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常德》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送人之常德》言情赠友诗歌

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

海图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溪

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

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

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

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作品。从诗的内容看,这位友人大概是与作者一样的具有民族气节和故国之思的南宋遗民。在国破家亡之际,这样两位患难与共的朋友分手,难免情不能已。这首诗即反映了两人真挚的友情和愤世疾俗的志趣。

因为友人是要前往常德去的,于是作者自然联想到常德府的桃源洞和与之相关的陶渊明笔下的 “世外桃源”。并由此生发开去,将历史虚构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熔铸于一炉,使诗的内容既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具有积极的现实精神。

诗从送别写起,“秋风”、“桐叶”,点出送别的时节; “幽篁翠冷山鬼啼”,则化用屈原诗意,抒发了因分别所产生的感伤情绪。老友相别,本已使人黯然神伤,又何况在这乱世逢秋的时日呢?首二句情景交融,勾勒出凄清冷落的送别环境。次二句引出人物和事件。先通过友人简朴衣着的刻画衬托其生活的清贫,从侧面交代了他入元不仕、胸怀故国的高洁品性。然后笔锋一转,带出友人去向。“轻衫笑指” ,明快、洒脱,与首二句在感情色彩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元代初年那个特定的历史年月,“秦人溪”对于那些矢志不移,终老首阳的南宋遗民来说具有着多么大的感召力啊! 作者无疑很羡慕友人此行,以下八句即借题发挥,在殷殷嘱语中流露出对世事的无限感慨。桃花源避乱之人只知魏晋以前事,唐宋以来的盛衰兴亡、世事变迁当然不会了解。他们不仅没有乱世之忧、家国之痛,而且那种 “楚人安肯为秦臣,纵未亡秦亦避秦” (方回 《桃源行》 ) 的行为也着实令人向往。“请君停篙莫回船” ,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接着,作者描绘出一幅理想中的生活画面: “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尽管生活清苦些,但无拘无束,心旷神怡。这不正是当年南宋遗民远离尘嚣、耻为元臣生活的生动写照吗?最后,作者谆谆告诫友人,眼前元人统治下的社会腥膻遍野,不足留恋,你寻得了居所不妨安心住下,以免像 《桃花源记》 中的武陵人那样 “停数日,辞去”,结果 “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那片乐土了。这里的 “不用归来说消息”确实如钱钟书先生所总结的 “意思深远得多了”。( 《宋诗选注》 )

由于这首诗所产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诗中的内容远远超越了一般送别诗所常见的框框,它不仅写出了对友人的一片惜别之情,而且以大量的笔墨,借古论今,写出了一代南宋遗民复杂的内心感受和不忘故国、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可谓别出心裁。在艺术上,全诗采用七言古体的形式,不注重雕琢字句,三次换韵,舒卷自如地宣达出自己的情感,是一篇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佳作。

注释

①常德: 府名。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 。辖境包括今湖南常德市、桃源、汉寿、沅江等县地。相传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指的地方即为桃源县的桃源洞。②幽篁: 深密的竹林。此句是从屈原《九歌·山鬼》 “余处幽篁兮独不见天”句演化而来。③杜甫《北征》: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言无钱与小女裁衣,只好把绘有海水的绢幅剪碎了补贴进去。此句指友人衣着简朴。④秦人溪: 即 《桃花源记》中秦人避乱所经的桃花溪。这里借指去常德的道路。⑤这两句是从秦人避乱桃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引申出来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