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虑无敌,三折乃良医。
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学阮公体三首》,意在摹仿阮籍的《咏怀诗》,为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时所作。这里选录的是第一首。诗中洋溢着不以挫折为意、自期东山再起的高昂斗志,闪烁着祸福相因辩证思维的理性之光。作为中唐的杰出诗人和著名的朴素唯物论者,刘禹锡的哲理诗和诗中的哲理是非常深刻的,读来有种益智明理的满足。
诗的前四句是作者对自己政治生活的回顾与反思。年少时,诗人就胸怀大志,崇尚直远,不随流俗。特别是到了长安以后,作者意气风发,交游广阔。贞元九年(793),户部侍郎顾少连代行礼部侍郎的职权,主持进士考试,他和柳宗元同榜及第。不久,又单独考中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795),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刘禹锡三年之内连登三科,可以想见诗人那时是多么得意!涉足官场后,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年轻的诗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永贞革新”开始,他“尽诚”、“徇公”,忠心报国。可是,由于政治改革触犯了宦官、方镇和士族大官僚的利益,结果遭到合力反对。一些奸佞小人相继上书太子,攻击王叔文改革集团“倾太宗盛业,危殿下家邦”,鼓动李纯夺取帝位。后来诗人所作《萋兮吟》就是这一局势的真实写照:“天涯浮云生,争蔽日月光。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但在当时,诗人“涉道未至,末学见浅,少年气粗”,对变幻无穷的政治风云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懂自古官场无净地,把凶残的敌手估计得过于善良。“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这两句诗既包含着对自己政治上幼稚的反思,也表达了对那些小人施用卑鄙伎俩的蔑视和愤懑。宪宗上台以后,朝廷上对刘禹锡等人“吠声者多,辨实者少。”诗人象屈原一样被贬斥到湘水之滨,开始过着“逐臣”的生活。
诗的后四句是作者从挫折中所悟出的人生哲理。与同时代的许多迁客骚人相比较,刘禹锡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受到打击后不是沉浸在忧伤的意境中自期自艾,象挚友柳宗元那样因播迁而过多地怅叹,而是保持高度的自信,用转化的观点看待一己的困厄。“百胜虑无敌,三折乃良医。”诗人借典明义,在消极现象中发现积极成分,从不利条件中找出有利因素。过去涉世未深,直道而行,难免被小人的阴谋诡计所欺骗,但是血的教训可以作为今后再战时的鉴戒。诗人身处逆境,仍以壮阔的胸怀和雄健的气魄发为歌诗,最后以反诘语气昂扬地表示,要从失意中认识自我。人生如果没有经受挫折和失败,怎么能暴露出不足而使自己有所认识呢?诗人以此慰勉和激励自己继续战斗。
这首诗质朴无华,读来却令人感动和沉思。它使我们懂得:挫折并不可怕,对于意志坚强和聪明的人来说,苦难和不幸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伟人的成长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总是在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之后才获得巨大的成就。“百胜虑无敌,三折乃良医”,这说明成功与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仅仅是在政治斗争中,而且在科学发明、艺术创作、军事对抗乃至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中,它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