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评·名著简介·《沧浪诗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评·名著简介·《沧浪诗话》

南宋严羽著。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章,后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严羽写作此书的目的,旨在总结汉魏以来五、七言诗的发展,揭示诗的宗旨,树立盛唐榜样,以矫宋诗之弊。《诗辨》是严羽所说的“诗之宗旨”所在,是贯穿全书的纲领。《诗辨》大体上谈到三个问题:一是“识”,就是识别诗之正门,诗之高格,实际上就是“以盛唐为法”。针对对诗“作奇特解会”的苏、黄与江西派和“立志不高”的四灵与江湖派,《诗辨》开头便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生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鹜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二是“妙悟”,要“识”就要靠“妙悟”,这是领会诗的宗旨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严羽把“悟”确定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辨》),且只有“妙悟”才是从事诗歌创作的正路,即“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同上)。严羽之所以“以盛唐为法”,正在于盛唐诸公是“透彻之悟”。而严羽崇奉盛唐、标举妙悟,正是针对“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弊病而发的。三是“别材别趣”,这是严羽所认为的诗之宗旨,也是全书的理论核心。《诗辨》中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以极其鲜明的语言,从题材、效果、表达方式与艺术境界等方面突出强调了诗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内在区别,揭示了诗的情感性、趣味性、非逻辑性等审美特质。严羽也并非一味绝对化地排斥“理”,《诗评》中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以词、理、意兴为诗的三要素,与“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并不矛盾。诗中并不是不要理,而是要词、理、意兴三者浑融凑泊、无迹可求,因为诗毕竟不是议论说理之文。以上三方面,构成《沧浪诗话》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大大提高了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审美理论,深刻而又突出地阐述了诗的审美特征,并把这一特征上升为诗的本质,建立了一个同以教化为诗之本质的儒家诗论相抗衡的理论体系,从而成为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论著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盛唐为法”,从元代的戴表元经明代的高棅、尤其到明中叶的前七子,推衍为一股黜两宋、宗盛唐的文学复古思潮。而“别材别趣”,又为明后期的文学解放思潮所秉承阐发,到了清代的王士祯,则以一脉传人自命,拈出 “神韵”二字来论诗。这就是《沧浪诗话》对后世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