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何处是尽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原野》何处是尽头

曹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影响广泛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道路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戏剧家的思想历程,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四幕剧《雷雨》着力表现了周、鲁两家及其成员之间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纠葛,以各种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强烈悲剧性,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观上的局限,把悲剧的社会根源归结为“自然的法则”,在艺术上也过多地流露出塑造的痕迹,所以作品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雷雨》勾勒出了历史的纵向线索的话,那么《日出》则是对生活横断面的剖析,作者以期待旭日东升的迫切心情,通过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戏,描写了一种实际操纵社会生活的腐朽势力在日出之前黑暗中的活动,表明曹禺对现实的理解已有了显著的进展。

而《原野》的出现,则说明作家的创作视野有了进一步扩展,这是一出描写农民向土豪复仇的悲剧,与以前的戏剧相比,由于作者对农村阶级斗争生活并不熟悉,把一个本该具有复杂社会性格的英雄形象变成了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力量的象征,剧中的环境描写也增强了神秘感和恐惧感,削弱了作品揭示生活的力度。

在抗战中诞生的进步剧作《蜕变》,作者以满腔的激情描写了一段腐败的伤兵医院改观的历史,塑造了一个热诚为伤兵服务的光辉的人物形象。作品真挚感人,但短期内蜕旧变新的简单化做法也说明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过程理解得过于幼稚,从而使作品后面情节发展失去了真实性。

正因如此,蜕变的希望落空,日出也没有出现,只隐约可见雷雨后的一线残虹,强烈的失望使他怀着悲哀的心情写下了《北京人》,该剧以抗战前一个没落封建世家内部相互倾轧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封建社会腐烂死亡的历史必然性。但由于作者并未着力表现矛盾的内部关系,而把注意力引向了家庭琐事上,以致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曹禺改编巴金的同名小说《家》,以戏剧的形式突出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并着重揭露封建大家庭的腐化堕落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为青年人的婚姻悲剧找到了社会根源,比起原作来,在内容和艺术上有了较大的创新。

曹禺以其优秀剧作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剧坛的地位,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话剧创作,为现代文学在戏剧方面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遗憾的是,曹禺的戏剧创作高峰来得早,去得也快。建国后也曾有过几段轰轰烈烈的生活,但却未能孕育出较有影响力的新剧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