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局的弊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马尾船政局的弊端

福州马尾船政局,是清政府末期经营的机器造船工业之一。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创办。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新式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之一。该厂从同治六年(1867年)正式开工起,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停办时止,35年间共造船40艘。后因经营管理不善,终告失败。

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左宗棠亲自至福州海口罗星塔,购买马尾山下民田二百多亩作为厂基,并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计划兴建铁厂、船槽、船厂、学堂、住宅等工程,并且向国外订购机器、轮机、大铁船槽,并聘请外国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是法国人。同时还设立“求是堂艺局”(技术学校),招收十余岁聪俊子弟入学,请洋教师授课,先学语言文字,继之图书、算学,学成之后,专为制造和管理之用。左宗棠还为马尾船政局订立了五年预算,预计造船厂、购机器、慕师匠,须费银30余万两。开工集料,支给中外匠作薪水,每月约需五、六万两。以一年计之,需费60余万两。通计五年,所费不过300余万两。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马尾船政局于同治六年(1867年)12月24日正式开工,以后几经扩建,规模不断增大,计包括绘事院、模厂、铸铁厂、船厂、铁胁厂、拉铁厂、轮机厂、锅炉厂、帆缆厂、储炮厂、广储所等厂所,以及船槽、船坞等。船政局包括工人、徒工、学生、管理人员、警卫士兵在内,共有2600多人,并有50名左右的欧洲雇员,(原来规定雇洋员不超过38名)。它建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木质)于同治八年(1869年)5月下水,排水量1.450吨。截止同治13年(1874年),马尾船政局共造船15艘,总排水量为15.932吨。到同治十二年底,洋员匠均遣散归国。

马尾船政局,初办之时,就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行政机构,各厂事务猥烦,委派的员绅将近一百多人。一些追求利禄之徒,把造船业看成是发财的门路。沈葆桢奉命接任左宗棠船政总理那一天,首先碰到的是“荐书盈箧”,“户为之穿”。沈离任后,人员浮滥现象更加严重,到光绪九年(1883年)仅勤杂人员,即所谓差弁和书役,就达88人之多。局中及各船厂薪水每月需银万余两,铺张浪费多而实效少,船政大臣极欲整顿,竟有积重难返之势。所造船只,以劣货售人,一出门了事,概不负责,船只一经风浪,各种毛病都出来了。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时,工厂一部分被破坏。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后,生产下降。以后日趋衰败。

左宗棠确实想把“洋务”办得有声有色,但他的全部洋务活动都扎根在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之上,这就难以摆脱由这个制度带来的诸如贪污、浪费、机构臃肿、官僚习气严重、办事效率极低等弊病。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