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原文与翻译、赏析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①,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黯(an暗) 乡魂:思念家乡,心情颓丧。②追旅思:即羁旅的愁思缠扰不休。“追”: 紧随。
【词大意】 清澈碧蓝的天空,有如纱如絮的白云飘浮; 登楼远望,树上的黄叶像贴着地面铺开一般,连成一片;碧翠水波,烟雾笼罩,金风徐来,涟漪如环,一派水色秋光。落日余辉,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在这满目斜晖之外,无情的芳草远接天涯。此时此刻,羁旅他乡的人,怎能不黯然销魂,愁思满怀呢?除非夜里睡觉做着好梦时,才能摆脱愁思。明月之下,夜不能寐时,不要一个人倚楼远望,否则更无法摆脱愁思,只好借酒浇愁,结果反而“酒入愁肠”都化作眼泪,使愁绪更多了。
【赏析】 范仲淹即便是写作传统的婉约词,也不是一味追摹前人,而是要写出自己的特色,给读者一点新的感觉。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动人的魅力何在?清人邹祗谟在所著《远志斋词衷》里评论说:“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丽语”、“柔情”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了这首 “绝唱” 的特征。所谓 “丽语”,不同于 《花间词》 中一类 “艳语”,这首词语言美丽而不秾艳,它显得疏朗清俊,有一股淡雅自然的韵味。所谓“柔情”,也与达官贵族的“宫词”、“妓词”的“艳情” 不同,是出自肺腑的离乡去国之情。
词的上片描绘秋景,“多入丽语”,特别强调色彩鲜明,给人以突出的感觉。
“碧云天” 四句,先声夺人,一开头就能抓住读者。作者用了 “碧”、“黄”、“翠”等字,从大处落笔,用色彩点染,把广阔的景观展现出来。描绘天空,强调“碧”色,所以把这个字放在最前面,写成“碧云天”一个短句。然后紧接以“黄叶地”,黄色是秋季山林原野呈现出来的主要色调,这儿的“黄”与 “碧”字形成对比,互相映衬,艺术效果非常突出。下面,作者的目光又顺着江河的水流望到了远方。秋色,就是秋景。但这个“色”字的含义更丰富,它强调的是秋景中所特有的那种色调,那种气氛。把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等感觉都可包容进去,即广义的秋光。但这个“色”字用在此处却起着强调色彩的作用,它与前边的“碧”、“黄”和后边的 “翠” 字紧连,收拢前二字,引发后一字,承前启后,是谓关键。风吹水面,引起波浪,这里只用一个“波”字,就把水和风都写出来了。景色向远处伸延,沿着水流看去,到远处视线就模糊了,于是用“烟”字来描写。“烟”,是水气云雾迷茫一片的景象,“寒烟”的 “寒” 字点出季节,说明是秋景。远处的景色,本来看不清楚,只能写出迷茫的寒烟,但仍要强调它的色彩,所以又加上一个“翠”字。“翠”,指苍翠之色,它不像“碧”、“黄”那么具体,这正合乎远望的景色特征。“山映斜阳”三句,由写景往抒情过渡。这里重点不在山,而在斜阳。山是被斜阳映带出来的。一个“映”字,是写夕阳的光辉在映照着西山,但这光辉的色彩——红色,却未点明,这是变换对颜色的描写手法,由前四句的明写变为含蓄的笔法。“斜阳”二字,在这里重复出现,可见它是景物描写的重点。它的用意很多。一是描写时间推移,由白昼到黄昏时分;二是加强抒情气氛,因为黄昏时分最能触动旅人乡思。“水接天”三字在此只是个陪衬,给那“波上寒烟翠”的朦胧景象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楚的轮廓。“芳草无情”,点出了“情”字,这是全词由写景转入抒情的标志。“芳草”一词本用来描写春景,秋草枯黄,怎么称芳草呢? 原来“芳草”一词在古典诗词中象征离别相思、送行望归等等。这里写芳草的一望无际,也是说明愁绪的广漠无垠。
词的下片,“纯写柔情”,直抒胸臆,真挚感人。
“黯乡魂”四句,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把胸中的愁闷,一古脑儿倒了出来。“黯乡魂”三字,择取了江淹 《别赋》的首句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词语和含义,又加上一层思乡的内容,合成为恨别与思乡而黯然销魂。“追旅思”三字,指告别亲人、旅居在外、孤独愁苦萦绕于怀的情绪。下片开头六个字,如同标题,概括了全词主旨。“除非”二句,造语更是曲折奇特。这里是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愁苦的心绪搅扰得连觉都睡不着,怎么会做好梦呢?可不做好梦又不能入睡,于是形成 “愁极梦难成”(薛昭蕴《小重山》)的凄凉苦况。这里表现出词人感情的痴迷、深切。这种写法也比“通宵无寐”之类话语曲折、新巧。“明月” 三句,提出两种排遗愁苦的方法,一是倚栏望月;一是借酒消愁。但经过自己的实际体会证明这两种办法都是无效的,但在愁苦不堪时又不得不仍然望月思乡,独酌忘忧,这种矛盾恰好表现了内心痛苦无法排除。宋词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在抒发作者的忧患情绪上是比唐诗有发展,有进步的。这首词的下片,通过自我矛盾表达乡愁,构思新颖,联想巧妙,写得十分精彩动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