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愿望未能完全实现的比才
比才·乔治(1838—1875)是法国作曲家。出生在音乐家庭,自幼显露出音乐天赋。十岁进巴黎音乐学院,从巴蒙泰尔学习钢琴、从贝努阿学习管风琴、从齐默尔曼和古诺学习对位和赋格、从阿列威学习作曲。李斯特、柏辽兹对他的钢琴演奏有高度评价。十二岁开始创作,十七岁时写作的《c大调交响曲》具有形式精炼、表情生动、色彩明朗的特点。1856年在奥芬巴赫主办的轻歌剧创作比赛上,他和独幕歌剧《米拉克尔博士》获一等奖。1857年他的毕业作品康塔塔《克洛维和克洛提尔达》获罗巴大奖,因而使他享有去意大利深造的机会。在意大利学习期间,他还悉心研究文学、艺术史、参观画廊和博物馆,对他创作有很大启发。这个时期作品有歌剧《唐普罗科皮奥》。1860年因母亲病故回到法国,从此走上独立的创作道路。他立志创作戏剧音乐的目标越来越明显,决定专门从事歌剧写作,构思了各种类型的歌剧。根据东方主题和传统情节创作的《采珠人》是一部以锡兰为背景的爱情悲剧,音乐富于生活气息,旋律丰富,后来成为经常上演的剧目,但首演并不成功。另一部根据司各特的小说写的《珀斯城的美女》,首演后受到某些进步评论家的严厉指责,批评比才迎合部分听众的趣味和习惯。接连失败使他意志颓唐,他在唯一一篇论文中提到“我正经历着危机”。当时他问政治,身处尖锐的斗争之外。对巴黎公社持怀疑和反对态度,但又憎恶对巴黎公社成员的残酷镇压,自以为客观。实际上他的思想停留在资产阶级共和主义的水平,曾参加普法战争时的国民自卫军,他的理想是推翻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帝国。严重的考验促使他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加强了创作中的民主倾向。度过了六十年代末期的创作危机之后,进入七十年代创作成熟时期。他写了一系列音乐会作品,如《小型组曲》和戏剧序曲《祖国》等。根据缪塞的诗歌创作了独幕歌剧《扎米雷》,是以埃及为背景,使用了阿拉伯的旋律,在东方题材处理和风土人情的描绘方面比《采珠人》前进了一步,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为都德的戏剧《阿莱城姑娘》配乐二十七段,限于当时条件只使用二十六人的小乐队,戏剧演出虽不成功,但音乐被编成两套管弦乐组曲而流传至今。《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由作者生前亲自选编,第二组曲是在比才逝世后由他的朋友法国作曲家吉罗选编,两部组曲均由四首乐曲组成,音乐色彩鲜明,有强烈的戏剧感染力,在配器上显示了新的风格,独具特色。歌剧《卡门》是比才的顶峰之作,剧情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他把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搬上舞台,描绘了他们的性格和心理状态。音乐与剧情形成整体,丰富的旋律展现了现实生活画面,音乐生动、灵活、光彩夺目,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首演时虽遭反对和攻击,却连续演出了三十七场,后来成为世界各国戏剧舞台经久不衰的上演剧目之一。被编成管弦乐组曲广泛流行,最新版本是俄罗斯作曲家谢德林改编的《卡门组曲》。他还创作了为两架钢琴演奏的组曲《儿童游戏》、钢琴曲《夜曲》、《半音变奏曲》及一些歌曲。
比才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作曲家,也是一个未能实现生前愿望的人。由于《卡门》首演未获成功,使他精神和心理上受到很大打击,加之多年喉疾(可能是癌症)病情恶化,促使心脏病发作,在《卡门》演出第三十一场那天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七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