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送魏万之京》言情赠友诗歌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曾在王屋山隐居,盾来又改名魏颢。他曾长途跋涉,寻访李白。两人在广陵相遇时,李白预言魏万“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并“尽出其文,命集之”。但魏万后来并没有名动天下,声播文坛,《全唐诗》仅存留其诗一首。从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及魏万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二诗口气看,魏万比李白已晚了一辈,而李颀比李白还大十多岁,因此,李颀与魏万的交情当属“忘年之交”。知道这一点,对深入理解此诗颇有帮助。此诗大约就是李颀晚年于洛阳送魏万去京城长安时所写。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首联二句以倒装法来写: 先点出时间——一个凉风习习的秋晨,人物——游子,事情——高唱离别之歌,与友人李颀告别; 然后才倒叙一笔: 昨晚薄霜初降,遍布大河南北。这样写来,不仅描绘了别时之景,渲染了朋友分离时的凄清心境,而且赋无知霜花以人的情感,好像昨夜的微霜也是因“离”而下的,让人倍增惆怅之情。

时间是霜风吹鬓的秋晨,地点是霜花满地的河岸,歌声是黯然销魂的别曲,人物是情深意挚的忘年之交,已让人似乎听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内心慨叹之声。然而作者笔锋毫不松懈,紧扣上文,再进一步,继续借景抒情: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阳春北去,凉秋南来的鸿影,对行将作别的愁人来说,会引起他们多少天涯飘泊的感触啊!阵阵嘹唳的雁声,仿佛在深情地呼伴唤侣,这也会让离别之人的孤寂怅惘更浓更重啊! 更何况此地一别,游子远去,征途迢迢,心绪茫茫,云山重重,恐怕更无法排遣羁愁旅恨了。颔联二句,既抒发了作者自己对景伤别的离愁,又推己及入,悬想友人途中触物感怀的别绪,并用“不堪”、“况是”呼应逼进,将依依惜别之情,关心帝念之意曲曲传出。

颈联紧承第四句,对友人沿途所见、长安所闻继续描绘,推想: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友人西去长安,沿途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时,必然会看到“树树皆秋色”、“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景象,这枯黄一片的树色,好像催促着寒气早点到来。就是到达京城长安,每到秋日傍晚,也不过唯闻“万户捣衣声”罢了。这一见一闻,都不是赏心悦目之景。人们不禁要问:作者送别友人,何以绘景如此衰飒萧瑟? 固然,以离人之眼观览景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关城树色,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意; 以离人之耳听闻声响,万籁皆发我之音,御苑砧声,象征着撩乱之情。但更重要的是,李颀寓慨叹于不言之中,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魏万敲响警钟,给朋友火热的头脑洒点凉水。因为李颀也曾多次漫游京师,追求功名,但却饱尝冷暖炎凉,深知长安 “居大不易”啊!

末二句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如果说本诗的前六句在写景记事中隐寓了作者对魏万之京 (大约也是求取功名吧)前途黯淡的担心,那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则是直截地以老马识途的身份和过来人的口气对朋友进行的告诫和劝勉了: 长安城虽是一个行乐的好地方,但那里也会让人们的宝贵时光白白消磨掉啊! 言下之意,你魏万可千万不要沉湎其中。空度岁月啊!言浅而意深,语重而心长,发人深思,促人警醒。

此诗长于炼句,精于炼字,对偶工整,情景交融,自不待言。单从友情角度看,它也有足资借鉴的地方。李颀与魏万是忘年之交。作为阅历丰富的长者李颀,他有责任导引年轻的朋友看清前途,走上正道。他这样做了,所以让我们感到这种友谊弥足珍贵。对魏万来说,能够交上李颀这样一位 “畏友”,平生足矣,复又何憾! 他虽然没有“著大名于天下”,却终究因 “畏友”之诗而名传后世之口,真是幸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