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沧海桑田几度秋·历史篇章
宁夏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宁夏就有人类的活动。1923年,考古学家在宁夏灵武县城东北六十公里处的水洞沟发现了当时人类活动的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造石原料和石器,其石器造形显示出当时的居民已有较高的造石技术,在我国其他同时代的遗址中尚不多见,这便是著名的“水洞沟文化”。
西周晚期,宁夏南北地区曾经一度是西周的领地。这时,宁夏地区生活着史称为“戎”的少数民族,并建立了一些不相统属的小方国。西周晚期,居于西北地区的戎族强大起来,不断侵扰周境,致使周的势力逐渐东移。
春秋初期到战国晚期,宁夏全境都居住着义渠、昫衍、乌氏等戎部族,其中义渠戎的势力最为强大,并长期与东面的秦国相抗,双方的战争持续了一百余年。公元前272年,秦终于击灭义渠戎,征服了宁夏的大部分地区。为防止残余义渠的反攻,秦在今西吉、固原北面一带修筑了一长条城,其遗迹至今尚存。
秦统一全国后,划宁夏地区为其北地郡属地,在原义渠戎、昫衍戎、乌氏戎聚居之地置县。秦还将大批六国臣民迁移至北地郡,垦荒种地,修渠灌溉,对宁夏平原进行了早期的农业开发。为加强西北地区的防卫。秦派蒙恬北击匈奴后,沿黄河修筑了数十座城堡,屯以重兵,就地垦植,也促进了宁夏的农牧业发展。
西汉初年,游牧于北方的匈奴数次大举南侵,公元前166年,攻入位于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的朝那、肖关至等地,杀北地郡太守孙邛。汉武帝即位后,视宁夏为战略要地。为加强与匈奴作战的军事实力,在宁夏全境广泛设立苑监,蓄养军马,大力发展经济。公元前121前,汉武帝命霍去病、公孙敖率军从北地郡出击,大败匈奴,并将匈奴浑邪王四万降众的一部分安置在北地郡境地。次年,汉武帝又迁内地七十万灾民到土地丰饶的河套以南地区,大批移民被安置在宁夏黄河沿岸区域。他们开荒种田,修渠引水,至今在宁夏平原仍在发挥作用的几条渠就是那一时期修建的。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这一带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冠盖相望”的繁盛景象。为加强边备,宣威于匈奴,自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88年的25年间,汉武帝还曾六出萧关,巡视边塞。
公元114年,由北地郡析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县,即今宁夏固原。高平是宁夏历史上第一个郡治,也是当时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上的一个重要城镇。
西汉末年,大量的羌、鲜卑等族人民被安置在宁夏境内,因不堪统治者的欺凌,羌族人民在东汉时期多次举行大规模起义,至使东汉王朝“兵连师老不暂宁息”,遭受到沉重打击。
三国至西晋初年,匈奴、鲜卑等族大量进入宁夏地区。公元407年,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宁夏为其主要领地。赫连勃勃死后,北魏占有宁夏地区,在今固原和灵武西南分别置高平和薄骨律两个重镇。薄骨律守将刁雍治理有方,他筑坝拦河,修渠灌田,筑城储谷,造船运粮,使当地的农、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北魏又将降附的柔然族万余户和大量的敕勒族安置在高平和薄骨律二地,后又将高车部众迁到高平,使宁夏聚居的民族益为增多。公元578年,北周将三万多俘获的南朝陈的将士迁居灵州,使江南的文化及风俗传入宁夏。由于宁夏平原经济发展,已有“塞北江南”之美称。
隋唐之际,突厥不断滋扰北境,宁夏地区成为突厥与唐军刀光血影的沙场。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出重兵抗击突厥,在灵州、贺兰山北等地大败突厥,威扬北疆。由是,北方回纥、拔野古、斛薛等少数民族诸部首领纷纷要求臣服。公元645年8月,唐太宗来到灵州,与北方诸少数民族首领相会,并写下“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句,勒石以记其盛会。唐太宗还下令,于灵州等地设立特别州府,以安置归附的回纥、铁勒等部。此后,宁夏地区摆脱战乱,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至唐高宗和武则天时,宁夏羊马兴旺,广开屯田,粮食丰足,经济再度繁荣。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太宗奔走四川,太子李亨则北上进入宁夏境内,由原州到达灵州,在此重新聚集力量,并于756年7月12日在灵州宣布即皇帝位,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
五代时期,居于西北部的党项族的势力不断扩大。宋初,因不满于北宋边将对党项族的残暴压迫,党项族拓跋氏首领李继迁联络党项族诸部抗宋,于公元1002年攻占灵州。李继迁战死后,其子李明德在怀远城(今银川市)大修宫殿、门阙,以国君自居,决定建都于怀远,并改怀远为兴州。李明德病死后,其子李元昊改兴州为兴庆府,大大扩展其势力范围。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国都为兴庆府。西夏共传十世,历时一百九十年。其最盛时,疆域“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抵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今银川市周围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委任中书左丞张文谦为中兴、西夏路的地方长官,善办水利的郭守敬与他一同赴任。他们到宁夏后,公布告示安定人心,发动军民兴修水利,疏通了唐徕、汉延、秦家等数条大渠和70余条支渠,灌溉田地九万余顷。郭守敬还勘察了今银川至内蒙古东胜一带的黄河,向忽必烈提出“可通漕运”的建议,促进了宁夏的航运事业。忽必烈对宁夏的军事屯田十分重视,曾令大批回回军队迁至此屯田,还任命原西夏国相斡道冲的孙子朵尔赤负责筹划屯田之事。朵尔赤扩大了屯田面积,修整了许多黄河岔流沟渠,成绩显著。忽必烈在位时,还多次迁湖北等地的居民和南宋军人到宁夏屯田,前后所迁军民一万余户,所屯田地遍及宁夏。在元代,在宁夏地区仅官府的各类屯田便有五千四百余顷。
明代,为防御北方瓦剌、鞑靼的侵扰,明统治者在北部边疆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其中包括宁夏、固原二镇。明王朝为统一节制宁夏、甘肃、绥远三边的军事行动,还设置三边总制,总制府设在固原。此外,为加固边防,明朝还仿效秦皇汉武,重修长城,将“九边”连结起来。这条边墙(长城)西起黄沙嘴,东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共长387里。
明代中叶以后,明王朝日渐腐朽,宁夏地区战祸迭起,兵灾频仍,人民遭受离乱之苦。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固原士卒揭竿而起,响应高迎祥等的起义,加入到推翻明王朝的战斗行列中,以这支力量为主,先后攻占了陕西泾阳、富平、淳化等地。1631年,起义军刘五等部再次攻入固原、平凉时,固原回族立即应和,参加起义。此后,李自成起义军曾数次攻占隆德、同心、海原、固原及宁夏中北部地区。1645年,清军占领宁夏,但李自成部将贺珍、李明义仍率起义军余部在宁夏坚持斗争,长达数年之久。
清代康熙年间,康熙曾大举治理黄治水患,宁夏旧渠也得到整治,并先后修筑了大清渠、七星渠等新渠,大片田地得以灌溉。由于清政府采取休养农耕的政策,宁夏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康熙初年,居于新疆的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并于1690年攻入内蒙古乌珠穆沁境内,于是宁夏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康熙在平定准噶尔的布署中,指出“宁夏地方最为紧要”,派重兵结集宁夏,出击平叛。1697年,康熙在第三次亲征叛军时,途中自横城渡黄河来到宁夏,经巡视边地后,训谕官员体恤兵民之苦,并以“扈从人众,恐多留一日即滋扰百姓一日”之故,辞谢宁夏军民和乡绅的挽留,驻跸十余日后离去,在征途中即得到叛首噶尔丹兵败仰药自杀的奏报,这才班师回朝。
乾隆年间,因回民新教(哲赫忍耶)创始人马明心被兰州知府杨仕玑杀害,固原盐茶厅田五联络甘肃通渭县张文庆发动回民起义,清军多次围剿失败,遂由尚书福康安、侍卫大臣海兰察等领兵驰援,将起义残酷镇压,许多无辜的新教回民亦被杀害。宁夏回族人民与清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清末,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陕西、宁夏、甘肃等西北地区的回族民众相继而起,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清斗争。1863年3月,回族哲赫忍耶教派领袖马化龙在宁夏金积堡起义,坚持奋战多年,“占据城堡,蔓延千里”,并击毙清军将领刘松山,成为西北回民反清斗争的中心。1870年,清政府派大军围剿金积堡,因力量悬殊,起义军英勇抵抗后失败,马化龙亦被害,书写了清末宁夏史上震撼人心的一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