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齐国自步入春秋后,即成为大国强国,在文教上也采取开放政策,广揽天下之士,为统一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和准备人才。稷下学宫就是在这样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出现并为齐国政治服务的,这所战国时独一无二的高等学府的兴衰,直接影响着齐国的盛衰,而齐国的盛衰又影响着稷下学宫的兴衰。

齐威王时,在政治上实行法家主张,在教育上实行开放政策,采用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办法,大办稷下之学,发展文教事业,这正是齐比其他诸侯列国甚至秦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各国名士来齐者络绎不绝。到了威王晚年,由于宰相邹忌和田忌的不和,稷下学宫受到一定影响,到了齐宣王时,稷下又复盛,这一时期正值齐国鼎盛之时,政治比较清明,宣王又喜文学士,稷下学士“且数百千人”,如果加上学生,学宫当时就已是拥有数千人的高等学府了。宣王当政是齐的极盛时期,也恰是稷下学宫发展的极盛期。

湣王即位,奋三世之余威,南破楚、灭宋,北败燕,西又攻占了韩、魏之部分土地,还曾与秦昭王并称过东西二帝,诸侯皆背秦向齐。然而湣王后期骄横专行,好大喜功,对外穷兵黩武,使国力衰竭,民怨沸腾,还以邻国为敌,终于走上衰落。湣王前期,是稷下学宫发展的最高峰,稷下学士更盛,多至数万人。但为时不久,湣王一意孤行,不肯接受稷下先生的意见,如荀子曾规劝和警告过湣王及其宰相,均遭拒绝,只得去齐适楚,而其他稷下学宫先生也同荀子遭遇类似,他们看到齐国的败亡之局难于挽救,相继离齐。可以说,稷下学宫的由盛到衰,即是齐国失败的前奏,前284年,齐湣王被燕、赵、韩、魏、秦联军所败,燕将乐毅攻下临淄。稷下学宫遭战争破坏,停办了。从此,齐文化就向燕渗透,燕形成了齐文化的一个支流。

齐襄王复国当政期间,齐已失去了强国地位,虽又重建稷下学宫,然今非昔比,齐国大势已去,稷下也已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这时,荀子携徒再次来齐,破列为客卿,但不久就因遭谗言诽谤,再次离开齐国。襄王虽广招人才,但存而不用,实是叶公好龙;加之,又常迷惑于流言蜚语,因此,有学识的稷下先生难于久留,形成稷下人才外流的形势,这时期的学宫,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它衰败的继续。

后王建当政,守境保国,庸禄无能,不听劝谏,坐待国亡,这时的稷下学宫,虽能继续支撑,但江河日下,连“好奇伟之画策”的稷下先生鲁仲连也束手无策,逃隐于海上。这是齐国的覆灭时期,也是稷下学宫的终结时期。

从稷下学宫的诞生发展以至消亡的史实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是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紧密相联的,只有国势强盛、政治稳定,而统治者又能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也只有教育发达了,国力才能强大。我们应该看到,齐国的两次败亡固然有其政治原因,但是,齐王拒绝接受稷下先生们的意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