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朱熹《偶题三首(其二)》赞美泉水坚持不懈、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催人进发。《偶题三首(其三)》同样也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我们无法追寻得到绝对的真理,但我们仍应执着追求犹如知识海洋中的一颗颗闪亮小水珠的相对真理,尽自己的努力发光,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步随流水觅溪源”,诗人顺着流水的踪迹满怀信心地去寻觅溪水的源头。溪流曲曲折折,时而平缓,一路“叮咚”欢唱,时而迅急,在山涧呼啸而过。追寻真理的道路亦如寻觅溪源的步履,绕过百折千回,历经千难万阻。人类追求真理是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诗人想寻得绝对的真理来解释万物。
“行到源头却惘然”,原以为眼前便是苦苦追觅的溪源了,心中一阵惊喜,却发现这“源头”是上游的几条溪流的汇合之处,这溪水到底发源于哪条溪流呢?诗人注视着眼前奔流不息的溪水,真源在哪儿呢?诗人感到“惘然”了。于是凝眸远视,开始深长的思索。真理又在何方呢?原以为追求至此,就找到了绝对真理,能解释世间万物了,但诗人心中仍是有那么多疑惑不解的谜。
诗人沉思片刻,却又拈须微笑了,因为他豁然醒悟“始信真源行不到”。真理的发展就如这溪水奔流永无止尽,绝对的真理是找不到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我们囿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就一定阶段而言总是有限的,我们的目光无法穷极宇宙的每个角落,绝对的真理永远无法企及。每个人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对世界提出一点自己的认识,但无论它闪烁着多耀眼的智慧之光,也只能照亮世界的某个角落。“真源”是“行不到”的。
诗人面对这种“真源行不到”的困惑,没有失去信心,而是更努力地去追寻他所能及的相对的真理。“倚筇随处弄潺湲”,“倚筇”,表现了更刻苦更执著的求索精神。即使疲劳了,倚着手杖,却不停止追求的步履。“随处”,表现了诗人思维空间的拓展,不再拘泥于一条寻求的道路,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向它迈进。百川归海,殊途同归,所有途径寻得的相对真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终极。就象每一颗闪亮的小星装饰了夜空的灿烂美丽,每一代人,每一个人追寻他所能及的相对的真理,不就越来越接近那绝对的真理了么?世界不就越来越光明美好了么?诗人于是微笑着“倚筇随处弄潺湲”。
短短四句诗,却写得有起有伏,蕴味深长。诗人先是满怀希望和信心去“觅溪源”。“行到源头”发现真源并不在此,感到“惘然”、困惑,心的宁静被打破了。但“矛盾引导前进”(黑格尔),诗人进一步思索,“始信真源行不到”时,诗人豁然顿悟,困惑解决了,心又归于平静,诗人发出充满智慧的微笑,给人以微笑后的启迪,让每一颗求知的心灵从诗人“倚筇随处弄潺湲”的执著的探索精神中受到深深的鼓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