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与宗教·开封犹太人与挑筋教
挑筋教,即一赐乐业(以色列)教。所谓挑筋,是指人们宰杀牛羊时,将其腿筋挑断舍弃不食的习俗,故称此种习俗为挑筋教。据说,犹太人的祖先以色列在与天使摔跤时,被天使摔伤了腿筋,从此犹太人便不食动物的腿筋,可见挑筋教就是古代东迁到中国的犹太教。
明朝万历年间,确切说是公元1605年,河南开封有一个已经中举的挑筋教徒艾田,到北京考进士,在北京得到一本宣传天主教的小册子。他读过后,认为自己的信仰与小册子上所说相似,便去拜访意大利在中国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仔细听完艾田的叙述,认为艾田所属的宗教应是非常古老的犹太教的一支,于是派出传教士到河南省府开封考察。在开封,传教士们读到了挑筋教写在羊皮上的经文,断定挑筋教就是古犹太人的犹太教。利玛窦神父把这一情况详尽记录寄回意大利,公开报导,中国开封居住着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遂在欧洲引起极大的轰动。
自西汉时期张骞通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波斯、罗马等地就建立起了联系。在公元1至2世纪的战争中,犹太国(Juda)的耶路撒冷被提多(Tite)皇帝摧毁,大约有六十万犹太人被迫离开故土,流散世界各地。一支流移到印度孟买的犹太人中的一小部分,于东汉明帝时期迁入中国。唐朝时他们在长安居住,后周时期又迁居当时的京都——开封。北宋王朝建立后,他们得到皇帝的恩准,留居开封。金朝大定三年(1163),他们在开封修建了一座会堂(犹太教礼拜寺),自名其教为“一赐乐业教”。明朝时,一个名叫当俺尚(可能是哈桑)的犹太人成为朝廷的高级将领,于是很多犹太人也得到了官职。清初,开封犹太人赵映乘中了举人,曾任福建和湖广按察副使。这个时期挑筋教发展兴旺,犹太寺院也修得格外气派。清朝中、后期,开封犹太人的信仰特征已逐渐消失,犹太寺庙完全坍废。最后,犹太人将自己祖产寺庙及遗址都卖给了英国圣公会主教。挑筋教不复存在。这个民族以一千多人,竟在开封留存了一千多年。16世纪以前,他们还与波斯保持着联系,可以经常获得经卷。但当南京、杭州等地的犹太人已被汉族同化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后,开封的犹太人也逐步走上被汉族同化、融和之路。
挑筋教教徒不吃猪肉,在入寺礼拜时均须头戴蓝色小帽,这习俗又近似回民,故又有“蓝帽回回”之称。挑筋教所用的《经》或《大经》,是指《摩西五经》;《散作》,指的是《圣经》及《礼拜书》《先知预言录》等。其《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后由基督教承继而被统称《圣经·旧约全书》。每逢安息日,即星期六,他们不动烟火,不煮烹任何食物。男孩出生必行割礼,不食不洁之物。严禁崇拜偶像,孟正气神父所绘开封犹太教寺庙草图表明,挑筋教寺庙坐东向西,门口有牌楼,庭院及各侧门、汉文碑、大理石狮子雕像、铜铸的大香炉、挑筋灶(即把准备烹煮动物的腿筋挑断之处)和祠堂。而祠堂中仅有摩西主教位及背椅,无偶像。
挑筋教原有七十余姓,最后只剩赵、金、石、李、高、张、艾等七姓。他们只在教徒间互相通婚,而绝不与其他回回或汉族通婚,从而使犹太民族得以延存一千多年。挑筋教尽管在许多方面保持了他们的习俗信仰,但也吸取了不少中国文化,如尊崇皇帝、祭祖祭孔等。又由于他们不吃猪肉、不拜偶像的习俗与回民习俗相似,一些犹太人逐渐融入回回民族之中。开封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水灾,挑筋教的羊皮经书遭灾被毁,一些犹太人被淹身亡。到了清末民初之际,开封的犹太人就所剩无几,而当最后一个通晓希伯来文、能读懂犹太教羊皮经书的掌教(即拉比)也在赴青海做生意的途中死去后,犹太人便完全与犹太教分离,逐渐融汇于华夏民族之中了。
自从犹太王国被罗民帝国攻占后,犹太民众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均受歧视迫害,唯独来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丝毫没受歧视,更无遭到蒙古、汉、满族统治者的迫害,最后与华夏民族完全融合,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深厚、宽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