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野田黄雀行》言情赠友诗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此诗是作者后期的作品,它大约作于建安二十五年 (220) 。建安二十四年 (219) ,曹操为了防止曹植同曹丕争权,杀了曹植的主要羽翼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首先拿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开刀。这首诗就是在丁氏兄弟被杀,而曹植又无力营救,因而感到十分悲愤的情况下写成的。朱乾云: “自悲友朋在难,无力援救而作。” ( 《乐府正义》)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诗的开首以两个比喻句起兴,以凄厉的劲风吹刮着高大的树,广阔的海面掀起汹涌的波涛,来暗示政治形势的严峻、险恶,为全诗渲染出一种风暴将至时的恐怖气氛。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二、三两句,是诗人眼看着自己的朋友惨遭杀害而不能加以援救时所发出的充满愤慨的话语。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仍然十分猜忌。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他不仅杀了曹植的好友,还处心积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曹植可以说是处于毫无权利的地位,他非但救不了自己的友人,连其身也是岌岌可危,难以自保。然而在这里他却责备、抱怨自己: 我手中没有权利,为什么要结交这许多朋友。这自责之字里行间中,充溢着他对友人的深厚情意,也隐曲地表达了他对朋友遭受残害而爱莫能助的苦衷。

以下八句,是诗人借少年拔剑捎网救雀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渴望救友急难的心情,抒写了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

前四句,诗人以“见鹞自投罗”的黄雀来比喻友人及其自己。黄雀本来要逃避鹞子的利爪,想不到反而自投罗网。一雀一鹞,一喜一悲,写得有情有景,凄婉动人。它也暗示出在当时的环境中,要想逃避恶势力的迫害是不可能的。

然而,诗人并不悲观。后四句,他幻想有个“拔剑捎罗网”的少年来解救难友及自己逃出困境,并假想获得解放之后,轻快、自由地翱翔在万里长空中的情景,“飞飞摩苍天”。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的诗。但诗人当时的处境已使得他不能直书其事,直抒其情,因而他就运用借喻的手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他用“风波” 比喻险恶的环境,“利剑”比喻权力,投罗的雀比喻遇难的朋友及其自己,这已不是个别词句的比喻,而是通篇运用比喻进行叙事和抒情,使整首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通过它,生动、具体地表达了诗人悲友所难、救友所急的心情。

应当指出的是,此诗尽管是诗人依据自己的生活实感,表达自己渴望朋友遇救心情的,但从它的社会意义来看还是具有很强的人民性。黄雀在诗中是以一个受迫害的形象出现的,而少年形象的出现,则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很显然,诗人那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愿望,是同广大人民憎恶黑暗、热爱光明的感情息息相通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