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八闽艺术·民间音乐
福建的音乐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1979年建瓯县城西小桥公社阳泽大队黄科山出土了一件青铜大钟,据考古分析,为西周前期物品。
据文献记载,唐时福建音乐已相当发达。唐肃宗(756—761)时,福州观察使一次就馈赠乐伎数十人给权相元载之子伯和(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凉州曲》)不仅官宦人家拥有众多的乐伎,即使在民间,奏乐娱乐也相当普遍。如唐昭宗天复(901—904)初年,福州城南“人烟绣错,舟揖云排,两岸酒市歌楼,萧管从榕荫柳叶中出”(林枫:《榕城考古录》)。
五代,闽王王延钧的皇后陈金凤擅长歌舞,精通音律。端午节自度《乐游曲》,命宫女在西湖歌舞,观者如堵(《十国春秋》卷九十四《陈金凤外传》)。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象建阳王感化那样深谙音律和善于表演的伶官(陈衍:《福建通志》卷五十《伶官传》)。
宋代,福建音乐水平大大提高,许多文人撰写音乐著述,参与制定宫廷雅乐的活动。如陈旸所著《乐书》,是一部内容广博的音乐论著,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材料。蔡元定的《律吕新书》,从理论上合理解决了三分损益律的转调问题。还有阮逸、刘诜、蔡京、蔡攸等都曾参与宫廷雅乐的革新和制定。
明代,福建音乐已自成流派,被称为“闽音”(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物部四》)。据成书于乾隆十三年(1747)的《官音汇解释义》记载,清代闽南流行着众多的声腔,如泉腔、昆腔、潮腔、官腔、乱弹、啰啰等,可见民间音乐之盛。
福建的民间音乐较完整地保存了古代中原音乐的原貌。如南曲有与唐宋大曲相同的曲名和演奏形式,南曲中的横抱琵琶(俗称南琶)、洞箫(尺八)、二弦以及云锣、拍板等,都保留了唐宋元乐器的原形。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地方民歌、小调、曲艺音乐、器乐曲有数十种,其中民歌主要有闽南语系民歌、客家民歌、畲族民歌;曲艺音乐主要有南曲、锦歌、北管、南词、伬唱、俚歌、竹板歌等;器乐主要有十番、十班、十音、笼吹。
(1) 南曲
南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唐宋遗音”之称。一般学者认为,它源于中原古雅乐,晋、唐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闽南。南曲保存了大量汉至唐宋时期的古曲,如《摩珂兜勒》《子夜歌》《汉宫秋》《甘州曲》《后庭花》《念奴娇》等。南曲演奏时,保持唐代坐部乐遗风,一律坐奏。唱者执拍,居中任指挥;吹洞箫、拉二弦者,坐在左边一、二位;弹琵琶、三弦者,坐在右边一、二位。通常以五人互奏,如遇大场面,求其热闹,再加其他乐器。这种演奏排场与唐乐队图(郭煌窟号85)、唐乐舞图(敦煌窟号156)是完全相同的。还有南曲中琵琶斜弹与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宫女斜弹琵琶是完全相同的。
南曲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又称指套,现存四十八套,是一种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比较完整的套曲。谱则是器乐曲,现存十六大套。其中著名的四大名谱“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等描绘了春泉夏雨秋露冬雪四季景色;梅花酿雪争春,奇葩异放;骏马奔驰,追电腾云;异鸟飞翔,各尽其妙。曲即散曲,是有乐器伴奏的清唱曲。曲数量达一千多首,是最受欢迎的部分。南曲古朴幽雅,委婉柔美,擅长抒情。指套曲目多以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和表现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为题材;谱则以描述自然景物,表达游赏、别离情绪为主;曲也以表现男女的离愁别绪、相思忧怨居多。
(2) 客家民歌
客家人的民歌曲调,富于传统的中原文化精神,有悠扬豪迈的北方气质,又兼具婉转柔畅的南方特性。客家民歌曲调比较自由,装饰音和半音较多,可依唱者音域的不同,中气之长短,歌词内容的不同,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因素,灵活调整曲调。并且经常是随口对答,出口成歌。客家系民歌虽具有多变的唱法和唱词,但每首歌词绝大多数是七字四句,并讲究平仄韵味,常常使用谐音和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
客家人在漫长的辗转迁徙中,形成了繁多的民歌曲调。客家人移居福建后,长期与闽南人交错群居,客家调也受到了福佬系曲调唱腔的影响。如晋江地区的闽南民歌和闽西客家山歌就互相渗透,同样具有在羽调式中,多强调高音;在高调中,多强调羽音。
客家民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相当广泛,有爱情、劳动、家庭、爱国、祭祀、歌颂、饮酒、戏谑、相骂、催眠、嗟叹、劝善等。
(3) 畲族民歌
福建是畲族人民的主要居留地。民歌是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畲族人无论平时还是节日里,男女青年聚集在一起,就会通过山歌来倾诉内心的情思;小伙子在路上遇到姑娘会唱起拦路情歌;村里来了年轻的客人,当晚就会有一场通宵的迎客歌会。青年男女婚嫁前,要“作表姐”和“作亲家伯”;结婚时的各种仪式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盘歌对唱。在祭祖迎龙头时,畲族人高唱《请龙头歌》。福安、霞浦两县畲族人还定期举行盛大的节日歌会,每年四月分龙节、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畲族的男女青年都穿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歌坪,三五成群对歌盘答。
畲族民歌内容广泛丰富,有热情歌颂祖先英雄事迹的《高皇歌》《麟豹王歌》,有描绘历史人物的《钟景祺》《蓝田玉》,有爱情故事《梁祝》《白蛇传》等,有婚礼歌《别亲歌》《八仙上棹》《初看新娘歌》《闹房歌》《喷床歌》《送房歌》等,有杂歌《时节古人名》《花名歌》《鸟名歌》以及多种字歌、讽人警世、劝人醒世歌等。
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丰富多彩,有独唱、男女对唱、齐唱、重唱,其中最常见的是男女对唱。对唱时,男女分坐两边,妇女们还特别爱挤在一起。畲族民歌中最富技巧的是“双音”唱法,又称“双条落”,是属于清唱性质的二声部。主要流行于宁德地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