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改错出错
王清任(1768—1831)是清朝富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他勇于进行人体解剖学实践,大胆创新医学理论,所著《医林改错》一书,如“清夜鸣钟,唤醒了沉睡的医界”。
祖国医学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但医学上也存在着蒙昧主义,古典医学著作被奉为完美无缺、至高无上的“圣经”,不能越雷池一步。谁若想做尸体解剖,便是大逆不道,在这种情况下,解剖学的发展难于上青天。
嘉庆二年(1797年),河北滦县流行一种小儿传染病,由于医疗条件太差,死亡率极高。穷苦人家做不起棺材,只能用草席裹着小孩尸体,埋在义冢上。由于掩里不深,很多尸体被野狗扒了出来,义冢上到处都是破腹露脏的尸体。
王清任冒着腥臭,一边在义冢上观察了十多天,大体看全了30多个尸体的内脏,他仔细观察内脏和各器官的部位、构造,对照古代医书上的记载,发现不少记载是错误的。他根据观察到的内脏实际情况绘制了25幅图,边同古人画错的图一起收入《医林改错》中,以作比较。
王清任虽然纠正了古人的一些错误,但他自己在观察时也发生了错误,他还不了解由心血管所组成的血液循环机能,他甚至错误地认为,心和动脉是通气的管道,他认为“心内无血”,周身气管(即分布全身各处的浅层动脉)都是运行气的,气在动脉中运行,所以动脉就搏动,人体的运动、视觉、听觉、等,者是由于气作用的结果。
王清任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没有条件观察活的人体,观察的全是被狗撕咬烂的儿尸,由于动脉弹力大,把血液压到了静脉,造成了动脉无血的假象,王清任把这种假象误认为真实情况,因而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科学观察不但要认真仔细,还要善于识别假象,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