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这首借咏泰山而抒发豪情之作,因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含哲理,更为人乐道。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应试落第后,到齐赵一带(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游历。这首诗大约就在开元二十三年后几年间写的。诗人落第后,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郁勃着踔厉发奋之气。

诗题《望岳》,而诗中无一“望”字,可又句句紧切“望”字。不写登岳,或登岳后的“望”,而写拟登前的“望”,为把泰山作为一个追慕对象来写创造了条件。

首句以问启篇,突兀峥嵘,异常警策。岱宗,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之为岱宗。夫,语中助词,无实义,但却舒缓语气,起传神作用。一开篇则崛起“泰山是如何呢”的问题,是诗人走近泰山过程中一直萦回脑际的问题,也是见到泰山急于求解的问题。以问起始,颇能激起读者悬念。“齐鲁青未了”系远望所得。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泰山绵亘于齐鲁之间,其青翠苍茫没完没了。此言泰山之大,由其“青”的长远显示山势蜿蜒。继“岱宗夫如何”之后的第一个回答,给人以宏观印象,气势磅礴,色彩鲜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系近望所得。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到泰山身上了。山之北叫阴,山之南叫阳,同一时间,泰山之南已经天亮,泰山之北还是昏晚,因此说“阴阳割昏晓”。这是写泰山的高。由于山高,“昏晓”才如此明显。一个“割”字,本是极普通的动词,可是镶嵌于此,犹如明珠宝玉,顿见光彩夺目。“齐鲁青未了”从横的方面写山之长,“阴阳割昏晓”从纵的方面言山的高,二者结合,则泰山巍峨雄伟朗然在人眉睫之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系仰望所得。“曾”同“层”,层云为山上云彩重重。汹涌的层云涤荡着人的心胸。眦,眼眶。决眦,尽量睁大眼睛。诗人要把飞回山林的鸟儿尽收眼底,不仅说明诗人视泰山犹如可作为归宿之处,而且暗示时已傍晚,鸟飞归林之时了。决眦,诗人为泰山瑰丽景色所动,望层云,觅归鸟,驻足时间很久,审视心思很专,泰山在他心目中已形成了不仅形伟而且神逸的形象,这就有了登山纵览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一定要的意思,是诗人的决心。想像登山后由岳上望,那将会看到山周围的山都变得矮小了。《孟子·尽心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前面写足了在山下望岳的感受,到此产生要登山的愿望,自然顺接,水到渠成。想像登上绝顶后的感受,以“众山小”言其立足点之高,视野之阔,非常契合。这首诗千古传诵,久咏不衰,和这结句关系极大。这两句既然是诗人的直陈胸臆,又是富有象征意义的隽语,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杜甫在挫折面前,不是灰心丧气,不是萎靡不振,不是畏缩不前,而是气足神完,心雄志壮,勇攀绝顶,去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鄙夷那些一时得势的庸夫俗子。杜甫后来终于登上了我国诗史上的泰岳,确是“一览众山小”,无疑也启示了人们勇往直前,去攀登各个领域里的“绝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