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言情赠友诗歌

六月火山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这首诗是天宝十载 (751)六月,诗人盘桓凉州 (今甘肃武威) 期间所作。塞上盛夏,李副使 (名字不详)公务在身,远赴安西节度幕府 (又名碛西节度幕府,在今新疆库车),协理军中事务。诗人以酒饯行,以诗相赠。

开篇两句,紧扣六月时令,从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 (即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赤亭 (也在鲁吐番附近) 这段最艰苦的旅程落笔。“应更热” 、“行人绝”,起句突兀。诗人在此前所作 《经火山》诗中,曾写出严冬时节过火焰山的真切感受,对它的炎威早已感叹不已: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又在《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诗中,写到“火山五月行人少” 的情况。五月的火山,已是行人稀少,严冬的火山,人马尚且汗流,何况六月酷暑?诗人不从送别的酒家落笔,平铺直叙,而从火山、赤亭写起,造成一种特殊的背景,以奇峭不凡的气势烘托出李副使应命前行、不畏艰苦的气度,虽不明写其人的气概风度,而英雄的气度自见; 虽不明抒别情,而依依惜别之意暗含其中。三、四两句承前而来,以知己的身分,明写李副使惯于出入边地的不平凡经历,用肯定的语气赞许其一往无前的精神: 知道你经常出入边地,岂能因轮台遥远,望月而生乡愁呢?这里用“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豪壮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饯酒话别。诗人越过一般送别诗多抒写惆怅别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 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 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只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两句既可看作诗人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的话语,又何尝不是作者抒写自己的理想和壮志的豪言壮语呢! 诗人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诗云: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意蕴同此。这些咏唱,都将送别的情意推向高潮,回荡其中的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励和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全诗用韵自由,前后四句,平仄间韵,跌宕有致、自由活泼的旋律,最能显示岑参诗歌的特色。前四句用“热”、“绝”、“月”押韵,短促的入声,增强对艰苦的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后四句用“垆”、“胡”、“夫”押韵,悠扬的平声,给读者以热情洋溢的诗意感受。诗人不致力于精雕细刻人物和行事,而是用粗犷的笔触勾勒巨大的背景展示人的精神风貌,显示出豪迈、奔放的气势,抒发出火一般的激情,堪为志士增色,使弱者壮胆。

注释

①祁连城: 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②轮台: 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 (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