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塞上胜迹此亦奇·古建筑
海宝塔 海宝塔俗称“北塔”,坐落在银川市北部的海宝塔寺内,是宁夏较早的一座古建筑。海宝塔究竟建于何时,已难确定。清乾隆年间所修的《宁夏府志》中称其为“盖汉、晋间物矣”。相传十六国时,大夏国王赫连勃勃曾为重修,故又称“赫宝塔”、“黑宝塔”。“海”、“黑”可能是“赫”音之讹传。
海宝塔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山门、接引佛殿、大佛殿、韦陀殿和卧佛殿,海宝塔建于大佛殿和韦陀殿之间,居寺院中心。海宝塔连台基和天盘共十二级,通高五十四米,塔基的东面有台阶可登上塔座,塔座东面正中辟有券门,进券门后分左右暗道,从两侧可逐级登上塔座回廊。塔身呈正方形,每面正中又突出一宽脊,每层每面正中设拱形明窗,明窗的两侧各有一个壁龛,形制与明窗相同。塔顶四角攒尖,上立桃形四角尖顶绿色琉璃塔刹。塔内有木制楼梯,可盘旋而上。塔室为十字形砖砌拱券。塔的各层四角都系有风铃,每当微风吹动,“叮铛”作声,益显出古塔清寂肃穆的气氛。
海宝塔造型简洁明快,匀称端庄,结构缜密严谨,层次丰富,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海宝塔建造以来,曾多次修茸,见于史载的有两次,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因被地震破坏而重修。现在的形制,定形于康熙间重修时。
承天寺塔 承天寺塔俗称“西塔”,坐落在银川市区西南的承天寺内,始建于西夏毅宗天祐垂圣元年(1050),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承天寺是西夏的一座名寺,当时高僧往来,香火鼎盛,游人不绝。
承天寺塔是一座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塔身十一层,总高六十四点五米。塔室为方形空间,面东一壁有一佛龛,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可盘旋而上。塔身一至三层,有龛无窗,四至十层,每层交替设拱形窗洞,偶数层为东西向,奇数层为南北向,最高层四面开设圆窗。每层壁面,设拱形壁龛,各层塔角,均悬挂风铃。塔顶为八面攒尖绿色琉璃刹座,上立桃形八角塔刹。塔身整体轮廓为八角锥形,显得秀削挺拔。
承天寺塔在明代曾几次修茸,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在宁夏为庆靖王时,曾修塔并增建承天寺。庆靖王之孙庆怀王也修整过承天寺塔。清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塔受到严重破坏,渐成废址。现在的塔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按原貌重修。
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地处距银川西北四十五公里的今贺兰县金山。这里是贺兰山的东麓,三面环山,唯东面缺口可瞰视宁夏平原。双塔建于面南的山坡上,东西对峙,相距百余米。东面一塔,为砖筑八角形,每边长二点五米。塔身十三层,高约四十五米,塔身为“密檐式”结构,第一层塔身较高,第二层以上塔身骤短,且随着塔高,往上檐与檐之间的塔身又逐层缩短。第十三层上置莲花刹座,承托着作为塔刹的数层相轮。每层塔檐下,各面有两个砖雕兽头,怒目圆睁,形象威猛。塔室为圆形,原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板楼层结构,如今已毁坏。
西面一塔,高十四层,与东面塔相仿佛,但外形略丰硕,外表装饰比东面塔更为华丽。从第二层起,往上各层八面的正中砌有一浅壁龛,龛内塑佛像一尊,或坐或立,各具姿态。龛的两侧,饰有砖雕兽头,口含串珠。每层塔棱转角处,又雕有佛像一尊。众多的雕饰,使塔身显得绚丽别致。
双塔前面和中间的空地上,原建有佛寺,现已不存。塔和寺所建年代也不见记载。但成书于明嘉靖年十九年(1540)的《嘉靖宁夏新志》中引有安塞王朱秩炅的诗句:“文殊有殿存遗址,拜寺无题话旧游。”1986年又在西塔刹座穹室发现西夏文物等,并发现塔上琉璃套兽与西夏陵出土的琉璃套兽相同,由此可推断,双塔建于西夏时期,距今已有八百余年。
青铜峡百零八塔 青铜峡是宁夏境内的一个黄河峡口,此处地形险峻,黄河水深流急。百零八塔坐落在现今青铜峡市峡口黄河西岸一个陡峭的山峦上。百零八塔是一个由一百零八座塔组成的塔群,它依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自高向低按一、三、五、七、九……奇数排成十二列,构成一个总体为等边三角形的巨大塔群。每座塔的结构大体相似,略有差异。顶端一塔最大,高三点五米,其余的塔均高二点五米,二层以下,塔底均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塔群的形制,大致为四类:顶端一塔,塔基为方形,塔身为覆钵式,东面辟有龛门;二至四层,塔身为八角鼓腹尖锥形;五至六层,塔身为葫芦形;七至十二层,塔身为宝瓶状。各塔均为砖砌实心,宝珠式塔顶,外表涂白灰。揭去后世维修涂上的白灰,可看出最早塔身的白灰上涂有彩绘。
百零八塔的建造年代不详,据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题记的帛巾和佛祯等实物推断,塔群可能建于西夏。这种按几何图形排列的塔群,在我国古代古塔建筑中尚无他例。
田州塔 田州塔位于平罗县姚伏,因而又俗称“姚伏塔”。该塔坐落在高约三米,夯土外表包砖的台基上。田州塔共八层,高约三十八米,呈六角形,是一座楼阁式砖塔。塔的各层南北开设直通的券门,其余四面辟券门或壁龛,塔顶呈锥形,用绿琉璃瓦砌成。第一层的塔檐下,有十分精美的砖雕,其中有仿木建结构的华丽的斗拱、替木、柱头、椽木等,还有各种花卉、佛像和人物等,形态生动,玲珑剔透,工艺高超,显示出精湛的砖雕艺术,为宁夏所有的古塔中所仅见。
田州塔始建何时不详,推其塔名当得之于田州城。《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载:“田州城在镇(指明代宁夏总镇,即今银川市)北六十里,西夏所置,蒙古废。”因而,田州塔很可能是西夏时期的建筑。塔的南面门楣上方嵌有一块石匾,刻“田州古塔”四字,匾的左下侧,刻有“乾隆四十八年六月重建”字样,表明该塔曾于1783年重新修茸。
高庙 高庙位于中卫县城正北,占地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7平方米,计有二百六十余间建筑物。整座庙宇坐北朝南,依一条中轴线,所有建筑物左右对称,逐次伸进升高,最高层达二十九米。
高庙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最下部是保安寺,山门之上是奎星楼,进山门迎面是一座双层小牌坊,小巧玲珑,称弥勒阁。拾级而上,是大雄宝殿,殿门两侧的排墙上,饰有砖刻浮雕,东为“神龙献瑞图”,西为“威凤呈祥图”。殿旁两壁有颂佛彩绘。殿东侧为地藏宫,西侧为三霄宫。穿过大雄宝殿,登二十四级台阶直达南天门,前十二级台阶为天桥形,两侧有隧洞环绕,称轮回洞,四周建有灵官、诸神等殿阁。进入南天门,正面是三层中楼,造形秀丽精雅,中楼两侧为钟鼓楼、四仙阁、观景台等。穿过中楼,是建在高基上的三层正楼。正楼一层为五岳殿,东配殿为三官殿,西配殿为祖师殿,二层为玉皇殿,三层为圣母殿。正楼两侧为文武楼,东为文楼,西为武楼,文武楼下层为龙王宫。整个高庙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觚棱互摩,檐角高翘,整体布局紧凑回曲,错落有致,格局别致,突出显示了中国古代廊庙建筑的特色。
高庙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载,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已有高庙,初称为“新庙”。清康熙和乾隆年间,“新庙”因地震毁坏而重修,清咸丰八年(1858),又加以增建,改称“玉皇阁”。1942年,因失火,主要建筑群焚毁。次年重修,历时四年而成,称为“高庙”。
同心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在同心县旧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穆斯林中有较大影响,不少知名的穆斯林学者曾在这里求学讲学。
同心清真大寺建立在耸出地面达七米之高的青砖基台上,寺门向北,门前有一仿木建结构的砖照壁,照壁的中心,有砖雕花木图一幅,甚为精美。由券门通过暗道,有石砌台阶可登上高数米的台基,上面有邦克楼、礼拜堂、阿訇住房等。邦克楼是一座二层四角攒尖顶的建筑,轻巧秀丽。它的对面是砖雕月桂松柏图照壁,构图清新素雅。礼拜堂是清真大寺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是一座两个歇山顶和一个卷棚顶前后勾连的殿堂式建筑,前殿进深五间,面阔七间;后殿进深九间,面阔七间,可容纳七八百人。殿内用二十根圆柱支撑梁架,柱枋间饰有云纹挂落。门楣、樯壁上雕缕有阿拉伯文和花卉图案。整个礼拜堂体态宏大,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艺术与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的交融。
同心清真大寺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始建于明代。从其照壁及礼拜堂等处保存的题记来看,曾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次重修。
牛首山寺庙群 牛首山位于银川平原与中卫、中宁平原之间,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主峰由南北相峙的武英、文华两峰组成,望之如牛犄角,故称牛首山。
牛首山寺庙群可分为东西两个寺庙群。西寺庙群依山峦走向,沿山体形势自上而下修建。牛首山主峰顶上建有大西天寺、小西天寺和清凉寺。这三个寺鼎足而立,高低不一,内有如来、伽蓝、观音、十方宝佛、眼光菩萨等佛像及迦叶塔、佛母洞等。沿山势而下,在牛首山西麓的幽谷中,建有万佛阁、睡佛阁、净土寺、三教堂等寺庙。睡佛殿中有金牛池,据传系明代庆靖王朱栴见池中有金牛显现而得名,并有明代万历年间的碑刻。由净土寺向南,分别坐落着大鸿庵、观音庵、极乐寺等。由净土寺向北,则建有滴水寺、万寿庵、地喑塔及弥陀、文殊、普贤诸殿。整个寺庙群枕山面河,错落掩映在葱笼的山树之间,景致壮观。
东寺庙群在西寺庙群东十华里处,有金山寺、保安寺、龙泉寺、晴峰寺等寺庙。东寺庙群以金山寺为中心,金山寺前有赵家寺(娘娘庙),北面的山坳处建有大鸿庵,庵后的高崖上坐落着保安寺,寺内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碑文记载,其寺于明弘治五年(1492)和清顺治十一年(1654)重修。由保安寺向东,山腰上建有苦工庙,山巅上坐落着晴峰寺。由此向南,山坡上依次修建有药王庙、睡佛洞、还魂堂,山顶建有观音堂。还有几座不知名的小庙宇坐落在南山坡底。由此向西,依次有三佛殿、四量庵、西方境、龙泉寺等。由龙泉而上,峰峦上建有山神庙,天王庙坐落在峰巅上。沿山谷继续而前,还有太阳宫、无量殿等。
牛首山寺庙群是宁夏最大的寺庙群,众多的庙宇依山而建,参差错落,随势呼应,气势不凡,体现出我国古代庙宇建筑中的多种风格。根据碑文记载,这些庙宇大多初建于明代,后曾数次重修。牛首山寺庙群也是远近信徒重要的朝山拜佛之地。每至朝山庙会之期,八方香客纷至沓来,香火缭绕,旬日不绝。
南门楼 南门楼又称“南薰楼”,坐落在银川市老城南部的南北交汇之口。南门楼底部为二十余米高的巨大台座,门楼为木建楼阁式,二层重檐,红墙碧瓦,雕梁画栋,其形制与北京的天安门相似,气势十分雄伟,为古城银川增色不少。
最早的南门楼,在西夏时期就可能存在。11世纪初,西夏统治者李德明曾在当时的怀远城(即今银川市)大兴土木,修筑城墙,营造城门、宫殿、官署、宗庙等,意在定都于此,并改怀远为兴州。当时所建城门中,当有南门楼。李元昊继位后,即以此地为西夏都城,正式称帝,改称为兴庆府,只是当时南门楼的形制已无从稽考。
明代正统年间,社会安定,银川城墙又重修,环城建有六个门楼,南门楼即称为“南薰楼”。“薰”即为“极言气势之盛”之意,可见此楼之宏大。清乾隆三年(1739),银川地震,城毁楼塌。乾隆五年又重建。辛亥革命时,门楼毁于兵焚。现在的南门楼为1917年重建。
玉皇阁 玉皇阁坐落在银川市老城解放东街,底部为高约十九米的砖砌台座。台座底部中间,为一拱形大门洞,可通车马行人。台座上的主体建筑,是二层重檐九脊歇山顶大殿,宏大雄伟,四周围以朱漆栏杆。大殿双侧为重檐飞脊的双层亭式钟鼓楼。一座铃珑别致的卷棚小殿,连接大殿中间。远远望去,整个建筑重楼叠阁,飞檐凌虚,气势雄健。
玉皇阁始建年代不详。现其位置正是明代宁夏府城鼓楼的位置(见于明《弘治宁夏新志·宁夏府城图》)。清康熙、乾隆年间,玉皇阁因地震而毁,乾隆以后重修,内置玉帝铜像,称为玉皇阁。
钟鼓楼 钟鼓楼坐落在银川市老城市中心,始建于道光元年(1821),距今一百七十余年。现在的钟鼓楼重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直到1917年方始完工。
钟鼓楼下部为一个高大的四方形台基,台基下为十字拱形大门洞,为四方街道交会处。大门洞上有石刻,东为“迎恩”,南为“来薰”,西为“挹爽”,北为“拱极”。台基东面的大门洞旁辟有一小券门洞,入内沿级而上,可来到台基上。台基上的主体建筑,为十字歇山顶的三层楼阁,翘檐飞脊,挺拔秀美,是银川市老城一引人注目的景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