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听故事证明(+)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陈景润——听故事证明(+)

——听故事证明(1+2)

陈景润(1933—1996),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成为一颗璀璨的数学新星。


陈景润自幼喜欢数学,在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数学更加痴迷。在进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时,陈景润的班主任是沈元先生。沈元老师学问渊博,在数学课堂讲了整数性质后,又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了一段故事:

“200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指出了一个数学现象:凡是大于2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4-2+2,6-3+3,8-3+5……这位数学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确实的验证,却无法对之进行逻辑证明。

这个‘猜想’的证明难倒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连数学大师欧拉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于是,有位数学家认为这是现代人智力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个‘猜想’得到证实,便可以大大丰富人们对整数之间关系的认识,把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一步。这是一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能有志气把它摘到手吗?”

这个数学故事激起了陈景润的求知欲。陈景润专心致志地学习功课,演算习题,决心打好数学基础,希望有一天能突破这道难关。

陈景润不仅能准确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愿意多做习题。有一次,老师布置了33道题,让同学们选做10道,而陈景润的作业本里,却工整地做好了33道题。

陈景润学习数理化不满足于学懂,还把概念、公式、定律一字不漏地记住,认为这样才有利于学会弄懂,运用自如,触类旁通。

陈景润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提前完成学业,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经过10年的准备,陈景润向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发起了冲击。

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我国数学家潘承洞和王元先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6)、(1+5)、(1+4)之后,1965年又有三名外国数学家证明了(1+3),其后此项研究又告停顿。

陈景润多年来用筛法研究“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等的成功实践,使他相信可以用筛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只是需要进行大量的烦琐计算。

外国科学家证明(1+3)用的是大型的、高速的计算机。现在,陈景润证明(1+2),却全靠自己的计算。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陈景润的生活路线变为“两点一线”:宿舍和食堂。在他那间小小的宿舍里,桌面上、地板上、床铺上、木箱上,放满了他的计算稿纸。他把这些稿纸小心翼翼地装进麻袋里,堆在床铺底下。

经过不懈的努力,陈景润终于登上了到达顶峰的必由之路,踏上了(1+2)的台阶,写出了200多页的论文。

1966年5月,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宣布,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已经证明了(1+2)。

陈景润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完全以手工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的问题,除了他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之外,还有他对科学不懈追求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