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幽丽诸宫调·一曲歌罢无迹寻
诸宫调,是我国宋元时期很流行的一种长篇说唱文体,由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在我国文学史上,这是首次采用多种宫调演唱的文体,突破了以往说唱文学用一种宫调或一支曲子单调重复的局限。但诸宫调在宋元兴盛后.到明清之际竟绝传了。一种说唱文体走进了沉默。
诸宫调有丰富的表现力。它以通俗流畅的散文说白,用多种宫调连续交替演唱。这就好象长篇叙事诗,可以表现更复杂的内容,使故事得以自由发展。部分唱词又兼有代言体特征,使人如临其事。因此,从“杆棒朴刀,长枪大马”的浴血战事,到“风花雪月,倚翠偷期”的爱情缠绵,凡能吸引、激励、愉悦听众的,在诸宫调中都有反映。
在市民阶层发达的宋代,诸宫调不仅极受市民欢迎,而且自孔三传首创后,“士大夫皆传诵之”,可见它是雅俗共赏。(《武林旧事》中记载当时有《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册儿》等剧目,可惜现在已只字不存了。)南宋时,诸宫调在皇廷内院里广为流行,出现了宫廷诸宫调艺人。
金代是诸宫调的高峰期,出现了《郑子遇妖狐》、《井底引银瓶》、《双女夺夫》等等众多作品,但现在也荡然无存了。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一部《西厢记诸宫调》和残存三分之一的《刘知远诸宫调》。这两剧的曲文优美,语言典丽,情节曲折,遗憾的是曲调已失,再没有人能唱出当时的清新婉转,典雅幽丽。
在元代,诸宫调仍然流行。《青楼集》中记载当时有赵真真、杨玉娥、秦玉莲等著名演唱者。当时的艺人更是“冲州撞府”四处流动“作场”演出。作品有《赶苏卿》五套,《苏卿》三套,《双渐小卿》引辞一套,以及《五代史》、《七国志》等等。现已皆佚。当时蔚为大观的《天宝遗事诸官调》,全套五十八曲,现仅存残曲五组。
元代之后,杂剧和传奇兴起,诸宫调逐渐衰微。到明清,曾以“文辞优美,韵律和谐,典雅幽丽”著称的诸宫调销声匿迹了。失传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作为一种文体,它已是一笛秋音唱晚风,“艺绝一时,后无继音”了。
诸宫调填补了杂剧、传奇与早期简单的说唱形式之间的一段空白,但诸宫调本身的空白,今人已无力填补。一种说唱文体在琵琶,秋笛声中无迹可寻,终成绝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