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台湾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凤鼻头文化
凤鼻头文化开始的时代是公元前3000至2500年左右,以细绳纹红陶为显著特征,分布于台湾西海岸的中部和南部及澎湖列岛等地。发现的主要遗址,中部地区有台中县清水牛骂头、大肚乡营埔、南投县草鞋墩、南投县八卦山、乌溪河、大邱园;南部地区有台南县永宁乡稠子;高雄县凤鼻头,屏东县恒春的垦丁和鹅銮鼻等。有人把中部和南部分开,中部的叫牛骂头文化,南部叫牛稠子文化、鹅銮鼻文化(或垦丁文化)。一般多按时间不同,分成红陶文化类型、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各种类型文化的代表遗物在凤鼻头遗址中均可找到,故统称为凤鼻头文化。
红陶文化类型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分布地区北起大肚山南至鹅銮鼻的中南部沿海和澎湖列岛,重要遗址有牛骂头、草鞋墩、凤鼻头、垦丁、鹅銮鼻等,代表性遗物是泥质磨光红陶,质地细腻,颜色橙红或深粉红,多为手制,外部用手或陶拍抹平,印上绳纹或席纹,器形有碗、盆、壶、瓶、罐、豆、鼎等,与大陆沿海青莲岗文化同一类型。石器都是磨制的器物,有石锄、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头、石磨盘、石箭头和砾石等。遗物表明,当时生产方式大体以农为主,兼营渔猎,极南部垦丁和鹅銮鼻墓葬遗址中发现的尸体都有拔牙痕迹。
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存在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初期,分布于中南部,重要遗址有台中县营埔、南投县大马璘、台南市牛稠子贝丘、高雄县大湖、凤鼻头和高雄市桃仔园诸贝丘。凤鼻头贝丘的第三,四文化层以橙红陶为代表,次为黑陶和彩陶,器形以杯、盆、碗、瓮为主。黑陶是干制的,但经过慢轮修整,全面打磨光亮,色深黑,胎薄,纹饰为刻划的线条纹,波状纹,有的用贝壳压印成纹,器形有杯、豆、瓮和圆底罐。彩陶都是用深棕、深红色画在红色细陶或砂陶上,有填充三角形、平行直线纹、人字纹、云纹等,器形有碗、杯缸、豆。石器也是磨制的,制作精美,有锄、斧锛、凿、石刀和箭头。太湖贝丘以刻划纹黑陶著名,桃仔园遗址以彩陶著名。
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存在于公元以后,已调查发掘的遗址有台北八里乡的十三行、台中大甲镇的番仔园贝丘、彰化八卦山贝丘和苗栗县苑里贝丘等处。出土遗物以印纹灰黑陶片为主要特征,陶器在手制后拍印纹饰,主要是方格线。遗址普遍出现铁器和玻璃珠,有的还可见到采矿铸铁的遗存。
凤鼻头文化,或说是土著族的平埔人之文化,是由大岔坑文化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说是受大陆原始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