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甘肃的地理环境与疆域沿革·甘肃的疆城沿革
甘肃古称秦凉之地,以境内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二地的首字而命名,简称“甘”,又以省境大部分在陇山以西,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亦简称“陇”。
甘肃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为“雍梁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互相兼并,在甘肃境内建立了义渠、密须、秦、共、月氏、乌孙等诸侯国家,是西戎或戎狄等部族居住的地区。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兴起于甘肃清水、天水一带的秦国遂奄有岐山以西地区,秦武公、穆公、献公时,沿渭河逐渐向西开拓,前279年,置陇西郡(郡治今甘肃临洮县),前272年,又置北地郡(郡治今甘肃宁县西北),这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甘肃属于北地、陇西二郡管辖。
西汉实行郡国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又称十三部),一百零三郡,甘肃境内设置有北地、陇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天水、安定、武都、金城等十郡,甘肃大部分郡县属凉州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北地郡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时,甘肃政区建置大致沿袭西汉。东汉初,将朔方刺史部的北地郡划归凉州刺史部,汉明帝永平十年(67),改天水郡为汉阳郡,河西四郡仍如西汉。东汉中期以后,郡国、属国数量增加。汉安帝时,增加了张掖、居延属国,后改为西海郡,改阴平道为阴平郡。凉州剌史部总辖区无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仍沿袭郡国之制。三国时,甘肃大部分属魏,设有凉州、秦州。凉州领有金城、安定、武威、张掖、西郡、酒泉、敦煌等郡;秦州领有陇西、南安、汉阳、广魏等郡。蜀汉在甘肃境内辖有武都郡、阴平郡,二郡辖区大部在今陇南地区。西晋时,安定郡改雍州,河西地区为凉州,领有金城、武威、张掖、西郡、酒泉、敦煌等郡,渭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设置秦州,辖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等郡。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大乱,甘肃境内先后建立过五凉(前凉、西凉、北凉、后凉、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成汉、仇池等政权,各政权都在甘肃境内,有行政设置,进行有效的管辖。南北朝时,甘肃先后被北魏、西魏、北周所管辖。
隋统一后,在今甘肃东部设置会宁、陇西、天水、平凉、安定、北地、弘化等郡;在甘肃中西部置金城、枹罕、武威、张掖、敦煌等郡;在甘肃南部设置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等郡。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设置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始见于史册。
唐朝时,划全国为十道,后又为十五道,甘肃境内有关内道,领泾州、原州、宁州、庆州等;陇右道领秦州、渭州、成州、兰州、河州、洮州、岷州、临州、宕州、叠州、凉州、沙州、瓜州、甘州、肃州等;山南西道领文州、扶州。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西顾,泾、陇以西尽为吐蕃、回鹘所占。
五代十国时期,在甘肃河西地区出现了瓜州归义军曹氏政权、甘州回鹘政权、凉州六谷蕃汉联合政权。东部地区主要为梁、唐、晋、汉、周、(前、后)蜀等政权相继据有。
北宋初,全国仍分十道,后改置十五路。在甘肃、宁夏设置怀德军、镇戎军、德顺军。宋神宗熙宁元年至元丰四年(1068—1081),宋朝沿渭河向西开拓,据有熙、河、洮、岷等州,始建秦凤、泾原、环庆、熙河四路以御西夏,后又改为秦凤路、永兴路、利州路,甘肃全境属这三路管辖。北宋所辖地区至今兰州以西河口,河西地区则为西夏占据。金灭宋后,金在甘肃设有凤翔路、庆原路、临洮路等。这几路辖区均与宋同。南宋只占有陇南地区的西和、成县、武都、文县等地。
元朝灭金、南宋、西夏,统一全国,创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建立十一个行中书省。甘肃全境分属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管辖,原金辖区归陕西行省,原西夏据有的宁夏以及甘肃河西地区属甘肃行省管辖。在河西地区设置永昌、甘州、肃州、沙州等路。甘肃省名沿用至今。
明朝时,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甘肃东部属陕西布政使司,河西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代沿袭明制,康熙三年(1664),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这是陕甘分省的先声,后又改名巩昌布政使司。1669年,改为甘肃布政使司,由巩昌移驻兰州,甘肃正式建省(辖甘、宁、青地区),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在甘肃境内设有兰州、平凉、巩昌、庆阳、甘州、凉州等府,泾州、秦州、阶州等州。
辛亥革命后,改为以省统道,以道统县的三级建置,甘肃省会设在皋兰,全省共七道七十六县。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于1937年建立陕甘宁边区,辖甘肃庆阳、华池、合水、环县、镇原、宁县、正宁等七县。新中国成立后,甘肃行政区又有新的变动。现在的建置是经过多次变化后形成的。
甘肃疆域自古至今的演变是历代政权更替的产物,是历史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表现。历史上甘肃地区的疆域与今日甘肃的疆域并不等同,而产生于甘肃地区的文化自然与某一朝代的全国性文化如殷商、周秦、隋唐文化及其他地域性文化有密切联系,而又独具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