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自幼勤思的自然科学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竺可桢——自幼勤思的自然科学家

——自幼勤思的自然科学家

竺可桢(1890—1974),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竺可桢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2岁时就开始认字,7岁时就能吟诗。有一次,竺可桢随父亲上街,路过一家布店,父亲指着布店的牌匾问他:“认识这些字吗?”

竺可桢摇摇头,说不认识。

“你知道这是什么店吗?”

“恒生布店,这里最有名。”竺可桢答道。

“对,牌匾上写的就是恒生布店。”

这一下,小竺可桢可来了兴趣。他每次随父亲上街,总是连问带猜,没多久,就把家乡东关镇街上的牌匾认遍了。

一个下雨天,竺可桢站在屋檐下躲雨,他饶有兴趣地数着屋檐上滴下的雨滴:“1、2、3……”

他无意间低头,却突然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便对应有一个小坑坑。

小竺可桢马上回去问妈妈:“石板上的小坑坑是怎么回事?”

妈妈意味深长地对小儿子说:“一个小水滴力量不大,但长年滴下去,就连石头也能砸出坑!这就是‘水滴石穿’的道理。做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成!”

竺可桢的妈妈是一个有心人,她非常注意保护儿子的好奇心。她认为,一个小孩要是对什么事物都觉得平淡无奇,那么,长大后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不可能有什么发明创造,也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来,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庸人而已。

妈妈这一席话,使幼小的竺可桢深受启发,深受教育。自此以后,竺可桢更加努力地读书,学习各方面知识,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头脑。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赴美留学生班。在国外,学业有成,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又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憧憬返回祖国,潜心从事气象科学研究。

为了取得第一手的研究素材,30岁的竺可桢开始写物候日记,详细记载周围大自然事物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他的日记记了50多年,积累了800多万字的有关物候的珍贵资料。

1973年,年过八旬的竺可桢发表了题为《中国古代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否定了当时国际气象学界盛行的“气候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他以丰富的科学资料,总结论述了中国历史各阶段的温度变化,证明了我国5000年来,气温不但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有差异,而且年与年之间也不相同,这种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有一定规律可循。不仅中国,这种气候变化具有世界性,当气候变冷时由东向西转移,当气候变热时由西向东行。

竺可桢的这一发现,在国内外气象学界引起了强烈轰动,博得了中外气象学者的高度评价。由此,物候记载,使人们开始科学地认识各种气候现象。气象学进入了科学的轨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