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之出矣》言情赠友诗歌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诗题《自君之出矣》 ,源出建安七子之一徐幹的《室思》诗。其第三章曰: “自君之出矣, 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 无有穷巳时。”郭茂倩 《乐府诗集》 收了历代诗人的拟作二十余首。这些诗中描绘思君的心情,或喻为清风、明月、蔓草、蘖条,或拟如落日、回雪、形影、昼烛,可以说是逞奇斗巧,曲尽情致,几乎把这个题材写尽了。下面看一看中唐诗人雍裕之是怎样在这个诗题下写出了自己独特感受的。
首句“自君之出矣”,是一个近乎散文的句式。自徐幹写过后,历代诗人都沿用下来,成为一个固定的格式。人们之所以如此喜欢这个句子,也许是因为它在句末缀一表示已然的“矣”字,顿将思妇的复杂心绪暗示给了读者。她那默默无诉的相思情怀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幽深、绵长。当读者读到这个散文句式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丰富的想象,禁不住要去揣测“自君之出”后思妇的心情究竟如何。一个“矣”字所带出的幽深的恨憾和无可奈何的凄伤,令人仿佛听到了思妇在别后漫长岁月里的相思叹息,一种低徊哀怨的情绪压抑随之渗入了读者的心底。
由于首句的格式是固定的,所以诗人能够施展才力翻出新意的,就只有后面三句了。要在寥寥十五个字中凝练准确、别出新意地刻画出思妇的心境,并非易事。第二句“宝镜为谁明”,承上而来,用反问语气传达出这位独守空闺的思妇与君别后的恹恹情思。宝镜本是用来梳妆打扮、映照如花容貌的器具,可现在它是在为谁而明呢?这里不仅点明了征人远行后思妇的冷落孤单,而且暗用了 《诗经·卫风·伯兮》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意,从而把思妇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有力地凸现出来。这一句虽从徐幹的“明镜暗不治” 化用而来,然而在表达感情上,一暗一明,韵味不同。
三、四两句,是用比喻来写思妇的情怀。“思君如陇水”,虽与“思君如流水”只有一字之差,却使它带有明确的抒情指向性。“流水” 的意象,流于空泛; “陇水”的意象,给人的联想更具体,情味也更幽长。原来,诗人是把北朝乐府民歌《陇头歌辞》 巧妙地揉和在诗句中,深化了诗歌的意境。“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歌辞》所写的是游子飘泊的苦辛、久滞思归的情怀: “念我一身,飘然旷野。” 中唐以来,边塞战争频繁,征人征行无日,雍裕之把“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这类一般地抒写思妇闺情的诗意,具体化为对行役边塞、久戍不归的征人的思念,融入了中唐时代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最后的“长闻呜咽声”一句,把读者的情感注意力吸引到“心肝断绝”的思妇的内心深处。经过诗人的大胆想象,在大幅度的空间跳跃中,后方思妇的泪水竟化作陇头呜咽的流水,这样,思妇日夜无言的相思,不但可以耳闻,而且也能目睹。这流水,不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的大江流水,流向天涯,而是呜呜咽咽地回荡在百步九折、艰苦严寒的陇坂关塞! 思随流水到陇头的后方思妇,其默默无告的痛苦,其肝肠欲断的柔情,宛然可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