会强取豪夺、无恶不作。“仁者人也”,任何时候能想到别人,才是真正的人。“仁者无敌”,真正的善良人,没有敌人。

义,天理正路曰义。朱熹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可见遵从天理道德就是义。

玉的品质坚硬而不伤人,展示了玉的高洁:“挠而不折,锐廉而不忮”展示了玉宁可折断也不弯曲的精神。这是玉的可贵,也是君子美德的昭示。

智,本义当“知”讲。玉的纹理细致周密,就如同有智慧的君子,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考虑周全,触类旁通。君子做事沉稳而不焦躁、周全而不偏执。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就是智慧。

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笃实不自欺,亦不欺人之意。”所以,诚就是信。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玉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上不欺天下不骗己,就是君子之信。信,还有听从人言之意,也就是能听进去别人说的话,听从不疑,为信。

礼,礼是人类与生俱来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自然法则。玉坠,只要人戴上它,它就自然地垂下去,垂之如坠,非常生动地表述了礼的形象,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谦恭有礼的。正如君子,自卑尊人。卑是谦卑,不是卑贱,是放低自己,放下自己,才能真正地尊敬别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畅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这就是古人所称玉蕴涵的五德。

古代人重视道德修养,这从古人对玉的钟爱可见一斑。

后来,孔子在《礼记》中全面提升扩大了玉的品德,又赋予了玉“十一德”。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

因为玉的美必须经“切、磋、琢、磨”的繁复工序才能焕发,所以《经·卫风》的一首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就像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这样玉器又成为君子修养、磨炼品性的象征。

玉石,在中国的认识与西方现代科学对矿物岩石的认识是不同的。西方的矿物学、岩石学是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着重研究物质成分、形成过程等,并以此为基点对岩石与矿物进行分类、鉴定。而中国古代对岩石矿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牵扯了思想领域的问题。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时时警醒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是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待人宽则己严;光华内敛不彰不显。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的,所以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应用、佩戴是基于道德与精神的原因。

古代人在玉石的应用上,也绝不是现代人以玉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在古代,人们是相信神的存在,神庇护着人,人们遵守神告诉的道德与行为标准,生活才有美好的天地。人们为了感谢天地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从而开始了祭奠。也就开始了用玉石“礼天地四方”。

而今的人们把玉石当作发财的工具、漂亮的装饰,甚至财富的炫耀,随之而来的作假、上色、优化等手段只是为了经济上的获利,完全忘了玉石的真正意义,加之媒体上的炒作,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玉石的根本用途,想来让人痛心。

当今社会某些人的道德风尚日渐走偏,把追求物质利益、个人享乐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仅仅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和相互利用,社会现象不断突破人类道德底线。在这些人中有多少人还能保持自己真正如玉的本色?又有多少人能坚守“岁寒三友”的节操呢?

目前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呼唤,给我们的民族和社会带来美好的希望。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有识之士按照传统道德标准的理念去做,净化自己的心灵,传播善念和良知,唤起更多的人用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民族精神的大厦就一定更加宏伟壮丽。玉之精神,梅之风骨,松之气节,竹之操守,是这些有着崇高品格和节操的君子的写照,是这些勇于捍卫真理的仁人志士的写照,是这些有着无比坚定信仰和信念的中华民族脊梁的写照!

中国古代君子不仅比德于此,还有很多,比如君子比德于“莲”,取莲之清高淡雅、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绝不随波逐流。

还有“剑”。剑在春秋时代已经成为文武合一“君子”的象征。因为剑往往是笔直不弯的,取其“中”“不曲”的含义,正如同翩翩君子,其实古时候很多人身上都佩戴着剑,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事要秉持中庸、不屈不挠。

要铸造一把好剑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往往比制作其他兵器需要更多的时间,铸造完成后还要依据使用的目的,选择开锋的程度。

人也是一样,想要成为一名君子,就必须经过重重地焠炼,经过无数生活挫折的考验、磨炼,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才能达到圆融于世。

无论是君子之“玉”,还是“岁寒三君子”,它们之所以能感动中国人,历代相传,是因为人们对正人君子高尚品格的推崇,是因为人们心中都期盼着温暖、光明的春天,期盼着美好、真实和永恒。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