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寒山寺》的诗词与文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寒山寺

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东距苏州3.5公里。始建于南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屡毁屡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进士陈夔龙拓门构堂,并建钟楼,铸钟悬其上,以存古迹。宣统三年(1911年)江苏巡抚程德全与布政使陆仲奇又加修缮,并建大殿,一时又成为吴中名刹。寒山寺向以夜半钟声闻名于世。自从唐代张继写了《枫桥夜泊》一诗以后,诗为寺发,寺因诗显,诗韵钟声,千古传颂。现寺中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和枫江楼等。寺外河流映带,石桥高耸,寺内曲槛回廊、绿树黄墙,庄严幽深,一派古色古香的气象。大殿两边侧殿内陈列有寒山拾得塑像和用香樟木雕刻的小型全身500罗汉像,造型古朴生动。寒山寺素以碑刻闻名,这里有岳飞唐寅、康有为等名家的墨迹石刻,有宋人所书的《金刚经》石刻,还有数十方历代题咏寒山寺的碑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唐代张继诗碑。该碑原由明代文徵明所书,后经俞樾补书重刻,笔力雄健,令人赞叹。唐代的“半夜古钟”早已散失,明铸巨钟——有名的“寒山寺钟”也流入日本。现日本人士摹铸的唐式青铜乳头钟运归,悬大殿左侧。钟楼另有清铸大钟一口,明代外形,仿唐雕塑,撞击一次,钟声洪亮,余音绕梁长达120秒,有诗境再现之妙。最近十年,每逢新年除夕,日本僧俗人士,不远千里,前来聆听寒山寺钟声。寒山寺照壁南有江村桥,往北百米外,便是著名的枫桥与铁铃关。铁铃关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重修,是明代抗倭的重要关卡。近年来落成的寒山寺史迹史料陈列馆位于寒山寺风景名胜区入口处,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全馆设有枫桥五古室、枫桥胜迹室和远景规划室。全面介绍了寒山寺风景区的古寺、古镇、古桥、古关、古运河的历史沿革及有关名人生平、诗篇、碑刻,并有反映明末清初时期枫桥地区秀丽风光、风土民情的工艺品模型以及远景规划。

〔古诗文赏析〕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七八里处。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七绝,它以白描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霜天夜泊的凄冷景色,抒写了诗人旅愁的孤寂情怀。

诗的首句,描写了午夜时分诗人所见的三种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夜已很深,在这幽暗静寂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下弥漫着满天霜华,十分凄冷。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水乡秋夜图,充溢着幽寂清冷的气氛和诗人羁旅他乡的满腹愁绪。

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枫桥夜泊”的景象和诗人的感觉,茫茫夜色中,诗人看到江边一片模糊的树影。这树并不一定就是枫树,诗人之所以认定是枫树,是因为江枫这个意象能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春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揭示了“江枫”一词中淀演的感情内涵,因而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透过雾气蒙蒙的江面,诗人看到几处“渔火”在闪烁。这里“江枫”和“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上,一江边,景物的组合非常巧妙。直到这时,才正面点出看到上面这一切景象的旅人,他正面对着这凄冷的景象伴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旅愁,躺在自己的一叶扁舟中。舟外的环境是冷寂的,诗人的愁绪和这环境是契合的,融为一体的。

沉沉秋夜,繁霜满天,乌啼声声,渔火点点,这本已使夜泊在外的诗人倍感羁旅的艰辛了。可偏偏在这时,枫桥附近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传到了船中。这清冷的钟声,既打破了夜半的寂静,又增添了夜半的幽静,也一声声叩击着诗人的心弦,更加深了对愁难眠的诗人的感触,使他越发不堪忍受这沉重的愁情了。诗人就是这样把外在的月落、鸟啼、霜天、江枫、渔火,与午夜钟声联在一起,又和身在客船、愁情难解的羁旅之人联在一起,达到了情与景、境与人的完美统一,所以,虽用白描手法,却无一句简单直露。深沉的羁旅客愁,通过一幅幅画面传达给读者,使人如臻其境,生出无限之遐想。

(杨立群)



〔现代散文〕 俗话说:“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历代的名山古刹也非要规模恢宏才得以扬名。

寒山,苏州城外一座普通的佛寺和寺外的石拱桥,就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后得以闻名天下的。大凡游人来苏州都要慕名游览这小小的古寺,寻觅钟声诗韵。除却了夜半听钟的机缘,最宜即是踏着夕光的余晖领略古寺雄姿。黄墙碧瓦,苍松绀宇凝结着历史的浑厚,寺外默默流淌的枫江积淀着岁月的沉思,波光里映出一片如梦如幻的辉煌,使人联想起古寺的年岁。

寒山寺最早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六朝时的梁代天监年间。到唐代贞观年间,诗僧寒山和拾得曾在这里住持,故而在寒山寺正中的大殿里供着寒山拾得的塑像。那眉开眼笑的神态像是在朝游人逗乐。这寒山拾得原是传说中的诗僧,善诗能偈,又被后人尊称为和合二仙,和和合合,又何尝不是今人的祈愿。左右偏殿内几百尊微型的金身罗汉,皆是用樟木刻就,栩栩如生。苏州西园内著名的罗汉堂,藏五百尊镀金罗汉,而寒山寺内的罗汉即是西园罗汉堂的缩影,使步履匆匆的游客不去西园即可欣赏到五百罗汉的雄姿。

在偏殿一侧则是古风犹存的寒山寺碑廊,吸引着游人驻足。碑房里集中了历代文人吟诵占奇的诗碑,琳琅满目,风雅古朴。著名的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原由明代文徵明手书,现陈列的为晚清苏州文人俞樾补书,笔意苍劲浑厚。诗碑廊里还存有岳飞“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的题诗,书道豪放苍劲。还有明代唐寅的书碑残迹,康有为的诗碑,诗中有“钟声已渡海云东”之句,给蜚声中外的寒山寺古钟作了注解。

到寒山寺,谁不希望一睹巨钟风采!钟楼即在寺中东侧。步过冬青夹道的小径,转过九曲回廊,迎面就是翼然如亭的钟楼。沿木楼梯而上,便可见一人多高,三人方可合抱的大钟。僧人游众若用木棰击,洪亮的钟声悠扬不息,传得极远。这口钟固然已不是张继诗中提及的原物,也不是明代嘉靖年间重铸的巨钟,但这口清光绪年间铸就的青铜大钟,依然因诗因寺而驰名天下。近十多年来每逢除夕之夜就有中外宾朋千余人聚集寒山寺内外,聆听一百零八下钟韵,以求除却烦恼求得来年吉祥平安。又听说日本学校的教科书里也有寒山寺钟的形象,加以《枫桥夜泊》古诗,使一衣带水的东瀛邻国人人慕寒山寺。今天寺院的庭园内遍植了日本人民赠送的樱花树和五针松,花艳松青更衬托了寺院的古朴。

几年前我曾有幸搭得一艘乡船,来到枫江畔泊在寒山寺边,领略到夜半聆听古寺钟声的情致。月白风清,河水缓流,石驳岸上下星星点点的灯火,探院墙而出的老树,都被夜半的寒山寺钟声敲醉了。听着一声接一声的钟韵,身外江南青蓝的夜色里,顿觉神清气爽天广地宽,胸中涌动着千百种思绪。这才真正体会到寒山寺夜半钟声的诗意所在,使人久久流连忘返。

游罢寒山寺,游人们大都愿意拾级而上,登上江村桥顶端,把寒山寺全景一收眼底。那寺院,那古松,那楼阁,那美丽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都会凝成一首诗,让你久久品味,使人领略到寒山寺的小中之大,以及平凡普通中的情愫,让你永远怀思苏州。

(谭亚新)



〔民间文学〕 说起寒山寺,要讲一段寒山、拾得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前,离苏州很远的一个村舍上,有两个弟兄,从小在一起。他们虽然不同名字不同姓,却比一个父母生的还要亲,哥哥喜欢,弟弟高兴;弟弟难过,哥哥伤心。一天不见面,抽吃钣空档也要碰碰头。

哥哥家里穷,父母去世早,学了个杀猪手艺。长到三十岁年头,托亲邻街坊做了个媒,说了个亲。这姑娘就住在三里外的青山弯,生得聪明伶俐,手勤脚快。

快到腊月十八,姑娘准备出嫁。她家一无父母,二无姐妹,全靠自己辛辛苦苦养了一口猪。为了办酒,要找一个杀猪的,可是方圆十里地,只有新郎哥会杀猪,只好去请他来。

这一天,哥哥约了弟弟,兴冲冲地到姑娘家去杀猪。哥哥背着杀猪家什在前头走,弟弟一步一步在后头跟。杀好猪,天已经晚了。姑娘留兄弟俩吃晚饭。人说,喜事临门,高高兴兴。偏偏这顿饭吃得冷冷清清。姑娘只吃饭,不作声;弟弟不作声,只吃饭。哥哥一个人说话一个听,说了三声无人应。哥哥足是个直心人,心想:姑娘怕难为情,弟弟怕见生人;不声不响,也是人之常情。

等吃过夜饭,月亮已经爬上树梢,哥哥还要赶出十里路外去杀猪,就关照弟弟:“时光不早,我先走了,你帮姑娘收拾收拾再回家。”哥哥出门赶路,走着,走着,突然想起,一把刮猪毛的铁刨子没有收拾进篮子里。他拍拍脑袋转身子,又走了回来。这时墙门已上了闩,推不开。哥想:姑娘也许睡了。见院墙边有棵大梨树,为了免得惊动别人,他就三攀二蹬上了树,向围墙里一跳,轻轻落了地。再一看,窗里亮着灯光,姑娘还未睡哩。他怕惊动她,轻轻走到刚才杀猪的缸边,在猪毛堆里摸到刨子,回身就走。

正在这时候,屋子里传出姑娘轻轻的哭声。哥哥一听,呆住了:好端端作啥要哭呀?刚走到窗前想叫人,忽然又听到弟弟的声音:“勿要哭了,有啥办法!哥哥不晓得我们两人的事,他要是晓得,也不会把我们拆散。”

姑娘一边抽泣一边说:“那你不会向他讲讲明白吗?”弟弟说:“现在亲事都定了,哥哥人又好,你也有好日脚过,我还能抢着要?”

哥哥听到这里,全明白了。他心里翻腾着,在院里转来转去,兜来兜去,过了好一会才下定决心,把屋门反扣好,折一根小树梢插牢,把一篮杀猪工具放在屋门外,仍旧轻轻地攀上了大梨树。后来又一转念:弟弟知道了一定不依。又转身来,在月亮地里寻到一块白墙泥,在门上画一个光头老和尚,然后翻墙出去,悄悄走了。

三更天,弟弟要回家,拉拉屋门开不开,从窗户里跳出来一看,心中全明白了。哥哥为了让他和姑娘成家,去寒山寺当和尚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