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节选)·[先秦]《诗经·小雅》》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诗经·小雅》

鹤鸣于九皐,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皐,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一首写得颇有趣味的诗篇,它开门见山地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幽雅动人的画面:在僻远的水泽中,美丽的仙鹤在引吭高歌,它的鸣叫之声,在四野、在空中回响着;宽阔的水面上,鱼儿在自由自在地翔游,时而游向岸边,时而潜入深渊,它们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放眼望去,满目苍翠,高大的檀树和矮小的灌木错杂丛生,一派盎然生机。这是什么地方呢?诗中用“乐彼之园”一句,点出了所描写的地方:原来,这是一座巨大的园林。诗句中的“九皋”,指的是一连串曲折的水泽。王逸在注“步余马于兰皋兮”句时说:“泽曲曰皋,《诗》: ‘鹤鸣于九皋。’”(《楚辞章句·离骚》)洪兴祖在《补注》中也说:“皋,九折泽也。”因此九皋是用以说明水泽的僻远。渚为水中的小洲,这里指的是浅水处。檀树是一种高大而贵重的木材。萚,当为借字,即矮小的酸枣树。榖树也是一种普通杂木,即楮树。

如果只从诗句看,这首诗简直可说是我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之祖了,诗中用了这么多句子来赋写园林的美景,令人心向往之。但我们切不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因为这首诗的两章,落脚处分明在“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据《毛诗序》说,本篇的目的是“诲宣王也”,宣王即周宣王,郑笺进一步说明:“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应当是周王朝中的卿士。

其实,仔细分析,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全用比喻的手法,以说明应当任用贤能之士来治理国家。因此,诗中的“园”,实则代指国家,而声闻于天的鸣鹤,翔游于渊的泽鱼,高耸云天的檀树,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都是代指这个国家中未曾被发现和任用的在野贤士。作者希望周王能够听到荒野中的鸣鹤,见到深潜于渊的游鱼,选择高大的檀木为栋梁,用它山之石来琢磨出珍贵的宝玉。

当然,士之能否为时所用,一方面是在上者能否及时发现人才,但另一方面也还有士本身是否具备高尚的节操与确有治国的本领。只有真正有节操、有本领的人才能为时所用。正如野泽中的仙鹤,尽管僻居荒原,但它高吭的鸣叫声仍能传遍四野,响彻云天;深渊中的大鱼,尽管平时深藏水底,但由于它与众不同,因此游近水边便立即能为人发现;高耸云天的乔木——檀树,人们更可以从很远的地方便看到它的巨影。至于能用来雕琢美玉的宝石,哪怕它出产在异地他乡,人们照样能够找到它来加工玉石。这也就是《毛传》所说的,贤人虽“身隐而名著也”的道理。

本篇全用比体,将深刻的哲理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以启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成功,因而对后代产生较大影响,“鹤鸣之士”,也就成为“隐士”的代名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