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戏剧文化·花雅之争
清代戏曲现象。清初,雅部昆曲开始衰落,花部(地方戏)勃兴。花部从此面临一场与处于“正音”地位的昆曲相对峙相竞争的局势,花部越繁荣,便越形成对昆曲的威胁。花部一方面遭到那些极力维护昆曲地位的封建士大夫的反对,另外还遭受了清政府的排挤、禁毁,从而酿成了一场持续将近百年的“花雅之争”。这场竞争遍及全国,而北京剧坛反映得更明显,当时在北京出现了花部与昆曲的三次交锋。第一次是乾隆初年京腔与昆曲的对峙,暂时压倒了昆曲,京腔随后被清政府引进宫廷而加以规范,京腔与昆曲的对峙状态消失。第二次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进京,大开风气,昆曲、京腔不能敌。清政府实行禁演秦腔的措施,并勒令秦腔艺人改习昆、弋腔,否则递解回籍。魏长生被迫南下扬州、苏州。第三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朗亭率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进京,从此“四大徽班”称雄。嘉庆三年(1798年)清政府又发禁令:“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演唱”。但无人遵守此令,全国其他各地也“将素习昆剧抛弃”(苏州老郎庙碑),花部终于战胜了雅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